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爾寨石窟

鎖定
阿爾寨石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俗稱“百眼窯”,距旗政府所在地烏蘭鎮約130千米。 [1]  [3] 
阿爾寨石窟是內蒙古發現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羣,現存洞窟65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有43座,石窟壁畫題材以反映佛教方面的內容為主,如佛像、佛教諸神像、佛本生故事圖、供養圖及講經圖等。阿爾寨石窟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西夏至蒙元時期的石窟寺建築羣。阿爾寨石窟不僅是一處罕見的禮佛兼祭祀的宗教藝術寶庫,也是研究蒙古族歷史、文化和生活習俗的珍貴影像史料博物館,具有極高的歷史、宗教文化和藝術價值。 [1]  [3]  [5] 
2003年3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批阿爾寨石窟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阿爾寨石窟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
所處時代
西夏至蒙元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別    名
百眼窯

阿爾寨石窟歷史沿革

北魏時期(386年~534年),是阿爾寨石窟的創建時期。 [5] 
20世紀80年代,阿爾寨石窟被發現後,文物工作者進行了多次發掘和維修。 [4] 
2003年,鄂爾多斯博物館組織專業團隊對阿爾寨石窟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5幅完整的元代唐卡。 [4] 
2005年,鄂爾多斯博物館組織專業團隊對第66號、第67號窟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了元代銅燈、銅碗、金剛陶範等文物。 [4] 
2019年,阿爾寨石窟修復保護工程啓動,開展了數字化信息採集、壁畫修復以及窟門更換、地面硬化等工作。 [4] 
2021年以來,文物部門對阿爾寨石窟基本情況、保護現狀、存在病害分析、保護管理及安全防範情況進行了重點調查,並形成專題調查報告。 [2] 

阿爾寨石窟遺址特點

阿爾寨石窟是內蒙古發現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羣,現存洞窟65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有43座。阿爾寨石窟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90米,依山開鑿,環繞峭壁,呈三層分佈,石窟數量東多西少,南北次之。山頂上有大大小小65個石窟,6處建築基址,22座浮雕石塔,1座樓閣式塔。 [5] 
阿爾寨石窟的崖壁上還有覆缽塔浮雕22處、樓閣式佛塔浮雕1處。洞窟不規則地分佈於巖壁上、中、下三層,均為方形,規模有大、中、小三種。大洞窟只有一處,位於南壁正中,門外有台階,可直達山下和左右其他洞窟。中型洞窟約30平方米,高2.5~3米,前壁正中為拱形門,後壁正中為主佛龕,左右側壁有兩排對稱佛龕。小型洞窟約10平方米,高1.5~2米,無佛龕,壁上繪有彩畫,剝落比較嚴重。在13個洞窟中殘留壁畫近300平方米,壁畫題材主要是佛像和佛教故事,也有描繪世俗人物供養、祭祀、舞蹈、禮佛的內容。在壁畫上發現的藏文題記和回鶻蒙文榜題較多,內容多為贊禮佛的頌詩。 [4] 
阿爾寨石窟規模大體可分為大、中、小三種,以中、小型石窟為主。石窟的形制主要有中心柱式窟、平面呈方形和長方形的單間石窟等幾種。石窟均直壁、平頂,拱形或方形門。有的窟壁鑿有壁龕及須彌座,有的頂部鑿出網狀方格,還有的頂部中心鑿出蓮花或疊澀藻井,有的石窟門前曾建有窟檐。許多石窟內繪有壁畫,僅元代壁畫就達600餘平方米。 [1] 

阿爾寨石窟文物遺存

阿爾寨石窟壁畫題材以反映佛教方面的內容為主,如佛像、佛教諸神像、佛本生故事圖、供養圖及講經圖等。另外還有大量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世俗壁畫,尤以“蒙古帝王受祭圖”“各族僧眾禮佛圖”等最為珍貴。部分石窟中,保存有回鶻蒙文和藏文榜題,其內容涉及佛經及世俗生活,大體可劃分為迎請詩、祈禱詩、讚頌詩三大類,包括三十五種佛、二十一救度母佛、十六羅漢、四天王、達摩居士五個門類,是回鴉蒙古文榜題最多的一處遺址。 [1] 
阿爾寨石窟在山體周圍的石窟間,發現有二十二座浮雕石塔,除一座為密檐式塔外,其餘均為覆缽式塔。多數石塔在巖壁上直接浮雕而成,少數石塔雕鑿在長方形或長橢圓形佛念內。個別塔腹的念內存放有骨灰和絹紙殘片,或在塔腹鑿刻密宗早期派別黑教的驅魔標誌。另外,在山頂發現六座建築基址,平面多呈方形和長方形,少數為圓形;牆體用長方形條石壘成,應為廟宇建築遺址。在阿爾寨石窟周圍還發現有塔基遺蹟等。 [1] 

阿爾寨石窟歷史文化

阿爾寨石窟的形制,壁畫的繪製風格、內容等綜合分析,阿爾寨石窟寺始鑿於西夏,以蒙元時期最盛,明末清初停止開鑿及佛事活動。 [1] 
阿爾寨石窟壁畫 阿爾寨石窟壁畫
北魏時期是阿爾寨石窟的創建時期。拓跋鮮卑尊崇佛教,在其統治區域內依山鑿窟,雲岡石窟、寧夏須彌山石窟等均肇建於此。阿爾寨石窟開鑿在北魏中晚期。阿爾寨石窟第十窟、第二十八窟為方形佈局,窟中央修鑿出粗壯的方形塔樁,石窟後壁開鑿佛龕,形制與同期的雲岡石窟、須彌山石窟十分相似。西夏時期是阿爾寨石窟的發展時期。党項人創建的西夏王朝於10世紀時崛起於西北,提倡信仰佛教,境內佛寺林立,佛教藝術鼎盛一時,阿爾寨石窟此時得以擴建。西夏統治者兼收幷蓄、博採眾長,早期吸收漢傳佛教,後期吸納藏傳佛教並使之迅速傳播,最終形成西夏佛教多來源、多宗派、多層次的特點。阿爾寨石窟的壁畫,生動反映出這一時期宗教題材和風格的多樣性。
蒙元時期是阿爾寨石窟的鼎盛時期。成吉思汗崛起於漠北,征服西夏,阿爾寨石窟隨即作為遊牧民族禮佛之地,又為祭祀成吉思汗之所。在山頂修建規模宏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和覆缽式塔,重新開鑿石窟。此時的壁畫內容突出了成吉思汗及其家族在阿爾寨地區的活動,具有明顯的藏傳佛教薩迦派特點,並出現回鶻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題。全盛時期的阿爾寨石窟無論內容還是表現形式均得以極大豐富,呈一時之盛。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開國,元惠宗率部隊退出大都,在蒙古草原的勢力被視為北元。 [5] 
阿爾寨石窟壁畫——黃財神像 阿爾寨石窟壁畫——黃財神像
部分石窟壁畫中繪有元代社會生活和戰爭、狩獵等場景。第31號窟西壁所繪網格式六道輪迴圖,夾雜着蒙古族原始宗教、社會風俗等元素,還表現了早期蒙古族“刳木為棺”的喪葬習俗。第31號窟的各民族僧眾人等禮佛圖,描繪了蒙藏漢各族僧眾聚集聆聽薩迦派大師講授佛法的場景,反映了元代民族和宗教融合的情況。第28號窟一幅壁畫描繪了一個地位尊貴、接受眾人跪拜的大家庭,有學者推測為成吉思汗家族受祭圖。畫中共有大小人物上百人,分為4組,受祭的人物有8人,其中一位體形最大、身着蒙古禮服的男子,被認為是成吉思汗。 [4] 
根據史料分析,阿爾寨石窟所在地區可能是成吉思汗大軍從漠北南下進攻西夏的行經之地,成吉思汗可能就駐蹕在阿爾寨。蒙古族現存最早的歷史文學典籍《元朝秘史》記載:“冬,間於阿兒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汗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就於搠斡兒合惕地面下營。”這段記載是説成吉思汗出征唐兀(西夏)時,途中曾在阿兒不合(阿爾巴斯山)狩獵,所騎赤兔馬被野馬撞擊受驚,成吉思汗墜馬受傷,於是就在“搠斡兒合惕”停下來養傷。有學者考證,“搠斡兒合惕”的意思是“多眼窟”,可能就是阿爾寨石窟。 [4] 
阿爾寨石窟壁畫——居士畫像 阿爾寨石窟壁畫——居士畫像
明代阿爾寨一帶佛教活動再度興旺,這與俺答汗在蒙古地區引入藏傳佛教格魯派有直接關係。俺答汗帶領的土默特部與明朝達成朝貢互市協議,明蒙雙方實現了一段較長時間的和平交往,土默特部因此實力不斷增強,成為蒙古右翼的首領。俺答汗征服青海後,將藏傳佛教格魯派引入蒙古地區。據説格魯派高僧二世迪魯瓦曾在阿爾寨修建寺廟。在石窟上面山頂平坦處,發現了大型廟宇建築遺址,有火焚跡象。寺廟大概毀於林丹汗西征鄂爾多斯的戰火中。 [4] 
明朝到北元時期,阿爾寨石窟由盛而衰。 [5] 

阿爾寨石窟文物價值

阿爾寨石窟的確認,延伸了學術界常規上認定的中國北方石窟寺始於十六國而終於元的觀點。阿爾寨石窟寺對研究成吉思汗晚年對西夏的戰爭及在鄂爾多斯地區的軍事活動,以及成吉思汗逝世後歷代對他的祭祀活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1] 
阿爾寨石窟是草原上獨具特色的宗教藝術殿堂,也是廣義的黃河文化區域內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 [4] 

阿爾寨石窟文物保護

2003年3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批阿爾寨石窟增補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阿爾寨石窟旅遊信息

阿爾寨石窟地理位置

阿爾寨石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

阿爾寨石窟交通信息

鄂爾多斯市——民族路——伊克昭街——東康快速路——榮烏高速——京拉線——X615——阿爾寨石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