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姆河小擬鏟鱘

鎖定
阿姆河小擬鏟鱘(學名:Pseudoscaphirhynchus hermanni)是鱘科、擬鏟鱘屬魚類。與阿姆河大擬鏟鱘近似,區別在於該物種頭部和鼻子上沒有尖鋭的刺。此外,也沒有尾絲。阿姆河小擬鏟鱘棲息在渾濁的阿姆河中游具有沙質或石質底質的淺水區,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分佈在流入鹹海的阿姆河中,與阿姆河大擬鏟鱘分佈重疊,有時可與阿姆河大擬鏟鱘雜交。 [3-4] 
2019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CR)。 [4] 
中文名
阿姆河小擬鏟鱘
拉丁學名
Pseudoscaphirhynchus hermanni [1] 
別    名
短尾擬鏟鱘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魚亞綱
鱘形目
亞    目
鱘亞目
鱘科
亞    科
鏟鱘亞科
擬鏟鱘屬
阿姆河小擬鏟鱘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Kessler,1877
保護級別
(IUCN 2019年 ver 3.1)——極危(CR) [4] 
外文名
Dwarf Sturgeon
Small Amu-Darya Shovelnose Sturgeon

阿姆河小擬鏟鱘形態特徵

阿姆河小擬鏟鱘 阿姆河小擬鏟鱘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佔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呈竹片狀,邊緣較尖,無噴水孔;下唇連續不分裂,有2葉,吻須無毛,尾柄較短,被骨板部分覆蓋;背骨板數少於15,側骨板數少於41;外側吻須比內側吻須的2倍還長,無尾絲,頭上無刺。 [3] 
阿姆河小擬鏟鱘個體小,最大隻有30釐米長。背骨板9-13枚,側骨板30-39枚,腹骨板6-10枚,背鰭條數28-31,臀鰭條數17-20,鰓耙數9-11。吻長而尖。 [3] 
阿姆河小擬鏟鱘上唇和下唇鋸齒狀。骨板較尖。 [3] 

阿姆河小擬鏟鱘近種區別

阿姆河小擬鏟鱘與阿姆河大擬鏟鱘Pseudoscaphirhynchus kaufmanni)近似,區別在於阿姆河小擬鏟鱘頭部和鼻子上沒有尖鋭的刺。此外,阿姆河小擬鏟鱘也沒有尾絲,而阿姆河大擬鏟鱘有細長的尾絲。 [3]  [4] 

阿姆河小擬鏟鱘生活習性

阿姆河小擬鏟鱘棲息在渾濁的阿姆河中游具有沙質或石質底質的淺水區。阿姆河小擬鏟鱘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3] 

阿姆河小擬鏟鱘分佈範圍

阿姆河小擬鏟鱘分佈在流入鹹海的阿姆河中,涉及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可能存在於塔吉克斯坦。阿姆河小擬鏟鱘與阿姆河大擬鏟鱘分佈重疊。 [2-3] 
阿姆河小擬鏟鱘分佈圖 阿姆河小擬鏟鱘分佈圖 [4]

阿姆河小擬鏟鱘繁殖方式

阿姆河小擬鏟鱘在生活的河段中產卵,有時與阿姆河大擬鏟鱘雜交。6-7齡時開始性成熟,懷卵量為850-1500粒。在春季4月水温約16℃時產卵,在石礫底質河段產卵。 [2]  [4-5] 

阿姆河小擬鏟鱘保護現狀

阿姆河小擬鏟鱘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極危(CR)。 [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極危(CR)。 [2]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2] 

阿姆河小擬鏟鱘種羣現狀

歷史上阿姆河小擬鏟鱘的資源量就很少,無捕撈經濟價值。在1940年代被認為是稀有物種(Berg 1948),2012年,被認為非常罕見。沒有公佈數量規模或減少的數量,但是,由於大壩的建設和阿姆河下游的排放量減少,過去30年來出現了急劇下降。到1980年代後期,該物種已經非常稀有。1982年以後,連續十幾年沒有發現過阿姆河小擬鏟鱘,直到1996年在阿姆河捕獲了三尾阿姆河小擬鏟鱘。1995-2005年期間,土庫曼斯坦萊巴普省阿姆河中段(塔什拉巴特-阿斯塔納巴巴)的土庫曼研究員弗拉基米爾·薩爾尼科夫(Vladimir Sal'nikov)捕獲了60只阿姆河小擬鏟鱘標本;體長7.1-23.3釐米,重量2-51克(Sal'nikov 2012)。一組俄羅斯和烏茲別克魚類學家於2014-2015年在烏茲別克斯坦Khorezm省Khanka地區的Amu Darya河捕獲了該物種的兩個標本。2015年捕獲的一條魚被帶到位於希瓦市(烏茲別克斯坦)的Khorezm Mamun學院(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的一個地區分支機構)的設施中,在被圈養一年後死亡。據當地漁民稱,在Khanka地區的阿姆河中,阿姆河小擬鏟鱘很少但經常作為兼捕物被捕獲。當地漁民通常會放生。 [3]  [4]  [6] 

阿姆河小擬鏟鱘瀕危原因

阿姆河是流入鹹海的兩條主要河流之一,1257千米內無支流。與錫爾達里亞河一樣,幾個世紀以來,阿姆河被用於灌溉,但對河中的魚類區系組成影響不大。20世紀50年代,針對新生的棉花工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在阿姆河河上建了兩座大壩,在該盆地建起了眾多的水庫,阿姆河河的水文節律遭到破壞,流速發生改變。阿姆河小擬鏟鱘在阿姆河河中上游喪失了原有的棲息地,在下游出現河流乾枯和鹽化,這是導致阿姆河小擬鏟鱘走向極度瀕危的主要原因。此外,棉花生產所帶來的大量鹽類、化學肥料及有毒物質對河流中的水生生物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3] 

阿姆河小擬鏟鱘保護措施

該物種的一部分分佈在阿姆河自然保護區(土庫曼斯坦)內。該物種於1998年被列入CITES附錄Ⅱ,並在所有分佈國家進行了全國保護。2014年,在距離Khanka地區約70千米的希瓦市(烏茲別克斯坦)的Khorezm Mamun學院(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的一個地區分支機構)建立了一個小型池塘養殖場,用於飼養和研究擬鏟鱘,這裏是小型鱘魚的棲息地。 2015-2016年,該建築羣試圖圈養一個標本,但未能使其存活超過一年。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