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妹戚託

鎖定
阿妹戚託,是貴州省晴隆縣傳統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阿妹戚託為彝語音譯,意為姑娘出嫁舞,俗稱跳腳舞,是彝族姑娘出嫁前夕舉行的傳統羣體性舞蹈。關於它產生的時期,沒有文獻有準確記載。隨着時間的流逝,人們的遷徙流傳到貴州省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境內,逐漸形成了當地特有的民間舞蹈。舞蹈表現形式以腳為主要載體,踏地為節,節奏歡快、氣氛熱烈,表達了對新娘的美好祝福 [1] 
2007年5月29日,阿妹戚託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貴州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  。2014年11月11日,阿妹戚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124 [3] 
中文名
阿妹戚託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型
傳統舞蹈
申報地區
貴州省晴隆縣
遺產編號
Ⅲ-124

阿妹戚託歷史淵源

阿妹戚託
阿妹戚託(9張)
阿妹戚託產生的時期,沒有文獻有準確記載。相傳大約在幾百年前,雲南一富裕家庭男主人王阿撲、女主人謝噶噶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出嫁時,跳腳舞的創作沒有完成,因此在大女兒的結婚儀式上沒有舞蹈,婚禮顯得冷清。王阿撲覺得婚禮上應有舞蹈、歌聲,應隆重熱鬧,於是老人就召集族人商議,分工編創幾段舞蹈,並依據農事活動中插秧、餵狗飯、踢雞冠等生活趣事連串起來,最後將大家編創的舞蹈合在一起,共12個動作組成。在王阿撲二女兒出嫁的前夕,跳腳舞已完全創作成型,寨中的親朋好友相約來到王阿撲家堂屋演繹跳腳舞,通過這種方式以示祝願,從此跳腳舞便流行開來。之後隨着時間的流逝,人們的遷徙,跳腳舞流傳到貴州省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境內,逐漸形成了當地特有的民間舞蹈,彝語稱之為阿妹戚託。阿妹戚託的產生同彝族人生活有有着緊密聯繫,經過幾個世紀的傳承,依然保留着獨特的舞蹈語彙 [1] 
而關於阿妹戚託的另一種來源説法則表示,最早的阿妹戚託相傳是一位彝家姑娘跟仙人學來教會了大家。幾年後,姑娘要出嫁了,寨鄰姐妹們商量,用姑娘教她們跳的舞蹈歡送她,於是姑娘們就在她家堂屋裏跳起這支舞蹈。從此,凡彝家村寨的姑娘出嫁時,都要跳這支舞表示歡送 [4] 
1956年後,由於生產、生活、經濟貧困等因素制約,致使阿妹戚託舞蹈漸漸匿跡。落後的經濟條件,使得阿妹戚託湮沒了20餘年。
1981年,晴隆縣文化館派出羣眾文化工作人員前往三寶鄉,學習和搶救阿妹戚託,使得阿妹戚託逐漸成為晴隆向外界宣傳和推介的一張文化名片 [5] 

阿妹戚託舞蹈特色

阿妹戚託表演形式

阿妹戚託的表演有着嚴格的規定。舞蹈表演的場地特定在新娘家的堂屋中,舞蹈參與者須為雙數,可6人跳,又可8人或12人、16人跳等,參與者多為年輕人,可男女合跳,也可男女分別獨跳。
阿妹戚託 阿妹戚託
起舞前,舞者自行從堂屋的各個方向唱着“阿咩趣列”(女兒開始扮新娘)的歌曲,向堂屋中間擺放的酒罈走去,體對酒罈、自成圓圈,待“阿咩趣列”唱完時,舞者以順時針轉動進行舞蹈。舞蹈表現的主要載體是人體下肢,腳上的踢、悠、踏、跨等動作顯得尤其突出。
阿妹戚託共由12個動作組成,分別為:插秧、翻腳板、轉腳尖、打腳板、男左女右、背和背、餵狗飯、踢雞冠、鴨喝水、跨三步、耍克膝和踢板壁,舞蹈依次從第一個動作開始至最後一個動作(第12個動作)結束,舞者邊歌邊舞,唱詞對應相關舞段,以此反覆。跳阿妹戚託短可一小時,長可通宵達旦 [1] 

阿妹戚託隊形結構

阿妹戚託手拉手即可起舞,隊形或呈直排,或呈圓狀。舞蹈分為12小節,即:彝語之傘踏(漢語意為:歡送出嫁)、西踏非踏母(勤儉持家)、含各勾梁(送鐮刀)、其蘭朵(送粑粑)、密幾包(農閒)、其摩羅(播種)、哄的(插秧)、節根間(幸福靠勞動)、美液朵(薅秧)、機堵(耕作)、吉踏吉摩踏(勞動快樂)、其醒然(祝新娘終身幸福) [5] 

阿妹戚託開展時間

彝族姑娘出嫁日:時間不確定,只有姑娘跳舞。
春節: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男女老少幾乎都參加。
火把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日到六月二十六日,男女老少幾乎都參加 [6] 

阿妹戚託傳承保護

阿妹戚託傳承價值

  • 研究價值
阿妹戚託是彝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在研究民族學、民俗學、美學等研究方面以及在中外藝術交流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阿妹戚託對於研究彝族的舞蹈發展史及本土文化發展史,對於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和民族地區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及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等均有着特殊的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1] 
  • 現實價值
經常跳阿妹戚託對身心健康有益,還可達到健身的效果。阿妹戚託舞蹈的表現主要靠下肢各個關節的活動變化來體現,這種活動能使腿部的韌帶、關節、肌肉得到充分的發展,時常參與該項運動,不但能鍛鍊腿部的肌肉、伸展關節韌帶、增大關節活動範圍,而且可以全面鍛鍊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對促進身體健康具有良好的作用 [7] 
  • 健美價值
阿妹戚託舞蹈與彝族人民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涉及彝族的生產、習俗和歷史,經常參加阿妹戚託舞蹈活動,可達到塑造體形的健美效果,而且阿妹戚託具有高度的藝術性特點,其動作協調、流暢、富有彈性,充分表現了健與力的形體美 [7] 
  • 教育價值
在跳阿妹戚託舞蹈中,大多數情況都是多人一起,按同一節奏而完成着各種動作,在舞蹈過程中所有參與者之間的協調配合,可讓其身心愉悦併產生相互之間平常沒有的情感表達。在精神追求的活動中,彝族居民主要以和諧幸福為主體,個人和羣體共同追求民族認同和民族團結,從而體現民族心理、民族情感、價值觀念、審美情趣、人文思想等,這對人們進行心理情感教育、精神信仰教育、審美欣賞教育和人文修養教育有着很好的現實意義 [7] 

阿妹戚託傳承方式

由於沒有文字記載,阿妹戚託靠口傳身授的方式在民族內傳承,其傳承方式為父母傳子女,姊妹傳,兄弟傳,朋友互傳,在傳承人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傳播和發展的。在21世紀,阿妹戚託的傳承方式逐漸發生了改變,它的傳承主要依託學校來完成 [1] 

阿妹戚託傳承譜系

毛文碧:男,彝族人,阿妹戚託第一代傳承人,傳承時間為1956年至1986年。
舒文秀:彝族人,阿妹戚託第一代傳承人,傳承時間為1956年至1986年。
王國英:彝族人,阿妹戚託第二代傳承人,傳承時間為1986年至1990年。
王國忠:彝族人,阿妹戚託第二代傳承人,傳承時間為1986年至1990年。
魏祥英:彝族人,阿妹戚託第三代傳承人,傳承時間為1990年至2000年。
柳賢昌:男,彝族人,阿妹戚託第三代傳承人,傳承時間為1990年至2000年 [6] 
柳順方:男,1957年3月出生,彝族人,阿妹戚託第四代和第五代傳承人,傳承時間為2000至今,一直從事阿妹戚託的研究和教學,培養了上千名學生 [6]  [5]  。2012年12月,柳順方被列為貴州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阿妹戚託 [8] 
杜傳富:男,1966年4月出生,2009年8月,杜傳富被列為黔西南州第二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阿妹戚託 [9]  。2015年12月,杜傳富被列為貴州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阿妹戚託 [10] 

阿妹戚託傳承現狀

阿妹戚託具有非物質文化的強消失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別是在21世紀經濟發展市場化和主流文化、外來文化的強勢衝擊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廣播、電視、網絡等數字化革命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娛樂,使作為民族民間文化的阿妹戚託成為一種弱勢文化,生存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主要原因為以下幾點:
(一)傳承意識淡化
學習阿妹戚託
學習阿妹戚託(2張)
隨着文化變遷及現代社會多元化的出現,伴隨彝族發展而來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族羣認同等逐漸弱化,新的意識與觀念逐漸產生,使人們遠離傳統,阿妹戚託也逐漸失去原有的吸引力。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文明程度的提升,更多的新事物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多樣化生活、娛樂方式的出現,人們的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跳阿妹戚託由過去的唯一或重要的選擇,成為了眾多選擇中的一項可有可無的選擇,阿妹戚託失去了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娛樂方式的地位後,其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人們的傳承意識也就淡化了。
(二)傳承人老齡化
由於人們觀念的轉變,生活方式的改變,加之晴隆縣彝族人口較少,青壯勞力大都外出打工,能夠完整傳承整個舞蹈和知曉舞蹈來龍去脈的人已非常少。傳承人大部分年事已高,無力從事傳承;還有部分在忙於農活、家務或外出打工。在現實生活中,傳承人面臨很多生計問題,比如子女上學、日常生活開支等問題,他們首要考慮的是生活保障,而非阿妹戚託的傳承。
(三)經費缺乏
在進入現代社會後,阿妹戚託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由於晴隆縣屬國家級貧困縣,縣一級相關部門從工作經費中擠出一些費用,但對其傳播和傳承是不夠的。隨着“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開展,從2005年起,“阿妹戚託”的傳承主要在晴隆縣三寶中心學校開展。但由於經費短缺,無專項的發展資金,影響了學校阿妹戚託舞隊的正常運作,阿妹戚託的傳承和發展舉步維艱 [1] 

阿妹戚託保護措施

1986年秋,晴隆縣地方誌辦公室將阿妹戚託載入地方歷史文獻《晴隆縣誌》,使之得以保護 [5] 
2002年10月,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於在我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各級各類學校要挖掘當地少數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教育資源。在此背景下,三寶鄉中心學校將阿妹戚託納入課程,由柳順方從2005年開始教授 [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晴隆縣文化館獲得阿妹戚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阿妹戚託項目評估合格,晴隆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2] 

阿妹戚託社會影響

阿妹戚託重要演出

1956年,阿妹戚託赴北京懷仁堂為中央領導演出 [1] 
1995年,意大利世界民族民間文藝匯演中阿妹戚託的表演受到不少的反響。該舞蹈曾在廣東省台山市舉辦的紀念陳宜禧活動上與俄羅斯、巴西、非洲等不同國家的表演隊同台表演 [7] 

阿妹戚託榮譽表彰

阿妹戚託 阿妹戚託
1956年,阿妹戚託參加貴州省第一屆工農業餘藝術會演,獲得優勝獎 [1]  ;同年,阿妹戚託代表貴州到首都參加藝術表演,獲得“授給各民族的優秀藝術寶藏”的嘉獎 [7] 
2007年,阿妹戚託參加多彩貴州舞蹈大賽,獲得舞蹈大賽原生態組“銀瀑獎” [1] 
2009年11月,參加第四屆貴州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獲得二等獎。
2011年1月,赴京參加第十一屆校園春節聯歡晚會演出,獲得金獎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