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

鎖定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位於斯洛伐克南部和匈牙利北部交界處,橫跨喀爾巴阡山脈南部的丘陵地帶。阿格泰列克洞穴於1978年被匈牙利環境與自然保護部門首次列為風景保護區,後於1985年以立法形式被重新確定為國家公園;斯洛伐克喀斯特則是在1973年被斯洛伐克文化部列為風景保護區。二者先後於1977年和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與生物圈計劃”。
中文名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
外文名
Caves of Aggtelek Karst and Slovak Karst
列入保護時間
1978年
面    積
19708 公頃
所屬國家
匈牙利和斯洛伐克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世界自然遺產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匈牙利與斯洛伐克共有)
Caves of Aggtelek Karst and Slovak Karst
入選時間:1995(2000年擴展範圍,2008年修改範圍)
遴選依據:自然遺產(iii)
地理位置:N48 28 32.628 E20 29 12.732
遺產面積 : 56,650.57 ha
緩衝區面積: 86,797.33 ha
遺產編號: 725ter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遺產描述

匈牙利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匈牙利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位於斯洛伐克南部和匈牙利北部交界處,橫跨喀爾巴阡山脈南部的丘陵地帶。阿格泰列克國家公園佔地面積為197.08平方千米,斯洛伐克喀斯特風景保護區佔地面積為361.65平方千米,但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部分僅包括洞穴本身。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是歐洲喀斯特地形研究的最大地區,迄今為止已確定有712處洞穴。許多形成於高地邊緣的較為年輕的洞穴中都有濾石作為天然裝飾,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世界上最高的石筍(32.7米)、文石以及泉華形成物和佈滿冰雪的深淵(考慮到該地所處的海拔高度,這是中歐地區的一大奇觀)。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以獨特的喀斯特地形和自然的、生物的形成物而聞名於世,無論是從科學研究還是藝術欣賞的角度,其價值都是難以估量的。自從1806年建成第一批台階和柵欄之後,陸續有遊客來匈牙利洞穴參觀遊覽。如今阿格泰列克國家公園只有3個洞穴常年開放,每年來此旅遊的遊人人數不勝數,絡繹不絕。 [1] 
1995年根據自然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因其描繪出一幅温帶喀斯特的神奇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該遺產範圍進行了增擴,2008年對遺產範圍又進行了修改。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評價

變化多端的岩層結構以及順序排列在有限空間內的712個洞穴,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温帶喀斯特的神奇景觀。作為熱帶與冰河氣候共同作用下的一種極其奇特的組合,該地貌使人們研究幾千萬年以來的地貌歷史成為可能。 [2-3]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遺產介紹

阿格泰列克喀斯特巖洞和斯洛伐克喀斯特的喀斯特地形形成緣於該地區長期的温和氣候,而且該地的水文條件也極具特色,除了山脈盆地,地表幾乎沒有什麼河流,而地下河流卻數量眾多,錯綜複雜。在喀爾巴阡山脈的影響下,此地夏季很長,屬濕潤的大陸性氣候。海拔較低處1月份的平均温度為零下3攝氏度,7月份為19攝氏度,隨着海拔的升高,氣温逐漸降低;海拔最低處的年均降水量為620毫米,最高處為1,000毫米,由於海拔不同,一年中大雪覆蓋的時間在60-139天不等。 [4]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區

同時也是匈牙利境內最長的山洞是包勞德勞山洞,其總長度包括分支達到25公里。其中5.6公里在斯洛伐克境內,被取名為多米查山洞。包勞德勞山洞由二百三十萬年前三疊紀中期的石灰石組成。根據地質資料它的形成開始於二百萬年前。溪水通過溶解和侵蝕石灰石進入地殼系統,緩慢地使裂縫變寬,形成了現今的山洞通道。滴水使石灰成分沉澱,形成了各種形狀、大小和顏色的鐘乳石與石筍,裝點山洞通道。這些形態各異的石頭激發了勘探者和遊客的想象,根據各自形態,為它們起了如龍頭、老虎、丈母孃的舌頭、柱廳和巨人大廳等各種特殊的名字。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最引人注目的是高達32.7米的石筍,這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石筍、以及文石以、泉華形成物和佈滿冰雪的深淵。 [4]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Kras,意思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源於該地而得名。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
可溶性岩石有3類: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滷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保護區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按出露條件,喀斯特地貌可劃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温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巖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