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昌族宗教

鎖定
阿昌族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漢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時期對阿昌族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阿昌族。 他們聚居在高黎貢山餘脈的丘陵山地、峽谷平壩。這裏土地肥沃,氣候温和,雨量充沛,為阿昌族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種水稻而聞名。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
中文名
阿昌族宗教
位    置
大理白族自治州
省    份
雲南

阿昌族宗教民族概況

阿昌族居住地域大約東起大理白族自治州,北抵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至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與緬甸接壤。這裏屬滇西高山峽谷區,地形特點是山脈和河流相間,山地高原和山間盆地交錯。屬橫斷山系的高黎貢山和怒山山脈縱貫南北,山勢起伏綿延,峽谷陡峻濘邃。瀾滄江怒江順山勢蜿蜒南下,水流奔騰湍急。高黎貢山餘脈盤踞於保山地區西部的騰衝、龍陵以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梁河、盈江、隴川、瑞麗等縣境內,大盈江和龍川江沿山脈向西南傾瀉,出國境後匯入伊洛瓦底江。
阿昌族居住的主要地區屬於高黎貢山向南逶迤延伸的餘脈地帶。這裏已不像滇西北那樣羣峯險峻,河谷深邃,而是丘陵綿延山地起伏,呈由北向南傾斜。高黎貢山和怒山間的瀾滄江、怒江、水流湍急,藴藏着巨大的水力資源;大盈江、龍川江隨山勢向西南傾瀉,滋潤着兩岸的土地。
阿昌族居住地區屬亞熱帶高原濕潤季風氣侯,一年中乾濕季節分明,氣候温和,全年平均氣温在18.3—19.9℃,最高36.6℃,最低—1.7℃。無霜期326—365天,。年日照時數為2317—2428小時。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369—1651毫米。河谷平壩土質肥沃,適宜各種亞熱帶農作物生長,產量很高,種類有水稻、小麥、玉米、花生、油菜、豆類、薯類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煙草茶葉甘蔗等。
崇山峻嶺的地下,礦藏眾多,有煤、雲母石墨等;莽莽林海的深處,到處是寶,有名貴中藥和珍禽異獸。
在山地間有許多小盆地(當地從稱為“壩子”),約佔總面積的10%,是農業生產力水平較高的地方。這裏緯度低,光照足,氣温條件好,年均氣温18℃左右;雨量充沛,全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為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梁河縣的阿昌族擅長種植水稻,他們辛勤培育出的水稻良種被譽為“水稻之王”;隴川縣的阿昌族擅長種烤煙,户撒壩子生產的煙葉肉質厚而柔軟,味醇美而幽香,在境內外享有盛名。

阿昌族宗教民族歷史

據清王鳳文《雲龍記往》載,雲龍“俄昌”人,自其首領早慨始傳至元末,已有35代。早慨制定“鐵印券”,規定酋長以長子繼承,開始了世襲制。早慨以後十餘世,“俄昌”人日益強盛,與金齒、僰國皆通商。約10世紀,受大理王段氏封誥。當時外來商人教會阿昌人民種田,農業逐步發展。元、明設雲龍州,大量白族、漢族人民相繼遷入,這裏的“俄昌”人,部分西遷至騰衝一帶,部分融合於白族、漢族中。 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騰衝一帶,元以前即有“莪昌”人居住(《元史地理志·金齒宣撫司》),明正德《雲南志》認為即唐代的“尋傳”人。那時“尋傳”人屬南詔的鎮西節度管轄,還過着“俗無絲纊”、“散漫山中無君長”的原始生活。“尋傳”人在發展過程中至元明時期已逐漸分化為阿昌族和景頗族中的一部分。
明洪武十六年(1383)左納率部歸順明朝。洪武年間,明太祖敕賜漢人段保為雲龍州掌印土知州,阿昌族降為被統治民族,並向西南遷至德宏境內,漸失本土。
阿昌族聚居的户臘撒,明初屬麓川宣慰使司。15世紀中葉,明將王驥三徵麓川后,屬隴川宣撫司。王驥分封其屬官賴羅義和況本為把總,分別掌管户撒、臘撤,成為世襲領主。阿昌族人民從駐守邊疆的漢族屯兵那裏學會了耕種水田、打製鐵器的技術,促進了阿昌族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商品經濟有了初步發展。
清初承襲了明代的土司制度。吳三桂把户臘撤地區改為“勳莊”。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廢“勳莊”,仍歸原先賴、況兩家承襲。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户臘撒地區歸騰越州管轄。乾隆年間,南甸土司轄區的阿昌族,除了向傣族封建領主交納貢税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淪為附近漢、傣地主的佃户。同時受封建領主、地主的雙重剝削。民國時期,雲南軍閥在隴川、梁河等地建設治局,推行保甲制,但封建土司制度延至建國前夕,統治阿昌族達500餘年之久。阿昌族每年除固定向土司交納“三大款”(官租、大煙款、地基銀子)外,各寨還負擔專門的勞役。

阿昌族宗教宗教信仰

户臘撒地區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每年有定期的“進窪”、“出窪”;“燒白柴”等宗教節日和活動。梁河地區的阿昌族過去多信鬼神,每年春耕和秋收前要祭三次“土主”(地鬼),全寨人都要去田間灑雞血、插雞毛,以祈求鬼靈保護莊稼。此外,因受漢族影響,也崇拜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