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房宮遺址

鎖定
阿房宮遺址(Epang Palace Site),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三橋天台路A15號,管理面積約12.5平方千米 [2]  ,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3]  ,後因秦朝滅亡(前206年),阿房宮並未完全建成 [4] 
阿房宮遺址是秦始皇秦二世時期擬在原戰國、秦上林苑中營造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包括前殿基址以及周邊分佈的上林苑一至六號、好漢廟等夯土建築基址 [5]  。阿房宮遺址與西周豐鎬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唐大明宮遺址並稱西安的四大遺址,是秦朝歷史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國國家第一次大統一和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誌 [4] 
1961年3月4日,阿房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1992年,阿房宮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奇蹟 [4] 
中文名
阿房宮遺址
外文名
Epang Palace Site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三橋天台路A15號
所處時代
秦朝
佔地面積
12.5 km²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1-151-5-016

阿房宮遺址歷史沿革

保護碑刻 保護碑刻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由於都城咸陽宮人數增多,先王之宮廷狹小,在渭河以南上林苑原基礎上大興土木,廣徵聲色,營建離宮別館,是謂“阿房” [7] 
1994年,西安市文物部門大致劃定了阿房宮遺址的範圍:東至氵皂河、西至紀陽寨、南至和平村,北至三橋鎮,面積10.89平方千米。包括阿房宮前殿基址以及周邊分佈的上林苑一至六號、好漢廟等夯土建築基址 [5]  [7-8] 
2002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籌建併成立了阿房宮考古工作隊 [9] 
2004年11月,考古隊重點尋找和確定阿房宮遺址的範圍 [1] 
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發佈關於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結果。核心結論有三個,一是阿房宮根本沒有建成;二是前殿遺址便是阿房宮遺址全部 [10]  ;三是項羽沒有燒燬過阿房宮 [11] 
2012年7月,灃東新城管委會成立阿房宮遺址保護管理辦公室,管理區域面積為12.5平方千米 [2] 

阿房宮遺址遺址特點

阿房宮遺址綜述

阿房宮佈局 阿房宮佈局
阿房宮遺址是秦始皇至秦二世時期擬在原戰國、秦上林苑中營造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包括前殿基址以及周邊分佈的上林苑一至六號、好漢廟等夯土建築基址 [5] 

阿房宮遺址阿房宮前殿基址

阿房宮前殿基址
阿房宮前殿基址(2張)
阿房宮前殿基址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高7-9米,面積約54.4萬平方米 [4]  。阿房宮前殿的夯土台基為了加強其穩固性,台基的西、北、東邊緣自外向裏收縮,形成二三個枱面。夯土台基上面西、北、東三面已有夯築土牆,牆頂部有瓦的鋪設;夯土台基上面還沒有建築南牆。發掘資料表明台基上面的北牆之東部、西部寬6.5米,牆體南、北兩側有牆頂部倒塌下來的板瓦和筒瓦及其殘片,牆北側有台基的三層收縮枱面。而北牆中部偏西部分寬15米,牆體南側有牆頂部倒塌下來的板瓦和筒瓦及其殘片,牆北側有台基的二層收縮枱面 [8] 

阿房宮遺址上林苑一號基址

上林苑一號基址夯土台基西北部 上林苑一號基址夯土台基西北部
上林苑一號基址位於阿房宮前殿基址西1150米。該建築基址分為南部宮殿區(曾遭到大火焚燒)和北部園林區。宮殿建築夯土台基現存部分東西長250米、南北寬45米,面積約11250平方米,部分夯土台基現存地表之上高7米。
台基西邊緣發現了廊道(寬1.65米)、散水(寬0.67米)等遺蹟;北部園林區因遭破壞嚴重,僅發現了一處流水景觀遺存。該遺存現存長31.2米,主要遺留有以卵石鋪砌、呈曲尺形分佈的石渠(石渠通寬2.9、內寬0.4、深0.12-0.15米)。在該遺址建築倒塌的堆積中出土了大量的屬於戰國時期的鋪地磚、攔邊磚、板瓦、筒瓦和瓦當等建築材料,應該是一座較典型的戰國時期的建築遺址。因該遺址處於渭河以南秦上林苑中,故其為戰國時期秦國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築之一(編號為上林苑一號建築基址) [8] 

阿房宮遺址上林苑二號基址

上林苑二號基址 上林苑二號基址
上林苑一號基址南500米、阿房宮前殿基址西南1200米,有一處建築(傳説是阿房宮的烽火台)遺址。通過發掘,該遺址下部為夯土台基,上部為底部、中部、頂部三層建築,因遭破壞嚴重,僅存建築基址和少量柱礎石。其建築形制與秦都咸陽宮一號建築遺址基本相同。又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鋪地磚、攔邊磚、板瓦片、筒瓦片等。故該座建築應是戰國時期修築的高台宮殿建築,因處於渭河以南秦上林苑中,故其亦為戰國時期秦國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築之一(編號為上林苑二號基址) [8] 

阿房宮遺址上林苑三號基址

上林苑三號基址 上林苑三號基址
上林苑三號基址位於阿房宮前殿基址北3800米處。該建築下部為夯土台基,上部為建築物。下部夯土台基,現存東西84米、南北92米,厚1.2-2米(其下為生土和細沙)。上部建築僅存於基址西北部,通高7米。分為底部、中部、頂部三層建築。底部建築無存,現存基址東西最大長度54米、南北最大長度42米;中部建築現存基址東西最大長度24米、南北最大長度28米,其上殘存部分廊房遺蹟。北部廊房進深5.1米,其南壁尚存一壁柱痕跡。壁柱北2.8米存一明柱礎石。從倒塌堆積中發現了硃紅地面殘塊,此外在牆皮殘塊中還發現了壁畫痕跡。從發掘資料瞭解到,該座建築毀於大火;頂部建築無存,基址東西最大長度19米、南北最大長度21米 [8] 
從該建築的形制來看,其下部為夯土台基、上部建築可分為底部、中部和頂部三層,這與秦都咸陽宮一號宮殿建築基本相同,是戰國時期的高台宮殿建築,處於渭河以南戰國時期的秦國所修建的上林苑中,故該建築是戰國秦上林苑中的宮殿建築之一(編號為上林苑三號基址) [8] 

阿房宮遺址上林苑四號基址

上林苑四號基址 上林苑四號基址
上林苑四號基址位於阿房宮前殿基址東500米,基址中部偏西為高台建築,其東面、北面、西面均有附屬建築,而其南面和東南面為池沼遺蹟。高台建築下部為夯土台基,上部為宮殿建築。夯土台基東西111米、南北74米、夯土厚2.5米。其西部向西伸出東西25米、南北36米;東北部伸出東西30米、南北40米 [8]  。上部宮殿建築分為三層(即底部、中部、頂部建築),通高15.2米。底部建築無存,其基址東西50-73米、南北62米、高8.1米;中部建築基址現存長5.1米、寬1.9-2.5米、高0.9米。其建築僅於現存南沿一花崗岩礎石(應為廊房建築的明柱暗礎礎石);頂部建築無存,現存基址東西21米、南北13米、高6.2米。從勘探和發掘資料來看,該高台宮殿建築沒有遭遇過火災 [8] 
高台宮殿建築北面的附屬宮殿建築基址東西長91米、寬75米,現存部分高出其南側廊道地面0.82米。與宮殿建築基址呈直角分佈的南北向通道基址南北長65米、寬7.5米。宮殿基址南側有封閉廊道,寬0.8米。其南側有開放式廊道,寬1.3米。其自北向南呈5度坡狀,上面存有密集小方格鋪磚。通道基址東側北部有上殿坡道,其北端還有登殿台階結構等,該遺址曾遭遇過大的火災 [8] 
考古資料表明,該座以高台宮殿建築為核心的宮殿建築羣建於戰國時期,又沿用到了漢代。因處於戰國時期秦國在渭河以南所修建的上林苑中,故其為上林苑中的一組宮殿建築羣(編號為上林苑四號基址) [8] 

阿房宮遺址上林苑五號基址

上林苑五號基址排水管道 上林苑五號基址排水管道
上林苑五號基址位於阿房宮前殿基址東北500米處。該基址的房屋建築遺蹟被破壞殆盡。僅有斷續殘存的夯土台基,其南北最寬0.3米、東西最長27米,基址夯土厚0.4-0.5米。其下面的排水管道(位於現地表下5.6米)還保存較好。分為東西二組。東組水管道由東西向和南北向管道組成,呈曲尺形。東西向管道現存長59米,繼續向東延伸。其西端與南北向管道南端通過水管彎頭呈直角連結。南北向管道現存長10米,繼續向北延伸。西組水管道(南北向),位於東組水管道西21.5米,現發掘長18米。繼續向南、向北延伸 [8] 
排水管道溝在生土中挖成,管道鋪設完成,抹草泥,曬乾後,填土夯築。上述二組水管道均由三條陶水管套接而成,水管道橫剖面為“品”字形(西組水管道上層水管已被破壞成碎片)。水管道所用水管長0.57-0.58米,粗端徑0.32米、細端徑0.23米,水管壁厚0.08-0.1米。水管表面周身飾細繩紋、中粗繩紋和粗繩紋。水管內壁為麻點紋,有泥條盤築痕跡。水管的形制和紋飾均與秦都咸陽宮一號建築遺址出土的水管相似 [8]  。該建築基址是一座戰國時期的建築基址,因處於戰國時期秦國修建的上林苑中,故其應為戰國秦上林苑內的建築基址之一(編號為上林苑五號基址) [8] 

阿房宮遺址上林苑六號基址

上林苑六號基址 上林苑六號基址
上林苑六號基址位於阿房宮前殿基址東北方向2000米處,該座建築基址沒有門道遺蹟和相關設施的遺存,即不是一座門址,而是一座南北長、東西窄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分為下部夯土台基和上部建築兩部分。下部夯土台基形狀不規則,現存南北最大長度57.5米、東西最大寬度48.3米,自現地表向下,夯土厚3.7米;上部建築物已無存,故僅存基址,南北最大長度45米、東西最大寬度26.6米,其高出現地表1.5-2.4米 [8] 

阿房宮遺址好漢廟基址

好漢廟基址建築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夯土台基,上部為建築物。下部台基東西長105米、南北寬42-62米、厚4米,夯層一般厚5-8釐米;上部建築物無存,僅存基址,其東西殘長52米、南北殘寬24-27米、現存高2.8米,夯層一般厚5-8釐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該基址內曾出土了大量山形雲紋半瓦當和個別文字瓦當及細密繩紋瓦片和粗繩紋瓦片等 [8] 

阿房宮遺址文物遺存

文物簡介
文物圖片
瓦當
戰國、秦。板瓦表面均為細密交錯繩紋;筒瓦表面均為細繩紋,內面為麻點紋(有的筒瓦內面還有不規則的凸稜或凹痕),泥條盤築痕跡顯著。出土葵紋、連雲紋、蘑菇形紋等瓦當紋飾較淺,有的當面紋飾外沒有凸弦紋,瓦當背面凹凸不平,繩切痕跡清晰 [8] 
上林苑五號建築基址出土遺物 上林苑五號建築基址出土遺物
陶水管道
戰國、秦。2006年出土於秦阿房宮前殿基址東北約500米處的戰國秦上林苑五號建築遺址中。兩組排水管道,每一組皆由三條圓筒形陶水管套接而成,水管道橫剖面呈“品”字形,即下層鋪設兩條,上層鋪設一條。陶水管道單節長0.57-0.58米,一端粗、一端細,粗端直徑0.32米、細端直徑0.23米,壁厚0.08-0.1米,外表飾繩紋、內壁為麻點紋、泥條盤築 [12] 
第一組排水管道南北走向段 第一組排水管道南北走向段

阿房宮遺址研究價值

阿房宮遺址 阿房宮遺址
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阿房宮考古隊經過詳盡的調查、勘探和發掘等考古手段,已經徹底搞清了秦始皇未修建完成的阿房宮的規模、範圍、佈局和結構,並且澄清了火燒阿房宮的説法,還原了秦阿房宮的本來面目。為國家制定保護秦阿房宮遺址的整體規劃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8] 
2004年11月開始至2007年11月底的勘探和發掘中,主要的十餘處遺址被證實均為秦漢上林苑的建築,與秦始皇修築的阿房宮毫無關係。確定了未修建完工的秦阿房宮的範圍與現認的阿房宮前殿基址的範圍是一致的,阿房宮前殿基址就是人們所看到的和所認為的秦統一以後,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遺址 [1]  [10] 
在有夯土建築台基的阿房宮前殿遺址下,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條古代河溝。此次發現是秦始皇咸陽城以阿房宮、灃峪口為中軸線的佐證 [8] 

阿房宮遺址歷史文化

《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殿下可以樹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峯巔建宮閥,又修復道,自阿房宮渡過渭水直達咸陽 [13] 
在不少古文獻中敍述阿房宮的時候,都把秦阿房宮稱作“阿城”。 《漢書·東方朔傳》載:“舉籍阿城以南……”師古曰:“舉計其數而為薄籍也。阿城,本秦阿房宮也,以其牆壁崇廣,故俗呼為阿城。”唐《擴地誌》載:“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又宋敏求《長安志》載:“秦阿房一名阿城”。“阿城”指的就是現在公認的阿房宮前殿基址。宋著《長安志》載:“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長安縣西二十里。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而考古工作已證實了阿房宮前殿基址夯土台基上面東部邊緣、北部邊緣、西部邊緣有夯築土牆,南部邊緣未見夯築土牆的遺蹟,這與《長安志》中所描述的“阿城”遺蹟是一致的。《雍錄》載:“未有屋先為城,城成而人呼名阿城也”。又《十六國春秋》載:“苻堅建元二十年(384年),慕容衝據阿城。”初民謠曰:“鳳凰鳳凰上阿房。堅以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乃植梧桐數千枚於阿城,以待鳳凰之至。”還有《舊唐書·高祖本紀》載:“乙亥,命太宗自渭屯兵阿城,隴西公建成自新豐趣霸上。”而在前殿基址上面考古發現的東漢以後至宋代的遺存充分證實了“阿城”當時指的就是阿房宮前殿,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認為的秦阿房宮 [14] 

阿房宮遺址保護措施

1956年,阿房宮遺址被陝西省政府列為“陝西省名勝古蹟” [15] 
1961年3月4日,阿房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1992年,阿房宮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奇蹟 [4] 
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陝西政府將考古隊勘探、發掘了七座戰國時期秦國修建的皇家公園上林苑內的宮殿建築(其中有四座建築還沿用到了漢代,成為了漢代上林苑中的宮殿建築),劃在秦阿房宮遺址的保護區內 [8] 
2021年10月12日,阿房宮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時期大遺址 [16] 

阿房宮遺址旅遊信息

阿房宮遺址地理位置

阿房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三橋天台路A15號 [1] 

阿房宮遺址交通信息

乘坐西安公交824、825路和831路在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站下車前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