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艾布·阿拔斯

鎖定
艾布·阿拔斯(Abu al-‘Abbas,約702~754) 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創建者、首任哈里發。自稱賽法哈(al-Saffgh,意為“屠夫”)。
出生日期
702年
逝世日期
754年
主要成就
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創建者
本    名
艾布·阿拔斯
外文名
Abu al-‘Abbas
性    別

目錄

艾布·阿拔斯簡介

艾布·阿拔斯(Abu a1-‘Abbas,約702~754) 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創建者、首任哈里發。自稱賽法哈(al-Saffgh,意為“屠夫”)。出身於麥加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為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玄孫。阿拔斯家族原居希賈茲,後遷居大馬士革,在伊拉克巴士拉國庫領取年金,並佔有大量土地。
其父穆罕默德·本·阿里(?~743)為阿拔斯家族族長,並自稱什葉派“佈道會”的伊瑪目,以巴勒斯坦死海南岸的侯邁麥村為根據地,組織反對伍麥葉王朝的鬥爭。艾布·阿拔斯生於該地,長大後追隨其父。
743年,其兄伊布拉欣·穆罕默德(?~749)繼任族長和伊瑪目職位。
746年,派遣密使艾布·穆斯林到呼羅珊組織發動反對伍麥葉王朝的起義,艾布·阿拔斯協助其兄策劃。
749年9月,伍麥葉王朝派兵到侯邁麥拘捕家族成員時,伊布拉欣·穆罕默德已事先打發族人遷往庫法避難,並將族長之位交給其弟艾布,阿拔斯繼任。艾布·阿拔斯率家族14名成員到達庫法後,秘密隱蔽。
749年10月,艾布·穆斯林的起義軍攻佔波斯和伊拉克後,率呼羅珊12位首領來到庫法,在庫法清真寺向艾布·阿拔斯宣誓效忠。
750年4月阿拔斯軍攻佔大馬士革,推翻伍麥葉王朝統治。艾布·阿拔斯利用人民起義的成果,被擁立為哈里發,建立阿拔斯王朝(750~1258)。
他上台伊始,對伍麥葉家族成員採取斬盡殺絕的政策,命部將阿卜杜拉在艾布·弗斯特斯城,以其名義邀請伍麥葉皇族80人赴宴,將他們殺害,唯希沙姆之孫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倖免於難。並令各地將伍麥葉已死哈里發陵墓挖掘、焚屍。他統治後,將王朝的統治中心由敍利亞移至伊拉克;建都於庫法北部的安巴爾,改稱哈希姆城。為震懾政治上的反對派,以“謀反”罪名殺害開國元勳之一的艾布·賽萊邁(Abu Salamah),迫使各省長官及部落首領向其效忠。他自詡其統治為“道菜”(al-Dawlah,即國家)以示有別於“竊權”、“叛教”的伍麥葉人。為爭取各地貴族、宗教學者和廣大穆斯林的支持,自稱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正統信仰的保護者”,聘用大批著名教法學家為宗教顧問。在宗教節日和主麻聚禮時,身着先知穆罕默德穿過的斗篷,以示其政權的正統性和虔誠的信仰。他效法波斯薩珊王朝的行政體制,在哈里發的高度集權下,設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機構,啓用波斯顯貴及麥瓦利出身的文人擔任各級要職,採取新的税收政策,以利農業發展。
754年因患天花在安巴爾去世。 (楊克禮)

艾布·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國第二個封建王朝(750~1258)。亦稱阿巴斯哈里發帝國。歐洲人稱“東薩拉森帝國甲。因其旗幟尚黑,中國史籍稱。“黑衣大食”。750年,由阿拉伯貴族艾布·阿拔斯(750~754在位)創建,故名。
阿拔斯王朝最初的近100年(750~842),特別是在哈里發哈倫·拉希德(786~809在位)和馬蒙(813~833在位)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期。其疆域橫跨亞、非、歐三洲。哈倫·拉希德依據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經驗,健全行政體制,加強中央集權,擴大法官權力,完善司法制度;設驛站,建立中央情報機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監督,實行新税制,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對外貿易,國庫充盈,經濟繁榮,獎掖學術文化,重用各族不同信仰學者,倡導自由討論學術,使文學、藝術得到發展。馬蒙執政時,重用波斯顯貴掌管軍政大權,為緩和同什葉派的矛盾,立什葉派第八代伊瑪目阿里·裏達為哈里發繼承人,並以女嫁之,繼而宣佈以什葉派的綠衣、綠旗代替阿拔斯人的黑衣、黑旗。他重視興修水利,減輕土地税,使農業得以發展,手工業和商業隨之而興隆。海陸商道暢通無阻。他大力獎勵學術,發展伊斯蘭文化。830年,在巴格達創建綜合學術機構“智慧館”,集藏書、研究、翻譯為一體。他派人將各方蒐集到的古籍彙集到巴格達,並重金聘請東西方翻譯家,把希臘、羅馬、波斯、印度和敍利亞的哲學及科學古籍譯為阿拉伯文,出現了延續百餘年的“翻譯運動”。他在宗教上支持穆爾太齊賴派的宗教和哲學觀點,並奉該派的“《古蘭經》被造説”為官方信仰,設立宗教裁判所(米哈奈),審判不同意此主張的官吏和學者。對政治上的反對派,他仍堅持武力鎮壓措施。馬蒙的政策為其後幾位繼任者所襲用。
阿拔斯王朝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在行政管理方面,多采用波斯的政治體制。王朝啓用波斯顯貴盤踞要職,並吸收各地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貴族、學者參政,哈里發集政教大權於一身。哈里發竭力為其統治賦予神聖的性質,聲稱自己為“安拉的代理人”,王朝是先知穆罕默德家族的合法繼承者和正統派教義的捍衞者。哈里發之下,設維齊爾(即首相),具有較大的權力,除王儲的確定外,王朝的一切行政和宗教事務,首相均可秉承哈里發意志全權處理。王朝健全了司法制度,法官由篤信伊斯蘭教、精通教義和教法、品學兼優的法學家擔任。教法官只審理穆斯林的訴訟。玉朝建有經過嚴格訓練的10萬人的哈里發近衞軍,由騎兵、步兵和弓弩隊等組成,另設有海軍艦隊。全國軍隊總司令稱“大埃米爾”。近衞軍初由呼羅珊人組成,後又新組建突厥奴隸近衞軍。在征戰時從各地區徵募的軍隊稱“穆特瓦爾”(Mutawwi'ah,意為“志願者”)。王朝始設嚴密的警察組織,全國警察署長兼任哈里發警衞長,後由突厥近衞軍將領代替。全國劃分為24個行省,設總督管理,總督在其轄區內具有絕對權力。
阿拔斯王朝全面確立了封建的生產關係,仍實行土地分封制,各地總督和封建主擁有大量伊克塔土地,後伊克塔多變為世襲的私人領地,成為地方割據政權的經濟基礎。王朝極盛時,哈里發大力發展生產,農業、工業、商業和運輸業都很發達,帝國經濟相當繁榮。紡織業、採礦業、玻璃業、珠寶業和其他傳統手工業生產為商業貿易提供了豐富的產品。8世紀中葉,中國的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後,在一些主要城市均建有造紙廠,其中大馬士革生產的紙張遠銷歐洲。商業和過境貿易的發展,促使繁華的大城市興起。撒馬爾罕、大不里士、內沙布爾、哈馬丹為“絲綢之路”中段的貿易交通重鎮。首都巴格達成為帝國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東西商旅雲集,店鋪林立,商品豐富,設有專賣中國絲綢、瓷器等貨物的市場。對外壟斷海上交通貿易和國際市場,巴格達、巴士拉、西拉夫(已毀)、開羅、亞歷山大、阿曼等為水陸貿易口岸,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及亞、非、歐各地,從而溝通了東西方貿易和經濟交流。
阿拔斯王朝是伊斯蘭學術文化廣泛傳播和發展的全盛時期。哈里發奉行正統派(遜尼派)教義為國教,全面推行伊斯蘭教法,大批歐萊瑪(宗教學者)被吸收參政,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哈里發採取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措施,大力傳播和強化伊斯蘭教,吸引各地順民大量歸信了伊斯蘭教,完成了伊斯蘭化的過程,伊斯蘭教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領域,變成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在各地興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培養了大批官吏、學者和教職人員。阿拉伯語逐步在帝國境內推廣,它不僅為宗教語言,而且成為學術研究、著書立説、社會交際的通用語言。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學、聖訓學、教法學、凱拉姆學、誦經學完整體系已經建立。遜尼派和什葉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別發展為宗教派別,各自確立了教義學説體系。遜尼派的四部《古蘭經》注、六部聖訓集編纂成書,四大教法學派學説形成。什葉派的四大聖訓經輯錄成冊,教法學説和伊瑪目教義日趨完善。穆爾太齊賴派由於馬蒙的推崇得到很大發展,其學説曾一度佔統治地位。蘇菲派的學理得到廣泛傳播,後被安薩里引入正統派教義,成為正統信仰的組成部分。艾什爾裏派的學説,經塞爾柱王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的思想。教派分化加劇,學派林立,教義論爭同教派間的政治鬥爭交織進行。哈里發大力倡導和贊助學術文化的發展。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圖書館、天文台、各類學校和醫院,以巴格達“智慧館”為學術中心,開展了大規模的翻譯運動。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創造出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穆斯林學者輩出,鉅著珠聯,豐富多彩,在哲學、醫學、天文學、數學、化學、物理學、農學、歷史學、地理學、文學、語言學和藝術等方面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豐富了世界文化寶庫。伊斯蘭學術文化傳入歐洲,對近代科學文化的興起產生過深遠影響。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先被阿拉伯人所吸收,後通過他們輾轉傳入西歐。
9世紀後半期起,阿拔斯王朝進入分裂和逐漸衰落時期,突厥奴隸將領握有軍權,專橫跋扈,任意廢立或殺害哈里發。836年迫使哈里發遷都薩馬拉達56年之久。各地封建主或總督擁兵割據,獨佔一方,脱離中央而獨立。波斯、中亞、西亞先後建立了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塞爾柱帝國;北非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艾格萊卜王朝;敍利亞等地建立了哈姆丹王朝和贊吉王朝;埃及建立了圖倫王朝和阿尤布王朝。其中北非及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及西班牙的後伍麥葉王朝同阿拔斯王朝相抗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王朝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使民族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鋭,教派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著名的有穆蓋奈爾起義、巴貝克起義、贊吉起義、卡爾馬特起義等,給王朝統治以沉重打擊。10世紀中葉,王朝直接統轄的地域只剩巴格達及其周圍的一小塊地區。945年,布韋希人入主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其“最高統帥”稱號,剝奪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僅保存宗教領袖地位。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率軍佔領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素丹”稱號,發號施令,哈里發由其完全控制。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領蒙古軍隊攻陷巴格達,殺死哈里發,阿拔斯王朝遂亡。

艾布·阿拔斯歷史貢獻

阿拔斯王朝最初的100年,特別是哈倫·拉希德與馬蒙統治期間是阿拉伯人歷史的“黃金時代”。不僅軍事實力強大,甚至曾在751年在怛邏斯河戰役中僥倖打敗中國的一支唐軍,阿拔斯王朝的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比較大的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富庶地區。在充分吸納拜佔廷、埃及、波斯等古代帝國先進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人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成為可以與中國的盛唐相媲美的文化發達的國家,在許多方面,特別是在科技方面阿拉伯人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倭馬亞王朝已經征服了東起中亞、西至大西洋的廣大地區,但阿拉伯帝國控制下的大多數地區卻是在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完成信仰方面的轉變,徹底伊斯蘭化的。
王朝的“哈里發”大力提倡發展生產、農業、工業、商業、運輸業,王朝經濟異常繁榮,紡織業、珠寶業、採礦業和其他傳統手工業生產為商業貿易提供了豐富的產品,也為東、西方貿易交流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馬蒙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綜合性學術機構——“智慧宮”,在他的時代開始了“百年翻譯運動”。
阿拔斯王朝的文化與文明史是伊斯蘭曆史上最為耀眼的一朵奇葩。這一王朝文化的繁榮與發達,不僅推動了王朝本身的發展與進步,而且為揭開近代歐洲的面紗,推動近代歐洲乃至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