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爾金活動斷裂帶

鎖定
作為高聳的青藏高原西北邊緣的一條自然邊界,阿爾金活動斷裂帶自高原西北部斜切西崑崙山,經苦牙克、安迪爾河、車爾臣河、切入阿爾金山地,沿索爾庫裏谷地繼續往東,經黨河、疏勒河延至甘肅玉門鎮一帶,主體部分長達1600千米。
中文名
阿爾金活動斷裂帶
外文名
Altun active fault belt
主體部分
長達1600千米
控制了
整個斷裂帶的邊界和延展範圍

目錄

阿爾金活動斷裂帶名稱

阿爾金活動斷裂帶(Altun active fault belt)

阿爾金活動斷裂帶簡介

幾何結構上,阿爾金活動斷裂帶可進一步劃分為兩條大的一級斷裂,即:阿爾金南緣活動斷裂(長1600千米)和阿爾金北緣活動斷裂(長600千米)。它們控制了整個斷裂帶的邊界和延展範圍。這兩條一級斷裂均可進一步劃分為若干二級分斷裂,其長度一般為100~200千米;第一條二級分斷裂又由若干三級分斷裂組成,單條三級分斷裂的長度一般不超過100千米,其斷面基本上是連續的,可認為是斷裂帶內部的基本單元。在一部分挽近活動明顯的三級分斷裂中,存在許多新的剪切破裂面,長度可達幾十至上百米,構成古地震地表破裂形變帶。對阿爾金活動斷裂帶的第四紀運動學特徵進行了大量的定量研究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第四紀斷裂活動具有左旋逆走滑性質。阿爾金活動斷裂帶自上新世晚期以來的垂直差異運動(夷平面變形)幅度約為600~1200米,西部略大於東部。左旋走滑位移總幅度估計為50~75千米,但不同學者存在不同看法。晚第四紀以來的古地震研究表明,阿爾金活動斷裂帶上的古地震是頻繁而強烈的,沿阿爾金活動斷裂帶保存較完整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形變帶至少有十多條,每一條都發生過多次強烈地震。對它們的詳細研究(包括組合槽探)已揭示破壞性古地震事件達30多次,估計其中有十餘次的震級為8級以上。根據這些古地震事件的年代測定結果分析,阿爾金活動斷裂帶的7級以上地震的平均復發間隔約為800~1000年,而8級以上地震的平均復發間隔約為2500年以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