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壩紅軍長征遺蹟

鎖定
阿壩紅軍長征遺蹟,分佈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黑水縣松潘縣若爾蓋縣茂縣紅原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時留下的遺蹟。 [1]  [12]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長征中的工農紅軍左路軍兵分兩路,一路從安曲沿海子山樑子進抵阿壩,一路經四寨(紅原)進駐阿壩,總指揮部設在格爾登寺內。紅軍在阿壩州停留1年6個月,建立了少數民族最早的革命政權——格勒德沙共和國中央革命政府,留下的遺址遺蹟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兩河口會議、蘆花會議、沙窩會議、毛爾蓋會議和巴西會議會址,土門戰役、包座戰役、綏崇丹懋戰役遺址等。阿壩紅軍長征遺蹟包含有紅色記憶、紅色故事、紅色人物、紅色歌謠等,這些都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阿壩紅軍長征遺蹟史料,一方面起到存史、育人、資政的作用,另一方面對弘揚紅軍長征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有着重要意義。 [12]  [17] 
2006年5月,阿壩紅軍長征遺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阿壩紅軍長征遺蹟
地理位置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黑水縣、松潘縣、若爾蓋縣、茂縣、紅原縣
所處時代
1935年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1042-5-16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阿壩紅軍長征遺蹟歷史沿革

巴西會議遺址(班佑寺)始建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3] 
茂縣三元橋,建於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
小金縣天主教堂是法國傳教士佘廉靄於民國八年(1919年)組織興建。 [16]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月12日,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紅一軍二師四團在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帶領下,克服重重困難翻越夾金山,來到與達維古鎮遙相對應的半山坡上,與正執行任務的紅四方軍策應部隊意外相逢。6月14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帶領黨中央、軍委和直屬部隊進抵達維,在達維橋頭受到紅四方面軍九軍二十五師所部的歡迎,當晚還舉行了勝利會師慶祝大會。 [19]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月14日,紅一、四方面軍在達維勝利會師稍作休整後,沿沃日河順流而下進駐縣城美興鎮,中共中央於16日在天主教堂組織團以上幹部舉行聯歡會,亦稱“同樂會”。 [16]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月26日至28日,黨中央在兩河口會議會址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否定了張國秦的錯誤主張,決定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中大量消滅敵人。 [4]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2日,由紅一方面軍一軍團和紅四方面軍三十軍各一部組成的北上先頭部隊,從康貓寺(今紅原縣刷經寺鎮老康貓村)出發,經刷經寺鎮蘆花溝一帶,翻越亞克夏山到達黑水馬河壩村,進入黑水境內。在翻越亞克夏山時,有500餘紅軍指戰員因病、高原缺氧、飢餓等原因在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18] 
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別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18日、7月21日至22日,在蘆花鎮澤蓋村澤旺頭人家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即的“蘆花會議”。 [10]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8月3日,黨中央政治局決定在毛兒蓋以南的沙窩舉行會議。會議拒絕了張國燾要求討論政治問題的要求,作出了《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和任務的決議》,重申了堅持北上甘南的正確方針。 [13]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兒蓋舉行會議,着重討論紅軍主力的發展方向問題。 [15]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8月底,紅軍準備北上,國民黨胡宗南部在川西北的防線以求吉一線為重。紅軍過草地前,國民黨廖昂補充旅康莊團部及其三個營的兵力在牙弄路口、卓藏、潘州、甲基、嘎哇、求吉寺、下黃寨、達金寺等處修有碉堡工事,嚴加把守。最終包座戰鬥取得了全線勝利。 [11]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針對張國燾的右傾機會主義在班佑寺大雄寶殿內召開了“巴西會議”。會議批判了張國燾的錯誤,決定中央紅軍繼續北上。 [3]  [8] 
1952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黑水剿匪部隊西線部隊進入亞克夏山。解放軍輕騎師137團在駐營地亞克夏山椏口附近發現一排12具排列整齊的遺骨,頭北腳南,間隔相等,骨骼上看不到斷裂與槍傷的痕跡,而且從骨架旁還找到皮帶環、銅釦之類的軍用品。經過縝密分析,一致認為這是17年前長征時紅軍戰士留下的。隨後,解放軍137團官兵收斂12名紅軍戰士遺骨,以石砌墓、用木立碑,上書“中國工農紅軍烈士之墓”。解放後,當地的郵遞員翻山送信時,發現了這座烈士墓。 [18] 
1987年,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動工興建;1990年8月,竣工。 [9] 
2018年,蘆花會議會址附近修建了“蘆花會議會址陳列館”。 [10] 
2019年以來,阿壩州人民政府共投入專項資金6650餘萬元,對阿壩紅軍長征遺蹟達維會師橋、阿壩紅軍長征遺蹟亞克夏紅軍烈士墓等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修繕維護,推進博物館的安防、消防、防雷設施建設。 [5] 
2021年,阿壩州下達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1247萬元。其中,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1122萬元,用於阿壩州卓克基土司官寨、阿壩紅軍長征遺蹟——小金縣天主教堂、兩河口會議會址、阿壩紅軍長征遺蹟——蘆花會議會址4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項目的防雷和消防改造工程。 [6] 

阿壩紅軍長征遺蹟遺址特點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長征中的工農紅軍左路軍兵分兩路,一路從安曲沿海子山樑子進抵阿壩,一路經四寨(紅原)進駐阿壩,總指揮部設在格爾登寺內。紅軍在阿壩州停留1年6個月,建立了少數民族最早的革命政權——格勒德沙共和國中央革命政府,留下的遺址遺蹟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兩河口會議、蘆花會議、沙窩會議、毛爾蓋會議和巴西會議會址,土門戰役、包座戰役、綏崇丹懋戰役遺址。 [12] 

阿壩紅軍長征遺蹟主要建築

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
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
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2張)
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位於松潘縣川主寺鎮元寶山,是去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風景名勝區的必經之地。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佔地面積19.27萬平方米,由主碑、大型花崗石羣雕、陳列室三大部份組成。主碑41.30米,聳立於元寶山頂,由紅軍戰士銅像、碑體,基座組成。大型花崗石羣雕高12.5米,長約72米,寬約8米,用1160立方米計1440塊紅色花崗石精雕細刻組合而成,藝術地再現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是中國規模空前的現代藝術羣雕。瞻仰紅軍長征紀念碑從山下到山頂需要跨越609級台階,象徵紅軍長征所經過的609次戰役。 [2]  [7] 
巴西會議會址
巴西會議會址
巴西會議會址(4張)
巴西會議會址原名班佑寺,位於阿壩州同甘肅省東南交界處若爾蓋縣巴西鄉境,距若爾蓋縣城以東約32千米。該寺座南向北,緊鄰巴西河,四周羣山環抱,森林茂密。巴西會議遺址(班佑寺),原貌為四合院佈局。 [3]  [8] 
兩河口會議會址
兩河口會議會址 兩河口會議會址
兩河口會議會址位於小金縣城北約70千米兩河口鎮的關帝廟,主體建築已毀無存,現餘後部馬房。為消除一、四方面軍會師後在戰略方針上的分歧,進一步統一認識,實現團結北上的方針。 [4] 
包座戰鬥遺址
包座戰鬥牙弄路口戰鬥遺址
包座戰鬥牙弄路口戰鬥遺址(4張)
包座,位於四川省若爾蓋縣東南部、松潘以北之包座河畔,分為上、下包座,羣山環抱,地勢險要,是北上通往甘南的必經之路。包座戰鬥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圍剿紅軍於川西北的新戰略,為實現黨中央北上戰略方針掃清了障礙。 [8]  [11] 
蘆花會議會址
蘆花會議會址
蘆花會議會址(2張)
蘆花會議會址位於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蘆花鎮,遺址內,基本保存着當年的場景,火塘四周的牆上掛着澤旺頭人護送紅軍時使用的槍和刀,張貼着紅軍長征途經黑水的路線示意圖、當年藏族羣眾為紅軍籌糧、熬鹽的照片等。保存至今的地下室前的一段文字講述着在蘆花會議正式舉行之前,“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4人在此召開了會議,統一了思想,並對四方面軍領導幹部職務調整作了商議”的歷史史實。 [10] 
沙窩會議會址
沙窩會議會址大門
沙窩會議會址大門(7張)
沙窩會議會址位於松潘縣毛兒蓋區下八寨鄉的沙窩寨子(今血洛)。沙窩是一處較小的藏族村落,中共中央在此停留了10多天,還連續召開會議。 [13] 
毛兒蓋會議遺址
毛兒蓋會議遺址
毛兒蓋會議遺址(3張)
毛兒蓋會議遺址位於松潘縣毛兒蓋上八寨索花喇嘛寺,索花喇嘛寺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屬格魯派寺院,從北向南,單土木結構建築。佔地面積約1050平方米,平面呈“凸形”。 [14] 
小金縣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同樂會遺址)  天主教堂(同樂會遺址)
小金縣天主教堂位於美興鎮政府街東部的天主教堂,整座建築用磚、石、木作材料,中式結構,西式造型,坐西向東,四合院落佈局,由經堂、東側廳堂、北側廂房三部分組成。經堂佔地約973平方米(現拆除),正面為青磚砌築,“金字塔”造型,有六根磚砌凸柱,正面通高12.58米,兩側高7.58米,牆壁上磚砌有基督、十字架及各種幾何圖型裝飾,有三道卷拱門。左右兩牆均開有五扇西洋式卷拱窗,北側過道尾部有一小門,南側過道尾部有一假門。經堂室內寬闊,當心間為穹隆式望板,兩側之間為平面望板,面闊五間13.7米,進深五間26.1米,盡頭設有講經台,每逢教民聚會,傳教士佈道講經。室內有大木柱十根,柱基為八稜鼓形石柱,柱頂上有葉形浮雕裝飾。 [16] 
三元橋戰鬥遺址
三元橋戰鬥遺址
三元橋戰鬥遺址(2張)
茂縣三元橋,由橫跨於太安、土門、石槽三條河上的三座單孔石拱橋組成,三橋位置呈等腰三角形,是通往綿竹、安縣、北川古道的必經之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土門鄉時與敵展開激烈戰鬥的地方,在橋欄、橋柱、橋墩等鏨刻有“打倒壓迫少數民族的國民黨軍閥”等標語29條422字。 [17] 
亞克夏山紅軍烈士陵園
亞克夏山紅軍烈士陵園
亞克夏山紅軍烈士陵園(3張)
亞克夏山又名長板山、馬塘樑子,海拔約4800米,高聳雲天,山勢陡峭,溝壑縱橫,終年積雪,氣候多變。是紅原、黑水兩縣的界山,距紅原縣刷經寺鎮約13千米。這裏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連續翻越的第三座大雪山,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翻越的最高、往返翻越次數最多的一座大雪山。紅軍烈士墓高約4米,佔地有10多平米,在這裏長眠着12位在長征當中犧牲的紅軍烈士。 [18] 
達維會師遺址
達維會師遺址 達維會師遺址
達維會師遺址,位於四川省小金縣城東部夾金山北麓的達維,是長征時紅一方面和紅四方面軍的會師地。在達維鄉老街東側約300米處的沃日河上,還保留着一座小木橋。這座建於民國、長13.8米、寬2.8米的木橋,就是達維會師橋。一、四方面軍的勝利會師,實現了中國革命戰爭新的歷史性轉折,為緬懷紅軍的這段歷史,當年會師的達維橋已授名為達維會師橋,並立碑銘記。 [19] 

阿壩紅軍長征遺蹟價值意義

長征期間,紅軍使用了大量的當地傳統建築物和構築物作為集會場所和臨時休整地,這使得長征革命遺址往往經常具有“雙重身份”,既可以反映長征的歷史,又可以展示少數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即使是刻在石橋上的小標語,也是寶貴的文化地標,鐫刻了一個故事,反映了一段歷史,並銘記了一羣人。因此,反映紅軍長征歷史事實的長征革命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紅色遺蹟(址)只是紅色文化的其中之一,紅色文化還包含有紅色記憶、紅色故事、紅色人物、紅色歌謠等,這些都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收集整理紅軍長征史料,一方面在當今社會起到存史、育人、資政的作用,另一方面對弘揚紅軍長征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有着重要意義。 [17]  [20] 

阿壩紅軍長征遺蹟保護措施

2006年5月,阿壩紅軍長征遺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阿壩紅軍長征遺蹟旅遊信息

阿壩紅軍長征遺蹟地理位置

阿壩紅軍長征遺蹟分佈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黑水縣、松潘縣、若爾蓋縣、茂縣、紅原縣。

阿壩紅軍長征遺蹟交通信息

自駕:自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阿壩紅軍長征遺蹟(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路程約368.2千米,用時約5小時23分鐘。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