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

鎖定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dementia in 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種起病隱襲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牀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為特徵,病因迄今未明。
中文名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
外文名
dementia in Alzheimer’s disease
別    名
阿爾採末病性痴呆
部    位
上肢,下肢,頭,眼,全身
科    室
神經內科,精神病科
症    狀
記憶力障礙 定向力障礙
檢    查
133Xe腦血流測定及顯像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疾病介紹

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痴呆(presenile dementia);65歲以後發病者稱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該病病理改變主要特徵為大腦皮質萎縮、神經原纖維化和腦神經細胞變性及老年斑,是老年期較常見的疾病。 [1]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發病原因

從現有的流行病學資料來看,該病可能是一組異質性疾病,在多種因素(包括生物和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發病。雖然該病神經病理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研究有了很大進展,為該病病理生理和病因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但仍處於探索階段,該病的病因尚遠未闡明。流行病學研究分析該病的危險因素,為尋找病因提供了線索,但危險因素並非病因。從目前研究來看,該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説多達30餘種,如家族史、女性、頭部外傷、低教育水平、甲狀腺病、母育齡過高或過低、病毒感染等。都是同一個問題不同側面的探討,可能都是正確的,並不互相排斥。從目前研究來看,該病可能存在不同原因,下列因素與該病發病有關:
家族史:絕大部分的流行病學研究都提示,家族史是該病的危險因素。某些患者的家屬成員中患同樣疾病者高於一般人羣,此外還發現先天愚型患病危險性增加。進一步的遺傳學研究證實,該病可能是常染色體顯性基因所致。最近通過基因定位研究,發現腦內澱粉樣蛋白的病理基因位於第21對染色體。可見痴呆與遺傳有關是比較肯定的,但遺傳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還很難肯定。由於該病的發病年齡較晚,目前還沒有基於普通人羣的孿生子研究報道。少數老年單卵孿生子研究報道的同病率並不是很高。多數報道提示該病存在家族聚集現象,該病與一級親屬陽性家族史的關係也比較肯定。據現有資料,8篇病例對照研究,該病與一級親屬痴呆史關聯顯著,另一篇未發現二者關聯。對歐洲的11項病例對照研究的再分析顯示,如果至少有一位一級親屬患痴呆的話,則痴呆的患病危險增加3倍以上。對載脂蛋白E(Apo E)基因型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的研究,進一步支持遺傳因素對該病的發病作用。已經證明Apo E等位基因ε4是該病的重要危險因素。Apo E ε4基因的頻率在家族性和散發性該病中都明顯增高。Apo E ε4基因在尸解證實的該病患者中的頻率為40%左右,而在正常對照人羣中約為16%,帶一個ε4等位基因患該病的危險是普通人羣的2~3倍,而攜2個ε4等位基因的患病危險約為普通人羣的8倍。現在已經清楚Apo Eε4等位基因並不是該病發病的必備因素,它對該病發病的預測作用還有待前瞻性研究來證實。該作者分析可能與收集的病例都是晚發該病之故,提示家族聚集可能是早發該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但這種對陽性結果的解釋宜慎重,家族聚集並非真正的遺傳因素。由此可見,遺傳因素並不是該病發病的惟一因素。
一些軀體疾病:如甲狀腺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癲癇、偏頭痛等,曾被作為該病的危險因素研究。有甲狀腺功能減退史者,患該病的相對危險度為2.3。該病發病前有癲癇發作史較多。偏頭痛或嚴重頭痛史與該病無關。不少研究發現抑鬱症史,特別是老年期抑鬱症史是該病的危險因素。最近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認為,除抑鬱症外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症和偏執性精神病也有關。比較早年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史,例如腦炎、腦膜炎皰疹病毒感染,以及家畜接觸史,食用動物腦史等未能證明這些因素與該病有關。曾經作為該病危險因素研究的化學物質有重金屬鹽、有機溶劑、殺蟲劑、藥品等。鋁的作用一直令人關注,因為動物實驗顯示鋁鹽對學習和記憶有影響;流行病學研究提示痴呆的患病率與飲水中鋁的含有關。Michel等根據法國一項痴呆患病率研究的初步結果報道,鋁是該病的患病危險因素,但進一步分析後又否認了此結果。Flaten等(1990)報道飲水中鋁的含量與痴呆相關。此後有多項研究未能證實鋁是該病的危險因素。對重金屬接觸史包括接觸鋁的人進行病例對照研究也沒有發現哪一種重金屬與該病有關。可能由於鋁或硅等神經毒素在體內的蓄積,加速了衰老過程。但鋁雖然是一種神經毒性物質,但就已有的研究看,它還不能作為該病的患病危險因素。有報道發現吸煙非但不是該病的危險因素,相反對該病起保護作用。而有作者未發現二者關聯。煙民患該病少可能由於他們平均壽命短,未到老年即夭折之故。
頭部外傷:頭部外傷指伴有意識障礙的頭部外傷,腦外傷作為該病危險因素已有較多報道。12篇病例對照研究,有3篇發現顯著關聯;4篇該病既往外傷史較對照組多,但無統計學顯著性,其餘5篇未發現二者有任何關聯。但最近一項嚴重腦外傷的隨訪研究報道,更加引起了人們的興趣。Robert等平均隨訪嚴重腦外傷患者25年,結果有大約1/3的患者腦組織中出現類似於該病的β澱粉樣蛋白沉積。臨牀和流行病學研究提示嚴重腦外傷可能是某些該病的病因之一。就資料來看,頭部外傷可能是該病的一個危險因素,但還不能肯定。
其他:免疫系統的進行性衰竭、機體解毒功能削弱及慢病毒感染等,以及喪偶、獨居、經濟困難、生活顛簸等社會心理因素可成為發病誘因。 [2]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發病機制

先天愚型(Down’s syndrome,DS)有該病類似病理改變,DS如活到成人發生該病幾率約為100%,已知DS致病基因位於21號染色體,乃引起對該病遺傳學研究極大興趣。但該病遺傳學研究難度大,多數研究者發現患者家庭成員患該病危險率比一般人羣約高3~4倍。St.George-Hyslop等(1989)複習了該病家系研究資料,發現家庭成員患該病的危險,父母為14.4%;同胞為3.8%~13.9%。用壽命統計分析,FAD 一級親屬患該病的危險率高達50%,而對照組僅10%,這些資料支持部分發病早的FAD,是一組與年齡相關的顯性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文獻有一篇僅女性患病家系,因甚罕見可排除X-連鎖遺傳,而多數散發病例可能是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雙生子研究是臨牀遺傳學研究重要方法,Kallman(1956)研究了108對雙生子同病率,單卵雙生為42.8%,雙卵雙生為8%。由於某些單卵和雙卵雙生子發病年齡差距甚大,不同病雙生子以後可能同病。因此,單卵雙生和雙卵雙生同病率估計比較接近約為40%,即雙生子之一患該病,另一同胞患該病的幾率大約為40%,但該同胞發病時間可能要晚得多。 [2]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相關症狀

該病起病緩慢或隱匿,病人及家人常説不清何時起病。多見於70歲以上(男性平均73歲,女性為75歲)老人,少數病人在軀體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後症狀迅速明朗化。女性較男性多(女∶男為3∶1)。藺國憲報道36例,最年輕者36歲,平均發病年齡56歲,比文獻報道的發病年齡早。
病人外貌蒼老、皮膚乾燥多皺、色素沉着、發白齒脱、肌肉萎縮。可能表現得過分整潔、有條理、遵守紀律,也可能邋遢不拘小節,表情欣快或暴怒或呆板,行為動作幼稚愚蠢。當伴有記憶減退時,這些外觀特徵可能表明為痴呆。早期多有輕度遺忘與個性改變如主觀任性、頑固遷執、自私狹隘等,常不被家人注意。少數病人情感淡漠、生活習慣刻板、情緒急躁、易與人爭吵或因輕微不適感與家人糾纏不休。繼而近事記憶明顯減退,理解、計算、判斷及分析綜合等智能活動明顯下降,精神功能日益衰退,難以勝任工作或家務勞動,甚至不能正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齡、進食不知飢飽、出門後找不到家門、動作幼稚、收集廢紙雜物。常伴有睡眠節律顛倒,白天卧牀、夜間活動。可見有抑鬱、欣快、淡漠或不穩定表現,可見有頂葉功能障礙的局灶性症狀如言語困難。可有片斷地迫害妄想、被竊或疑病妄想。部分病人在其病程中,可發生意識模糊或譫妄,稱為老年性譫妄,常因急性精神創傷,更換環境或軀體疾病所誘發。軀體方面痛覺反應消失,神經系統檢查常無其他明顯性體徵。腦電圖呈α節律減慢,CT檢查可見大腦皮質萎縮及腦室擴大。 [3]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相關檢查

心理量表檢測
常用神經心理評定量表:認知測驗是簡明精神狀態量表(MMSE)、Mattis痴呆評定量表(DRS)、阿爾茲海默病評估量表(ADAS)和CERAD成套該病診斷用神經心理測驗等量表,是診斷有無痴呆及痴呆嚴重程度的重要方法。
腦電圖(EEG)操作比較簡單,而且可以多次重複檢查,是一種使用廣泛和相對便宜的非侵入性輔助檢查工具,對痴呆的臨牀診斷和鑑別診斷有幫助。評價EEG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EEG的節律或非節律成分的頻率和波幅;②它們的分佈和左右兩半球的對稱性;③正常和異常腦電波的形態;④腦電波對激活技術,如睜眼、吸氣、光刺激等的反應。現在數字化腦電資料的分析,又稱定量腦電圖大大改進了腦電資料的可信度和可比性,使得在病程中發現細微腦電變化的可能性增大。對於慢性退行性腦病的早期診斷價值要超過常規EEG。以下分別介紹正常衰老和幾種常見痴呆的腦電改變。
結構性腦成像
結構性腦成像檢查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計算機斷層攝影(CT)。退行性痴呆性疾病最常見的形態學改變是腦萎縮。 [4]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疾病預防

50 歲以上的人即可出現一些慢性精神衰退性症狀,如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智力減退、抑鬱,甚至痴呆。大體可分為兩種形態:一是腦血管性痴呆,約佔50%;二是阿茲海默型痴呆,約佔25%;餘為混合型。據報道,美國以阿茲海默型痴呆為多見,這種類型的痴呆與留念關係十分密切。日本人由傳統飲食改用西洋飲食後,患阿茲海默型痴呆顯着增多。由此可見,預防老年性痴呆,飲食調節是至關重要的。多數研究者認為,調理飲食可能是預防阿爾採末病(Alzheimer,AD)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飲食要全面、均衡、科學合理,配合合理。
要注意以大米、麪粉、玉米、小米等為主食,保證腦細胞的重要熱能來源,要注意脂肪,特別是必需脂肪酸的攝取。
大量攝入維生素B12葉酸,有利於預防老年性痴呆。
要注意對大腦供給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自由基是痴呆症的禍根。 [5]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疾病護理

老年痴呆的病因不明,發病因素又涉及很多方面,絕不能單純的藥物治療。臨牀細緻科學的護理對患者行為矯正、記憶恢復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長期卧牀者,要注意大小便,定時翻身擦背,防止褥瘡發生。對興奮不安患者,應有家屬陪護,以免發生意外。注意患者的飲食起居,不能進食或進食困難者給予協助或鼻飼。加強對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記憶力的訓練。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