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洛夫

(外科醫生)

鎖定
阿洛夫,原名安德列·雅科夫列維奇·特列賓,1905年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工人家庭。十月革命成功後,進入莫斯科第一醫科大學學習,專攻外科。畢業後,經過幾年的醫院工作、專科進修和專業實習,成為醫科大學外科教授。早在蘇聯衞國戰爭爆發前的蘇日衝突和蘇芬戰爭中,阿洛夫就參加了戰場救護,成為一名出色的野戰外科專家。衞國戰爭爆發後,先後被任命為奧勒爾軍區和庫爾斯克軍區的軍醫總監,並因在野戰醫學方面成就卓著,獲得蘇聯政府勳章。 [1] 
1942年至1949年,阿洛夫先後以外科醫生和外科主任身份在延安中央醫院工作,負責中央領導同志的醫療和保健,也為一般幹部和普通羣眾治病。 [1]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回國。 [2] 
中文名
安德列·雅科夫列維奇·特列賓 [1] 
別    名
阿洛夫
出生日期
1905年
畢業院校
莫斯科第一醫科大學

阿洛夫人物生平

1905年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工人家庭。
1942年5月11日來到了延安。5月12日,接受毛澤東和任弼時、王稼祥等中共中央領導同志接見。 [3] 
1944年6月,阿洛夫當選為中央醫院模範醫務工作者。 [1] 
1945年11月15日,阿洛夫短暫回國。
1946年1月8日,為了給毛澤東主席治療疾病,阿洛夫應邀陪同一名蘇聯內科醫生,曾返回延安。隨後跟隨黨中央轉戰陝北。 [3] 
1947年隨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渡過黃河到達山西。 [2]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回國。 [2] 

阿洛夫人物經歷

1942年至1949年,阿洛夫先後以外科醫生和外科主任身份在延安中央醫院工作,負責中央領導同志的醫療和保健,也為一般幹部和普通羣眾治病。 [4]  與其他“洋大夫”不同的是,阿洛夫還肩負着中蘇兩黨的聯絡任務。他認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關心中國人民抗戰事業,願意為中國革命貢獻自己的力量。阿洛夫對中國革命的貢獻,不僅在於為抗日戰爭時期缺醫少藥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大量藥品和醫療器械,緩解了革命根據地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推動了當時世界先進的醫學思想、治療技術在部隊醫療衞生界的傳播,促進了軍隊醫療衞生工作的進步和發展。 [2] 
1942年9月,黨中央為阿洛夫批建了具有專門手術枱的手術室,毛澤東親自在手術室門上題寫“治病救人”四個大字。
“一切為了病人”是阿洛夫始終堅持的職業操守和工作原則。1944年上半年,阿洛夫工作特別緊張,除了日常的手術外,每天至少要施行一例急症手術。通常是剛完成一例手術,第二例又來了,根本來不及休息。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