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拉巴馬鏟鱘

鎖定
阿拉巴馬鏟鱘(學名:Scaphirhynchus suttkusi)是鱘科、鏟鱘屬魚類。 背部皮膚橘黃色至橄欖褐色,腹部白色,背骨板顏色比鄰近皮膚顏色深。吻呈鏟狀。下唇不分裂。腹部被以小骨板,幾乎不可見。 阿拉巴馬鏟鱘是阿拉巴馬州莫比爾盆地和密西西比州東部大型沿海平原河流中的特有種。喜低流速、沙質底質的棲息環境,主要攝食水生昆蟲幼體,此外還攝食軟體動物、魚類和魚卵。 [1]  [3] 
2019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CR)。 [3] 
中文名
阿拉巴馬鏟鱘
拉丁學名
Scaphirhynchus suttkusi [4] 
別    名
薩氏鏟鱘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鱘形目
鱘科
亞    科
鏟鱘亞科
鏟鱘屬
阿拉巴馬鏟鱘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Williams and Clemmer, 1991 [2] 
保護級別
極危(IUCN標準)
英文名
Alabama Sturgeon

阿拉巴馬鏟鱘動物學史

阿拉巴馬鏟鱘是1991年在美國莫比爾盆地(阿拉巴馬州)和密西西比河鑑定出來的鱘科鏟鱘屬鱘種,它與密西西比鏟鱘是否就是一個種,曾有爭議。 [1] 

阿拉巴馬鏟鱘形態特徵

阿拉巴馬鏟鱘 阿拉巴馬鏟鱘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佔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呈竹片狀,邊緣較尖,無噴水孔;下唇在中部分裂,有4葉,吻須有毛,尾柄較長,被骨板完全覆蓋;吻須排成1排,背鰭條數少於37,臀鰭條數少於24;腹部被以小型隱藏骨板,眼較大,吻端及大眼之間無刺。 [1] 
阿拉巴馬鏟鱘背骨板15~21枚,側骨板40~49枚,腹骨板11~14枚,背鰭條數29~34,臀鰭條數18~22,鰓耙數無數據。 [1] 
阿拉巴馬鏟鱘背部皮膚橘黃色至橄欖褐色,腹部白色,背骨板顏色比鄰近皮膚顏色深。吻呈鏟狀。下唇不分裂。腹部被以小骨板,幾乎不可見。 [1] 

阿拉巴馬鏟鱘生活習性

阿拉巴馬鏟鱘生活在莫比爾盆地的大型沿海平原河流中,分佈在各種基底上,但主要是沙子,其次是沙子夾雜礫石。主要佔據主渠道;其次是堤壩下方的海岸線和尾水;尾水僅在春季被佔用。 [3]  阿拉巴馬鏟鱘喜低流速、沙質底質的棲息環境,主要攝食水生昆蟲幼體,此外還攝食軟體動物、魚類和魚卵。 [1] 

阿拉巴馬鏟鱘分佈範圍

阿拉巴馬鏟鱘是阿拉巴馬州莫比爾盆地和密西西比州東部大型沿海平原河流中的特有種。歷史收集記錄和報告表明,其範圍包括1600千米河流,包括湯比格比河、阿拉巴馬河、莫比爾河和田索河,以及黑沃里爾河、卡霍巴河、庫薩河和塔拉普薩河的下游。阿拉巴馬鏟鱘與密西西比鏟鱘分佈部分重疊。 [1]  [3] 
阿拉巴馬鏟鱘分佈圖 阿拉巴馬鏟鱘分佈圖 [3]

阿拉巴馬鏟鱘繁殖方式

阿拉巴馬鏟鱘的最大年齡未知,但很可能與美國南方的鏟鱘種羣(16歲)相似(Morrow等人,1998年)。性成熟年齡也是未知的,但由於這是最小的河鱘物種,它可能處於鏟鱘範圍的低端(5-6歲)(基恩林和詹金斯1993年,基恩林1997年,肯尼迪等人2006年)。類似地,產卵週期可能每2-3年一次(Mayden和Kuhajda,1996年,Kennedy等人,2006年)。沒有關於阿拉巴馬鏟鱘的生殖力估計,但可能高於從成熟雌性鱘魚身上收穫的4000個成熟卵(Kuhajda和Rider in press)。尚未收集到阿拉巴馬鏟鱘的卵或胚胎,但根據其他鱘魚的情況,快速水流中穩定且無淤泥的硬基質對於正確的胚胎髮育是必要的(Kuhajda和Rider in press)。 [3] 
對成年雄性的聲波跟蹤表明,阿拉巴馬鏟鱘在春季向上遊移動,這是產卵遷徙的一部分(Rider等人,2009年)。沒有關於阿拉巴馬鏟鱘早期生活史的信息,但基於鏟鱘和密蘇里鏟鱘,遊離胚胎和幼體從94-530千米處向下遊漂移(Kynard等人,2002年、2007年;Braaten等人,2008年)。

阿拉巴馬鏟鱘保護現狀

阿拉巴馬鏟鱘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極危(CR)。 [3]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4年 ver 3.1)——極危(CR)。 [1]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附錄Ⅱ。 [3] 

阿拉巴馬鏟鱘種羣現狀

19世紀末,在阿拉巴馬河和湯比格比河,阿拉巴馬鏟鱘年捕撈產量為20噸。後來由於過度捕撈、河道改造和環境污染,資源量大幅度下降。 [1]  沒有對阿拉巴馬鏟鱘的種羣估計,然而,從1997年春季到2001年春季,州和聯邦漁業生物學家的密集收集工作導致僅捕獲了4條阿拉巴馬鏟鱘,這進一步證實了該物種的稀有性。截止2019年,在阿拉巴馬州馬裏恩州孵化場誘使圈養阿拉巴馬鏟鱘產卵的努力沒有成功。種羣數量似乎正在下降。2010年之後,儘管進行了密集試驗以捕獲或證明eDNA的存在,但在移動系統中沒有檢測到該物種。 [3] 

阿拉巴馬鏟鱘瀕危因素

在莫比爾盆地,阿拉巴馬鏟鱘的棲息地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為了防洪,美國陸軍工程兵對莫比爾盆地的河流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河道因此變得深而窄,適合於阿拉巴馬鏟鱘覓食和產卵的河流河牀已經很少。大壩建設使其上游若干公里的河流型棲息地消失,使其下游的水文條件較大改變。 [1]  阿拉巴馬河上的水壩破壞了棲息地,改變了水文流量,抑制了上游產卵遷移和蓄水,為自由胚胎和向下遊漂流的幼魚創造了不適宜居住的棲息地,這兩種情況都導致了繁殖不良。 [3] 

阿拉巴馬鏟鱘保護措施

2000年,根據美國瀕危物種法案(ESA),阿拉巴馬鏟鱘被列為瀕危物種。這一決定是基於該物種顯然無法維持一個可生存的種羣。州和聯邦機構以及私營部門正式制定了阿拉巴馬鏟鱘保護協議和戰略(2000年),該協議和戰略最初是一項保護和加強阿拉巴馬鏟鱘及其棲息地的非正式自願計劃。保護工作的目標是通過圈養繁殖計劃和繁殖魚類的釋放、基因保護、保護現有棲息地的數量和質量、開發有關生活史和棲息地需求的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制定和實施物種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和適應性管理戰略。 [3] 
阿拉巴馬河上分散的大型河流棲息地和不斷變化的水文流量,再加上數量水平低於可檢測水平,為阿拉巴馬鏟鱘提供了很少的保護選擇。自2010年以來,每年都在克萊本和米勒·斯費裏船閘和水壩通過船閘的開放式閘門為魚類創造通道(Mettee等人,2004年、2006年和2009年)。環境DNA表明,在克萊本和米勒·斯費裏船閘和水壩上游以及羅伯特·亨利船閘和大壩下方發現了海灣鱘和阿拉巴馬鏟鱘,這表明它們可能會通過或被捕獲(Pfleger等人,2016)。然而,這種上游通道可能對鱘魚不可行(Coker 1929,Jager等人2016)。替代性的魚類通道和拆除水壩不是基於資金和政治的選擇。二十年來,人們一直試圖啓動圈養繁殖計劃,只嘗試了一次產卵,但失敗了,而且在一年內獲得多種繁殖活躍的阿拉巴馬鏟鱘的可能性極其渺茫。最好的選擇是開發大壩管理模型,該模型允許移動流域,特別是整個阿拉巴馬河的更自然的季節性流動模式,這可能會增加遷徙成魚通過船閘(或通過克萊本船閘和大壩的溢洪道)的可能性,並使蓄水更靠近河流,以允許漂浮的自由胚胎和幼魚發育(Kuhajda和Rider in press)。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