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爾弗雷德·韋伯

鎖定
阿爾弗雷德·韋伯(德語:Alfred Weber,1868年6月30日-1958年5月2日),德國經濟學家、地理學家、社會學家文化理論家。1909年出版的《工業區位論》,創立了工業區位理論,深刻影響了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發展。他是馬克斯·韋伯的弟弟。
中文名
阿爾弗雷德·韋伯
外文名
Alfred Weber
國    籍
德國
出生日期
1868年6月30日
逝世日期
1958年5月2日

阿爾弗雷德·韋伯個人理論

阿爾弗雷德·韋伯(Alfred Weber)是工業區位理論的創立者,他從工業區位理論的角度闡釋了產業集羣的現象。韋伯認為,產業集聚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企業自身的簡單規模擴張,從而引起產業集中化,這是產業集聚的低級階段。第二階段主要是靠大企業以完善的組織方式集中於某一地方,並引發更多的同類企業出現,這時,大規模生產的顯著經濟優勢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應。有不少學者認為產業集羣僅僅發生在小企業當中,似乎只有小型企業才有集羣現象。事實上,無論是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國家還是正在工業化的國家,大企業的產業集羣現象也十分普遍,而且,大企業因產業集羣引起的規模經濟效應要優於小企業。韋伯在他的研究中也專門論述了這個觀點。
韋伯把產業集羣歸結為4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技術設備的發展。隨着技術設備專業化整體功能的加強,技術設備相互之間的依存會促使工廠地方集中化。第二個因素是勞動力組織的發展。韋伯把一個充分發展的、新穎的、綜合的勞動力組織看作是一定意義上的設備,由於該組織也十分“專業化”,因而促進了產業集羣化。第三個因素是市場化因素。韋伯認為這是最重要的因素。產業集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購買和出售的規模,得到成本更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滅中間人”。第四個因素是經常性開支成本。產業集羣會引發煤氣、自來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減少經常性開支成本。韋伯還從運輸指向和勞動力指向兩個不同的途徑去分析產業集羣能夠達到的最大規模。 [1] 

阿爾弗雷德·韋伯作品

《工業區位論》(1909年)
Ideen zur Staats-und Kultursoziologie(1927)
Kulturgeschichte als Kultursoziologie(1935)
《永別了,歐洲史或征服虛無主義》(1947年)
《社會學概論》(1955年)

阿爾弗雷德·韋伯出版圖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