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爾山火山

鎖定
阿爾山火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西南麓的原始森林地帶,整個火山羣有50多個火山錐,最高的火山錐海拔1711.8米。屬於第四紀火山噴發留下的地質遺蹟,有大面積的温泉羣,火山口形成的天池,熔岩流動形成的堰塞湖、石塘林、地下暗河等千姿百態的奇特地貌,被稱為“火山地貌博物館”。
阿爾山地區的火山多為中心式噴發,因此形成了近圓形的火山錐,有的火山錐頂部具有火山口,如巖山、四方山;有的不具有火山口,而成為頂部比較突出的錐體,如高大的摩天嶺火山錐。其中,四方山火山口、老三號溝內的火山口形態保存完整,火山堆積物清楚,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1] 
中文名
阿爾山火山
外文名
Arxanvolcano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西南麓
走    向
呈北東向
海    拔
1711.8 m

阿爾山火山形成演變

阿爾山火山受燕山運動的影響,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形成了典型的新華夏系構造,奠定了本區以北東向構造為主的地質構造格架,形成一系列呈北東向展布的火山岩帶。新生代以來受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基底斷裂的繼承性活動,隨着斷裂活動的加強,本區發生大規模火山活動,第四紀火山產物覆蓋在侏羅紀火山一侵入岩之上,沿大興安嶺西側形成阿爾山火山羣。
阿爾山天池火山羣是在大陸裂谷作用下形成的。以松遼地塹為軸部的中國東北大陸裂谷系,為火山活動提供了地質構造環境。火山活動從裂谷系中央(松遼地塹)向兩側發展,中央地區的火山活動時代老,兩側的火山活動時代新。阿爾山火山羣處於松遼地塹西翼,時代較新。中生代時期,由於太平洋板塊對歐亞大陸的俯衝作用加劇,使整個濱太平洋大陸進入“活化”時期,致使深部地幔活動異常強烈,形成火山活動期。燕山運動使該區域出現了新的地質構造格局,東北地區大陸裂谷系由此產生。新生代以來,受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運動的雙重影響,北東向及北西向斷裂活動強烈,並不斷逐漸加強,從而導致了基性岩漿的噴溢,在阿爾山地區形成火山羣。 [4] 

阿爾山火山位置境域

阿爾山火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西南麓的原始森林地帶。 [1] 

阿爾山火山地理環境

  • 地貌
阿爾山火山整個火山羣有50多個火山錐,最高的火山錐海拔1711.8米。阿爾山地區火山總體分為裂隙式、裂隙一中心式和中心式3種,區內大部分火山屬於裂隙一中心式火山,按噴發類型可分為斯通博利式、夏威夷式、普林尼式和瑪珥式。火山錐的數目為40~50座,相對高度一般30~50m,有的高達百餘米,最高達300m,多數坐落在河谷兩側的熔岩台地之上,排列方向大致呈北東向,外形多呈截頭圓錐狀(如天池火山錐)或馬蹄形狀(如高山)。 [4] 
  • 地質
阿爾山火山錐內部結構主要由緻密塊狀的中粒玄武岩、熔岩渣及火山碎屑物等層層交替堆積而成。區內新生代火山岩以灰黑色及灰黃色塊狀玄武岩為主,主體為鹼性橄欖玄武岩、橄欖玄武岩和橄欖拉斑玄武岩,少量為石英拉斑玄武岩,總體具有拉斑玄武岩和鹼性玄武岩的過渡型特徵。其中,中更新世為橄欖拉斑玄武岩,晚更新世早期為橄欖玄武岩,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為鹼性橄欖玄武岩,從早到晚岩石的鹼性增加,但仍為弱鹼性。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稀土配分型式屬輕稀土富集型,但富集程度較弱,為較典型的大陸裂谷型玄武岩。 [4] 
  • 水文
阿爾山火山在歷次的火山活動中,留下了包括火山口湖(瑪珥湖)、堰塞湖等。 [4] 

阿爾山火山旅遊資源

阿爾山火山
阿爾山火山(9張)
阿爾山滅山温泉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境內最大的火山温泉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阿爾山市,地處大興安嶺西南山麓,總面積814平方千米,主要由天池火山羣、温泉羣、玫瑰峯花崗岩石林、三角山口岸及號森溝等5個景區組成。 [2] 

阿爾山火山科學研究

科考專家們成功地在焰山腳下空降火山灰碎屑層底部採到炭化木樣品(火山噴發時迅速降落的炙熱的火山碎屑物直接快速覆蓋在生長的植物之上,就會將植物枝幹甚至根部烘烤成炭化木),採集炭化木樣品可以較準確地測定出火山噴發的年代。經過測定,阿爾山地區的焰山火山屬於中國境內又一個新發現的活火山,噴發的時間距今大約只有2000年。
科考專家還發現了眾多噴氣錐,根據對這些噴氣錐的風化程度和保存完好度的分析,確定這些噴氣錐所在的熔岩流也是活火山的產物。認定阿爾山火山羣中可能存在的全新世活火山有焰山、高山、石盆火山以及小東溝火山等。 [3] 
參考資料
  • 1.    博浩,梓萌主編. 青少年科普百科全書 火山 地球上最具爆發性的力量[M]. 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 2011.02:53-54.
  • 2.    王永強主編;劉炳獻副主編. 温泉旅遊理論、實踐與案例研究[M]. 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 2014.01:13.
  • 3.    魏海泉等著;北京地質學會,劉學清編. 狂野地球 威力驚人的地質災害[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2.05:41-42.
  • 4.    田明中,史文強,孫繼民著. 克什克騰晚新生代火山地質研究[M]. 北京:地質出版社, 2011.03:14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