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爾卑斯式褶皺

鎖定
阿爾卑斯式褶皺(Alpino-type folds),又稱全形褶皺。為大型褶皺組合的一種類型。褶皺組合 是指在地殼一定區域或一定大地構造單元裏,不同形態、不同規模和不同級次的褶皺常以一定的組合型式展布。
中文名
阿爾卑斯式褶皺
外文名
Alpino-type folds
屬    性
地質構造
成    因
構造作用
組成要素
復背斜,復向斜
地    貌
褶皺山系
典型區域
阿爾卑斯山系
學    科
構造地質學

目錄

阿爾卑斯式褶皺特點

阿爾卑斯式褶皺(Alpino-type folds)其基本特點是,一系列線狀褶皺成帶狀展布,所有褶皺的走向基本上與構造帶的延伸方向一致;在整個帶內的背斜和向斜呈連續波狀,同等發育,佈滿全區;不同級別的褶皺往往組合成巨大的復背斜和復向斜。 為強烈地質作用軸向水平擠壓的後果,多構成巨大褶皺山系主體。 [1] 

阿爾卑斯式褶皺構成

不同級別的褶皺往往組合成巨大的復背斜和復向斜
復背斜和復向斜是兩翼被一系列次級褶皺複雜化的大型褶皺構造。在平面上觀察,如果其中央部位的次級褶皺的地層老於兩側次級褶皺的地層,則為復背斜。反之,則為復向斜。 [2] 
組成復背斜或復向斜的次級褶皺大多是比較緊閉的,自復背斜核部趨向兩翼常由直立褶皺變為斜歪、倒轉,甚至平卧褶皺。所以,次級褶皺的軸面常呈有規律的排列。復背斜的次級褶皺軸面如果向核部收斂,則構成扇形復背斜(上圖A);次級褶皺軸面如果向復背斜頂部收斂,則構成倒扇形復背斜(上圖B)。復向斜中次級褶皺的軸面向核部收斂構成倒扇形復向斜,向槽部收斂則構成扇形復向斜。自然界中以扇形復背斜和倒扇形復向斜常見。這些次級褶皺的延伸方向與主褶皺一致,但樞紐時有起伏,並且會因次級褶皺的傾伏或揚起,出現次級褶皺的分叉和歸併。 [3] 
往往斷層相結合構成大型構造推覆體。

阿爾卑斯式褶皺成因

復背斜和復向斜形成於地殼運動強烈地區,是造山帶褶皺構造的主要樣式,是垂直褶軸方向強烈擠壓的結果。

阿爾卑斯式褶皺分佈

阿爾卑斯式褶皺主要的地質產出背景為地殼運動強烈活動地區,大陸強烈擠壓褶皺帶,如我國天山褶皺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褶皺帶,阿帕拉契山脈。在我國黔東南 [4]  、康滇地軸 [5]  、南崑崙造山帶皆有發育 [6] 
參考資料
  • 1.    阿爾卑斯式褶皺   .北京大學[引用日期2016-01-16]
  • 2.    宋青春、邱維理、張振春 .地質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3.    徐開禮、朱志澄 .構造地質學:地質出版社 ,2006
  • 4.    戴傳固,張慧,黃清華.黔東地區典型構造樣式特徵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力學學報, 2008, 14(04):339-345
  • 5.    李希勳,吳懋德,段錦蓀.昆陽羣的層序及頂底問題[J].地質論評, 1984, 30(5):399-408
  • 6.    戴傳固,邊申武.南崑崙造山帶西段構造樣式及構造序列.[J].貴州地質, 2004, 21(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