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1991年服役的美国防空驱逐舰
收藏
0有用+1
0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英语:Arleigh Burke-class Destroyer [1],一般简称为伯克级驱逐舰,英语:Burke Class Destroyer),为美国海军主力。
该级舰以宙斯盾战斗系统SPY-1D被动相控阵(无源电子扫描阵列)雷达,结合MK-41垂直发射系统,将舰队防空视为主要作战任务,是世界上最先配备四面相控阵雷达的驱逐舰,伯克级掀起了世界防空驱逐舰发展的新篇章,尔后世界各国发展的新锐防空驱逐舰无一例外都借鉴了伯克级的设计思想,同时伯克级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不断融合新兴技术,伯克级分为Flight Ⅰ/ⅠA(21艘)、Flight Ⅱ(7艘)、Flight ⅡA(40艘)等多种构型,现役共计68艘,仍在建造,使得伯克级成为世界上最新锐、最先进、战斗力最为全面的驱逐舰,也是世界上建造数量最多的现役驱逐舰。
该级舰以首舰阿利·伯克号命名,阿利.伯克号得名于美国海军的二战英雄阿利·艾伯特·伯克上将,上将在伯克号服役典礼上说:“此舰为战而生,你们拥有的是世上最好的战舰!”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3日,根据美国海军协会网站(USNI)的报道,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CVN-68)离开圣迭戈海军基地,将前往西太平洋地区进行年度部署。 [48]2022年12月,美国“军事”网站称,美国海军在声明中表示,23日凌晨,停泊在梅波特海军基地的“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卡尼”号起火,6名吸入烟雾的水兵随后被送往附近医院进行进一步评估。 [50]
中文名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外文名
Arleigh Burke-class Destroyer
服役时间
1991年7月4日(首艘)
定型时间
1989年9月16日(I型)
国    家
美国 [2]
建造数量
计划98艘,已完成68艘
单舰造价
18.43亿美元(DDG114-116)

发展沿革

播报
编辑

研制背景

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雏形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美国海军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研制的宙斯盾水面战斗系统的炒端纹基础上研制一款五千吨级驱逐舰,旨在作为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补充并替换1960~19纸旬笑64年完成23艘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成为未来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新骨干,这一计划被称为DD-X; [3]不过由于当时的卡特政府认为美国海军的主要战略任务是防御来自北大西洋的苏联潜艇,对带有攻势思想且价格昂贵的航母与两栖攻击舰,卡特政府持排斥态度。因此,卡特政府任内拒绝购买新航母,这也连带使航母护航舰队的规模受到影响,DD-X计划发展缓慢。

计划重启

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
80年代后,形势的变化使得美国海军可以建造更大的水面舰艇。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美国开始扩大海军建设投入,积极推行“海上计划2000”攻势理论(即前进战略),加上国会对海军以“经费导向”发展的佩里级护卫舰非常不满,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更明确表示不支持经济性重于性能的造舰设计。以上诸多有利因素,都使得DDGX能拥有更合理充裕的设计条件。 [4]1981年2月,新任海军部长莱曼(John Lehman),制订了著名的“600艘舰艇”大海军计划,这一计划下美国海军防空舰艇的缺口业已显现,如果美国海军不能在80年代中期开始推出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则之后随着现役老舰退役,舰队护航兵力将出现空白期,DD-X计划开始全速发展。 [5]

概要确定

DDG-51的早期设计
新驱逐舰的设计由美国海军体定海上系统司令部(NAVSEA)负责,1982年2月,设计概要确定:新驱逐舰排水量为8500吨,水线长度142m,水线宽18.89m,持续航速29.6节,最大航速30.7节,航速20节时续航力4900海里,进一步降低航速时可获得5350海里的续航力;战斗系统、航速/续航力、生存性、居住性与未来发展充裕度都被提高为优先需求。这个方案经过水面战副作战部长、海军军备司令与NAVSEA司令审核后,上呈给海军作战部长海沃德;最后海沃德于1982年3月26日正式批准此方案,同时将DDGX更名为DDG-51,代表此计划的概念已经确立。 [6]

合约设计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
1983预算年度里,DDG-51的初步设计终告完成。由于将排水量限制在8000吨以内根本不切实际,因此在1983年5月进入合约设计阶段时,将DDG-51排水量基准放宽到8370吨;直到1984年合约设计阶段将近完成时,莱曼还是让英格尔斯厂提出一个采用斯普鲁恩斯级舰体的备案。 [7-8]1984年,美国海军在1985年度预算中列入首艘DDG-51的细节设计与建造经费,总计11.2亿美元,并计划在1987~1992年陆续订购后续28艘。1985年,DDG-51正式进入细节设计阶段。 [9]

合约建造

首舰DDG-51阿利伯克号
共有巴斯钢铁、英格尔斯和托德太平洋等三家船厂竞标DDG-询寒51首舰的建造合约。1985年4月2日,美国海军与BIW厂建造首舰DDG-51的建造合约,原订于1986年7月开工,1989年10月服役。但由于BIW厂发生劳资纠纷与罢工事件,首舰直到1988年12月才安放龙骨,1989年9月16日下水,由前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伯克的夫人命名为阿利·伯克号厚颈朵(USS Arleigh Burke DDG-糊谜赠51),并在1991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进入美国海军服役。从此揭开这种二战后美国建造数量最多、构成当今美国海军水面舰队核心的新型驱逐舰服役经历。 [10]
麦坎贝尔号DDG-85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不断融合新兴技术现役伯克习项拳誉级分为Flight 柜请档Ⅰ/ⅠA(21艘)Flight Ⅱ(7艘)Flight ⅡA(34艘)多种构型,以下分而叙之: [11]

FlightⅠ

播报
编辑
FlightⅠA巴里号DDG-52
伯克级首舰伯克号为Flight 1。伯克号的建造工作于1985预算年度执行,而第二、三号舰(DDG-52、53)的建造排在1987预算年度开始,有近两年时间做进一步设计修改。因此从二号舰巴里号(USS Barry DDG-52)起,进行了简单修改,称为Flight 1A,主要是修改直升机甲板布置,以改善为直升机重新挂载鱼雷、声呐浮标的作业效率,同时充实了直升机整补设备,以提高航空后勤支持作业能力。相较于伯克号,从巴里号起的Flight 1A,排水量稍有变化。 [12]

基本设计

FlightⅠA保罗·琼斯号DDG-53
伯克级与斯普鲁恩斯级一样采用大型化舰体,但长度低于后者。伯克级采用美国戴维·泰勒海军船舰研发中心在70年代开发的新船型,着重于提高耐海能力,拥有宽水线面,长度较短而宽度增加,长宽比减少,这种设计能减小纵摇力矩,改善耐波性并增加甲板面积,但是这种较为短粗的舰体在流体力学上不利于高速航行。因此,伯克级加速到30节所需功率比提康德罗加级增加25%,续航力也低于提康德罗加级、斯普鲁恩斯级。从后期Flight 1A开始,所有伯克级改用提高功率的LM-2500-30燃气轮机,总输出功率达到105000轴马力。 [13]

船电设计

FlightⅠA威尔伯号DDG-54
伯克级DDG-51~67使用的为Baseline4,DDG-68~71采用的版本则为Baseline5.1/5.2。主要雷达系统方面,伯克级采用新一代SPY-1D相控阵雷达,拥有比前一代SPY-1A/B更先进的技术,成本、重量与体积都较前者减少。四面SPY-1D相控阵天线都安装在艏楼结构上,共用单一的雷达发射机。为了不影响后方SPY-1D的搜索范围,伯克级的两个纵列式烟囱、后部照射雷达与MK-15 CIWS都沿着纵贯舰身中央的轴线,以阶梯状依次安装。基于节省成本,伯克级的宙斯盾系统经过简化,例如UYK-43计算机总数由CG-47舰宙斯盾系统的7台减为5台,全舰只安装3部照射雷达。

武装设计

DDG-56约翰·麦凯恩号
伯克级主武装为舰上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载弹量为90枚(八联装发射器十二组,舰身前部安装四组,后方八组,前、后各有一组八联装发射器中相邻三管的空间被用来安装一具再装填用起重机)。MK-41的海上再装填起重机只能装填标准SM-2导弹,对于更重的战斧导弹就无能为力。此外,同样为了降低造价,伯克Flight 1/1A/2的舰尾只有直升机甲板而无机库。伯克级Flight 1/1A/2具有经过改进的SQQ-89(V)4/6反潜作战系统,包含SQS-53C舰首声呐、SQR-19线列阵声呐以及SQQ-28直升机数据链,以及MK-116Mod7反潜火控系统等。 [14]

动力设计

DDG-57米切尔号
伯克级仍然使用4台GE的LM2500燃气轮机作为主要动力系统,不过提高了功率使其宽粗的舰体仍拥有30节以上的最高航速。发电机方面,伯克级采用3台艾利森(Allison)501-K34燃气轮机发电机(SSGTG),持续功率2500千瓦;舰上电力供应系统为60赫兹交流电,采用辐射式配线架构。最初美国海军打算在伯克级上安装一套使用Rankin循环的余热回收系统(RACER),由于首批DDG-51已经没有多余空间,所以美国海军稍后决定从第八艘伯克级起修改设计并加装RACER系统,但后来还是完全放弃此系统,仍采用COGAG全燃推进。 [15]

隐身设计

DDG-59拉塞尔号
伯克级是第一艘采用隐身设计的美国军舰。伯克级的上层结构向内倾斜收缩以降低RCS,舰体一些的垂直表面涂有雷达吸收涂料,但是仍然有许多造型比较复杂的结构,甲板上的各种装备也没有加以隐藏或采取其它隐身措施。伯克级使用新型倾斜式铝合金桅杆取代格子桅杆,可降低船舰的雷达截面积。除了雷达隐身外,伯克级也在抑制红外线信号方面下了功夫,烟囱内设有喷射气冷装置,让高热废气先与外界冷空气混合降温再排出,烟囱顶部废气出口设有能屏壁烟囱内热气管道的装置,而舰上几个温度较高的部位也以隔热材料加以屏壁。噪音抑制方面,伯克级舰底设有气泡幕噪音抑制系统,能掩蔽舰体与推进系统产生的噪音。 [16]

损管设计

DDG-60汉密尔顿号
伯克级的设计中强调舰体承受攻击的能力,而不像以往的美国军舰单靠舰上武装来提供防卫能力。伯克级除了烟囱采用铝合金材料之外,舰体与船楼都以钢材建造,是二战后美国海军第一种采用钢制船楼的驱逐舰。该级舰重要部位使用凯芙拉装甲保护,防护能力相当于76mm钢板。为了增加防火能力,伯克级禁止使用木材、易燃窗帘或橡皮地毯等装潢设施,各建材广泛以防燃剂进行处理,电缆绝缘层采用天然和硅树脂橡胶并加上玻璃纤维编织的保护层,以增加耐火能力。伯克级全舰划分为四个独立的集体核生化防护区,各区都能独自进行气密加压,可防止外界受污染的空气侵入,舱室内并拥有完善的消防喷水设备。 [17]

FlightⅡ

播报
编辑
DDG-72马汉号
1986年8月6日,美国海军舰艇特性与改进委员会(SCIB)就提出后续伯克级的批次升级计划,称为Flight 2,打算引入三军通用的联合战术数据分配系统(JTIDS,即Link-16数据链系统,通过此大型作战管理网络,陆、海空军各不同单位便可有效进行协同作战)、标准SM-2 Block IV舰空导弹(RIM-156A Block IV)、经过改进具备主动电子对抗能力的SLQ-32A(V)3电子战系统、配合战斧巡航导弹标定地平线外目标所需的TADIX-B数据链、用于协助战斧导弹标定目标的SRS-1无线电战斗测向系统等新装备。此阶段的宙斯盾系统称为Baseline 5,而Flight 2的满载排水量也增至九千吨以上。
DDG-78波特号
1986年10月31日,新上任的海军作战部长(CNO)特罗斯特(Carlisle Trost)批准了伯克级Flight 2方案,从1990至1991预算年度进行细节设计。第一艘伯克Flight 2是1992预算年度开始建造的第22号舰马汉号(USS Mahan DDG-72),宙斯盾系统版本为Baseline 5.3。不过从第18至21号舰(DDG-68~71)便率先应用部分Flight 2的改进项目,其宙斯盾系统版本为Baseline 5.1/5.2。伯克Flight 2总共有7艘(DDG-72~78)。 [18]

FlightⅡA

播报
编辑

发展情况

DDG-79奥斯卡·奥斯汀号
1991年4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CNO)凯尔索(Frank B Kelso II)下令展开的驱逐舰改型研究(Destroyer Variant,DDV)计划,以伯克级的基本技术为基础,发展后续的驱逐舰。DDV吸取海湾战争的经验,并且将成本控制在能够生产足够数量的范围内。 [19]DDV计划最终选定一种的规格比伯克级FlightⅡ稍大,拥有直升机库与96管VLS,但由于维持原本伯克级的长船楼构型、舰尾直升机甲板低了一阶,因此造价可以接受,最具有成本效益。排定在1994预算年度建造的伯克级第29号舰奥斯卡·奥斯汀号(USS Oscar Austin DDG-79),便成为第一艘伯克Flight 2A。 [20]

舰体设计

DDG-80罗斯福号
伯克Flight 2A虽以DDV为基础,但在细节设计时仍引进若干变更。首先,伯克Flight 2A延续了DDV配置舰尾机库的概念,但将二号烟囱与机库结构之间的缝隙取消,使机库直接与烟囱结构末端连接在一起,如此能进一步扩大上层结构容积;而原本设在机库与二号烟囱之间的鱼叉导弹被取消。其次,原本DDV的近程防空完全改用ESSM舰空导弹,故取消了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及其安装基座;然而实际上,由于ESSM的研发进度赶不上,故伯克Flight 2A保留了舰桥前方与机库结构上方(靠近照射雷达处)的密集阵基座(DDG-79~84仍装有密集阵武器系统)。 [21]
DDG-100基德号
由于后方增设机库,伯克Flight 2A朝后的两部SPY-1D相控阵雷达抬高约2.4m,以弥补机库对下方搜索角度造成的影响;为了配合天线升高,舰上SPY-1D相控阵雷达的发射机与天线也分开于上、下两层甲板,中间通过曲折的导波管传递射频能量,而这种新开发出来的分置方式也被西班牙阿尔瓦罗·巴赞级护卫舰使用。伯克Flight 2A的满载排水量由Flight 2的9030吨增至9300吨左右,并增加了包含4名军官与14名士官的直升机组员,使总编制人数达到380人。为了因应增设机库后而占用的舰面甲板空间,伯克Flight 2A的舰体垂线间长度(LBP)比先前伯克Flight 1/2增加约1.524米,使直升机甲板面积维持与伯克Flight 1/2相同的水平。
DDG-85麦坎贝尔号
从麦坎贝尔号(USS McCampbell DDG-85)开始,取消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从穆斯汀号(USS Mustin DDG-89)起,Flight 2A的舰体设计进行了若干修改,烟囱改用造型更简洁的埋入式设计,顶端排气筒缩至烟囱结构内,使得上层结构外型更为平整,减少了雷达截面积。从平可尼号(USS Pinckney DDG-91)开始,原本位于烟囱两侧船舷甲板的三联装MK-32鱼雷发射器便移至机库顶部垂直发射器的两侧,以拉近与鱼雷库之间的距离,解决了早期伯克Flight 2A不易进行鱼雷再装填的问题。 [22]

武器装备

DDG-91平克尼号
伯克Flight 2A配置两组MK-41 VLS,舰首仍维持四组八联装,而后部八组八联装VLS则位于机库结构的02甲板。这样的容弹量与伯克Flight 1/2同级,但由于Flight 2A撤除了原本首尾各一的再装填模块,因此实际可用的发射管数比伯克Flight 1/2多六管,达到96管。由于这种再装填起重机的最大起重能力为2吨,只能进行标准SM-2舰空导弹与VLA反潜火箭的再装填,对于更重的战斧导弹无能为力。实际操作经验显示海面上航行中的导弹再装填作业有相当困难性,因此,伯克Flight2A遂把这两组实用性不高的再装填用起重机撤除,再多装六个发射管。而伯克Flight 2A这种前32、后64管的构型,称为MK-41 Mod 7。 [22]
DDG-89玛斯廷号
近防方面,删除密集阵武器系统、改用ESSM舰空导弹,一方面是简化舰上的配置,当时美国海军质疑射程短、威力有限且一次只能对付一个目标的机炮CIWS,能否有效对付新一代反舰导弹,认为射程较长、威力相对较大、能主动追击目标且可同时发射多枚的新一代短程舰空导弹例如海麻雀ESSM,才是未来反导自卫的趋势。不过由于ESSM的开发时程赶不上伯克Flight 2A的服役,因此伯克Flight 2A仍保留前、后各一的密集阵系统安装平台,以增加一种选择。依照计划,前六艘Flight 2A(DDG-79~84)装备MK-15 Block 1B改进型密集阵系统,从DDG-85起,各舰下水与完工进行海试时,都没有装备密集阵系统。 [23]
DDG-92拉森号
Flight 2A仍继续使用SQS-53C舰首声呐,SQR-19线列阵声呐则由于成本控制而删除。原Flight 1/2的鱼雷管位于舰尾01甲板垂直发射器两侧,而Flight 2A增设机库之后,后方VLS提高到02甲板,而此一甲板面积显得拥挤,因此两座MK-32鱼雷发射器被挪到二号烟囱两侧的甲板,位于海上补给作业区与小艇挂架之间;然而,Flight 2A的鱼雷库仍在直升机库前方甲板上,与鱼雷发射器相距太远且高出整整一层甲板,也不可能设置任何再装填辅助机构,这导致鱼雷再装填必须依赖麻烦、费时且危险性高的远距离人工搬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平克尼号(DDG-91)开始又把鱼雷发射器移到机库顶部垂直发射器的两侧,拉近与鱼雷库的距离。 [24]
DDG-83霍华德号
从小罗斯福号(USS Roosevelt DDG-80)起,伯克Flight 2A换装炮管加长且具有隐身型炮塔的MK-45 Mod4 127mm/62倍径舰炮,可发射射程117公里的EX-171增程GPS制导炮弹(ERGM)攻击陆上目标,换装SH-60R反潜直升机,并预计换装LASM对地标准导弹(遭到取消)、NFCS等。 [25]从麦坎贝尔号(USS McCampbell DDG-85)开始,伯克Flight 2A的舰炮火控系统引入了美国科尔摩根(Kollmorgen)MK-46 Mod1光电火控系统,由CIC的AN/UYQ-70显控台控制,能监视海面、全天候识别不明目标并控制火炮进行攻击。 [26]

舰载电子

DDG-92莫穆森号
战斗系统方面,伯克Flight 2A的宙斯盾版本从Baseline 6起跳,主要变革在于首次大规模引进商规组件(即UYQ-70开放架构先进显控台与同系列计算机台等)、光纤局域网络等;同时,由于搭载SH-60B反潜直升机,反潜作战系统也改成包含LAMPS III的SQQ-89(V)10(不含SQR-19线列阵声呐),其SQS-53C声呐增加了水雷探测能力。DDG-79~84使用的宙斯盾系统为Baseline 6.1,DDG-85~87使用Baseline 6.2,DDG-88~90则为Baseline 6.3;从Baseline6.3起,增加协同作战能力(CEC)与反弹道导弹(TBMD)能力,兼容海军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NAD)的SM-2 Block 4A。 [27]
DDG-88普雷布尔号
从平克尼号(DDG-91)开始的伯克Flight 2A则迈入宙斯盾Baseline 7,全面导入全分布式系统架构,并完全以商规的UYQ-70显控系列取代旧有的UYK-43/44军规计算机,并纳入海军全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NTW)的SM-3高空反弹道导弹的运用能力。DDG-91~102使用的宙斯盾系统为Baseline7.1,其软件由既有软件转换而来,或者以仿真的方式在新硬件上执行;DDG-103~112使用的宙斯盾系统为Baseline7.2,改用为全分散架构撰写的新版软件。使用Baseline7版宙斯盾系统(DDG-92起)的伯克级将启用新一代MK-50/54轻型鱼雷、换装提升ECCM能力与陆地上空侦测能力的SPY-1D(V)相控阵雷达、将TBMD能力与CEC整合。 [27]
DDG-93钟云号
Baseline 7.2的改进项目包括具有双波束能力的改进型SPY-1D(V)相控阵雷达、改进MK-41垂直发射系统、海军水面火力支援(Naval Surface Fire Support,NSFS)能力(包含新增两门MK-38 25mm遥控舰炮)、改进型MK-99舰空导弹火控系统以及SQQ-89A(V)15改进型综合反潜作战系统(含声呐系统的改进)等等。2002年,美国海军宣布展开一项伯克级驱逐舰升级计划,包括对已完成的伯克Flight 2A(DDG-79~90,当时DDG-91、92、93刚开工建造)的改进与规格统一,以及针对较早建造的伯克Flight 1/2(DDG-51~78)升级。升级之后的伯克级将具备反弹道导弹(TBMD)能力。

防护设计

DDG-86舒普号
伯克Flight 2A对于中弹后的生存能力进行改进(包括防护设计与损管系统)。在被动防护设计方面,伯克Flight 2A增加了5个强化防爆隔舱,能减缓反舰导弹爆炸时带来的超压破坏;其中四个防爆隔舱围绕在主机舱区周围,为动力系统提供更好的保护。由于增设机库导致舰体重心明显上升,连带减损了舰体倾斜时的复原力,因此伯克Flight 2A针对涵盖3/4舰体长度的水下船壳进行加厚,一方面压低重心作为补偿,同时也改善了水线以下的抗爆震防护能力,并强化舰体大梁承受弯曲的能力。不过为了控制成本,伯克Flight 2A取消了原本四个整体核生化防护区中的区域四(涵盖舰尾发电机舱),这使全舰抵抗空中核爆超压的能力有所降低。 [28]
DDG-87马森号
损管方面,伯克Flight 2A以一套全新的综合生存管理系统(Integrated Survivability Management System,ISMS)来取代原本的旧式损管修复控制台;新的ISMS采用商规加固计算机科技,在损管中心、舰桥与作战指挥中心都设有工作站,使损管作业时舰桥、作战指挥中心与损管中心的通信联系更为迅速可靠,都能监看全舰整体损害与控制状况;同时,这套系统还附带损管决策支持软件,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损管策略、损管资源管理与舰体稳定性计算等,大幅提升损管工作的效率。 [28]

Flight Ⅲ

播报
编辑

发展计划

伯克级Flight Ⅲ想象图
2008年8月,美国海军发言人克雷·道斯(Lt.Clay Doss)公开表示建议增购八艘改进型伯克级作为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大幅减产的替代方案 。根据2009年4月6日新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Robert Gates)提交的国防预算报告,DDG-1000只建造三艘,并全部由通用BIW厂承造,其余不足的数量则通过增购伯克级来弥补(数量未定)。为了弥补诺格Ingalls厂退出承造DDG-1000行列的损失,美国海军打算将首批增购伯克级的订单交给诺格。依照美国海军的计划,在2010年年度订购首艘新伯克级(DDG-113,由诺格Ingalls建造),并在2011年度再订购两艘。由于通货膨胀,这些第三批次伯克级的单价将达到二十多亿美元。 [29]
DDG-113配置变化
2010年初公布的美国海军2011预算年度造舰计划中,对于新造的第三批次伯克级(Flight 3)有若干叙述,其细节设计可能进行大幅度的变更,包括扩大排水量、重新设计上层结构,并引进更先进的技术,例如应用部分DDG-1000的阶段性成果。根据2010年上半年的消息,第三批次伯克级将以新开发的空中与导弹防御雷达(AMDR)的新型SPY-6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来取代原有的SPY-1D,其天线直径将达4.27m,超过现有SPY-1D天线的3.66m。AMDR分为S波段与X波段部分,其中X波段系统据信将是SPY-3,兼具射控机能,将取代现行SPG-62照射雷达。 [30]
当地时间2025年1月3日,美国海军部长办公室消息,美国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在美国纽约的“无畏”号海军航空航天博物馆(原“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无畏”号,CV/CVA-11)上宣布,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第95号舰(“Flight III”构型的第20号舰)将继承“无畏”号航空母舰之名,命名为“无畏”号(USS Intrepid,DDG-145),这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五艘被命名为“无畏”号的军舰。 [55]

设计展望

2012年公布的Fight 3舰岛CG
由于新一代用于侦测弹道导弹的相控阵雷达需要更大的电力输出,伯克级现有的3台2500千瓦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将无法满足要求。为此,美国海军希望第三批次伯克能采用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以提高燃料效率与供电能力,而另一种比较保守的选项则是以现有供电系统为基础,再加装第4台2500千瓦燃气轮机发电机。武器方面,第三批次伯克级的VLS数量可能会比原先减少(预留原空间以便必要时将发射管数扩充回去),以节省成本,毕竟伯克Flight 2A高达96管弹位已经大幅超出现阶段可能的任务需求。 [31]
伯克级Fight 3模型
依照美国海军的计划,新造伯克级将逐次采用前述的先进技术。在2010至2011预算年度编列的三艘新伯克(DDG-113~115)仍沿用Flight 2A的舰体与轮机规格,相关作战系统的软件则更换为最新版本,包括换装新开发的AN/SQR-20综合多功能线列阵声呐系统(MFTA)以及配套的AN/SQQ-89A(V)15水下战系统。而在2012预算年度建造的六艘改进型伯克Flight 2A(DDG-116~121)则开始采用若干DDG-1000的技术,包括全新的电力供应系统与发电机。而首批真正的伯克Flight 3(DDG-125~)则从2017预算年度开始编列,将装备AMDR多功能S/X波段相控阵雷达系统。 [32]
2018年9月27日授予了2018~2022财年采购合同:英格尔斯和巴斯钢铁造船厂各获得6艘和4艘伯克Ⅲ的订单,巴斯钢铁还在2018年12月21日,获得了国会额外授予的1艘伯克Ⅲ的订单,伯克Ⅲ总订单量达到11艘。 [33]
在2019年4月的美国海军水面舰队联盟年会上,伯克级驱逐舰项目负责人凯西·莫顿披露了伯克级项目整体的进度,他指出:自伯克级重启以来,已有4艘伯克级驱逐舰交付,10艘在建,12艘授予合同。 [33]

海上试验

驶离英格尔斯造船厂开始海上试验的DDG-125“杰克·H·卢 [49]
2022年12月12号,美国海军第75艘“阿利·伯克”级,也是首艘Flight Ⅲ批次“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DDG-125“杰克·H·卢卡斯”号(USS Jack H.Lucas,简称“卢卡斯”号)从英格尔斯造船厂出发进行首次海上试验(alpha sea trials)。 [49]

性能数据

播报
编辑
基本参数
舰长
FlightⅠ/ⅠA/Ⅱ:153.77米,FlightⅡA:155.29米
舷宽
20.4米
吃水
9.3米 [53]
排水量
FlightⅠ(DDG-51):标准6624吨,满载8315吨
FlightⅠA(DDG-52~71):标准6731吨,满载8850吨
FlightⅡ(DDG-72~78):标准6914吨,满载9033吨
FlightⅡA(DDG-79~124,127):满载9238吨
FlightⅢ(DDG-125~126,128~):满载约9558吨
动力
4×LM-2500燃气涡轮/100000轴马力
Flight 1A后期起,改用四具LM-2500-30燃气涡轮,总功率105000马力
双轴CRP 双舵
航速
31节
续航力
4200海里(20节)
乘员
Flight1/2:337(军官22,士官兵315)
Flight2A:380(军官32,士官兵348)
船电系统
主雷达
1×AN/SPY-1D/(V) 3D相控阵雷达系统(4×固定式阵列天线) (装备于DDG-51~121)
1×AMDR-S相控阵雷达系统(4×固定式阵列天线) (装备于DDG-123~)
辅雷达
1×AN/SPS-67(V)3平面搜索雷达
——
1×AN/SPS-64(V)9航海雷达 (装备于DDG-51~86)
——
1×Decca Bridge Master E航海雷达 (DDG-87起装备)
火控
3×AN/SPG-62照射雷达
——
1×AN/SPQ-9B X波段对空/对海追踪雷达(DDG-118起。DDG-123起SPQ-9B与AMDR-S雷达由同一控制器控制)
——
1×MK-46 Mod0(DDG-51~84)/Mod1(DDG-85~)光电航空仪
声纳
1×AN/SQS-53C舰首声纳
——
1×AN/SQR-19拖曳阵列声纳 (Flight1/2)
对抗
1×AN/SLQ-32(V)3电子战系统
——
6×MK-36 Mod6干扰弹发射器
——
1×AN/SLQ-25鱼雷对抗系统
——
1×Prairie Masker气泡幕噪音抑制系统
——
1×AN/WLD-1遥控猎雷载具(DDG-91~96)
作战系统
宙斯盾(Aegis)作战系统
舰载武装
舰炮
1×MK-45五英寸54倍径舰炮(DDG-51~80)
——
1×MK-45五英寸62倍径舰炮(DDG-81~)
导弹
12×八联装MK-41垂直发射系统(前四后八),装弹量:Flight1/2:前29枚后61枚,Flight2A:前32枚后64枚,可装填标准SM-2防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垂直发射火箭助飞鱼雷(VLA),Flight 2A可装填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导弹(DDG-82起)
——
2×四联装MK-141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 (Flight1/2,后续舰直接取消)
近防
2×MK-15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IWS)( DDG-51~83)/1或交由海麻雀ESSM(DDG-84后续舰)
——
2×MK-38 Mod1 25mm机炮
——
4×M-2勃朗宁12.7mm机枪
——
2×MK-38 Mod2 25mm遥控机炮系统(GWS) (DDG-104~112)
鱼雷
2×三联装324mm MK-32鱼雷发射装置
舰载机
Flight1/2:无
Flight2A:2×LAMPS-3 SH-60B反潜直升机

该级各舰

播报
编辑
舰名
番号
建造
下水
服役
状态
Ⅰ型
阿利·伯克号
DDG-51
巴斯钢铁厂
1989年9月16日
1991年7月4日
现役
巴里号
DDG-52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1年6月8日
1992年12月12日
现役
DDG-53
巴斯钢铁厂
1991年10月26日
1993年12月18日
现役
柯蒂斯·威尔伯号
DDG-54
巴斯钢铁厂
1992年5月16日
1994年3月19日
现役
斯托特号
DDG-55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2年10月16日
1994年8月13日
现役
约翰·麦凯恩号
DDG-56
巴斯钢铁厂
1992年9月26日
1994年7月2日
现役
米切尔号
DDG-57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3年5月7日
1994年12月10日
现役
拉布恩号
DDG-58
巴斯钢铁厂
1993年2月20日
1995年3月18日
现役
拉塞尔号
DDG-59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4年10月20日
1995年5月20日
现役
保罗·汉密尔顿号
DDG-60
巴斯钢铁厂
1993年7月24日
1995年5月27日
现役
拉梅奇号
DDG-61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4年2月11日
1995年7月22日
现役
菲茨杰拉德号
DDG-62
巴斯钢铁厂
1994年1月29日
1995年10月14日
现役
史塔森号
DDG-63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4年7月17日
1995年10月21日
现役
卡尼号
DDG-64
巴斯钢铁厂
1994年7月23日
1996年4月13日
现役
本福尔德号
DDG-65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4年11月9日
1996年3月30日
现役
冈萨雷斯号
DDG-66
巴斯钢铁厂
1995年2月18日
1996年10月12日
现役
科尔号
DDG-67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5年2月10日
1996年6月8日
现役
沙利文号
DDG-68
巴斯钢铁厂
1995年8月12日
1997年4月19日
现役
米利厄斯号
DDG-69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5年8月1日
1996年11月23日
现役
霍珀号
DDG-70
巴斯钢铁厂
1996年1月6日
1997年9月6日
现役
罗斯号
DDG-71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6年3月22日
1997年6月28日
现役
Ⅱ型
马汉号
DDG-72
巴斯钢铁厂
1996年6月29日
1998年2月2日
现役
迪凯特号
DDG-73
巴斯钢铁厂
1996年11月10日
1998年8月29日
现役
麦克福尔号
DDG-74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7年1月18日
1998年4月25日
现役
唐纳德·库克号
DDG-75
巴斯钢铁厂
1997年5月3日
1998年12月4日
现役
希金斯号
DDG-76
巴斯钢铁厂
1997年10月4日
1999年4月24日
现役
奥凯恩号
DDG-77
巴斯钢铁厂
1998年3月28日
1999年10月23日
现役
波特号
DDG-78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7年11月12日
1999年3月20日
现役
ⅡA型:54倍径舰炮改版
奥斯卡·奥斯汀号
DDG-79
巴斯钢铁厂
1998年11月7日
2000年8月19日
现役
罗斯福号
DDG-80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9年1月10日
2000年10月14日
现役
ⅡA型:62倍径舰炮改版
温斯顿·丘吉尔号
DDG-81
巴斯钢铁厂
1999年4月17日
2001年3月10日
现役
拉森号
DDG-82
英戈尔斯造船厂
1999年10月16日
2001年4月21日
现役
霍华德号
DDG-83
巴斯钢铁厂
1999年11月20日
2001年10月20日
现役
巴尔克利号
DDG-84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0年6月21日
2001年12月8日
现役
ⅡA型:5"/62无近防炮改版
麦坎贝尔号
DDG-85
巴斯钢铁厂
2000年7月2日
2002年8月17日
现役
肖普号
DDG-86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0年11月22日
2002年6月22日
现役
梅森号
DDG-87
巴斯钢铁厂
2001年6月23日
2003年4月12日
现役
普雷贝尔号
DDG-88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1年6月1日
2002年11月9日
现役
马斯廷号
DDG-89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1年12月12日
2003年7月26日
现役
查菲号
DDG-90
巴斯钢铁厂
2002年11月2日
2003年10月18日
现役
平克尼号
DDG-91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2年6月26日
2004年5月29日
现役
莫姆森号
DDG-92
巴斯钢铁厂
2003年7月19日
2004年9月18日
现役
钟云号 [2]
DDG-93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2年12月15日
2004年9月18日
现役
保罗·尼采号
DDG-94
巴斯钢铁厂
2004年4月3日
2005年3月5日
现役 [34]
詹姆斯·威廉斯号
DDG-95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3年6月25日
2004年12月11日
现役
班布里奇号
DDG-96
巴斯钢铁厂
2004年11月13日
2005年11月12日
现役
哈尔西号
DDG-97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4年1月9日
2005年7月30日
现役
福里斯特·舍曼号
DDG-98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4年10月2日
2006年1月28日
现役
法拉格特号
DDG-99
巴斯钢铁厂
2005年7月23日
2006年6月10日
现役
基德号
DDG-100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5年1月22日
2007年6月9日
现役
格里德利号
DDG-101
巴斯钢铁厂
2005年12月28日
2007年2月10日
现役
桑普森号
DDG-102
巴斯钢铁厂
2006年9月16日
2007年11月3日
现役
特鲁斯顿号
DDG-103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7年6月2日
2009年4月25日
现役
斯特雷特号
DDG-104
巴斯钢铁厂
2007年5月19日
2008年8月9日
现役
杜威号
DDG-105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8年1月26日
2010年3月6日
现役
史托戴尔号
DDG-106
巴斯钢铁厂
2008年2月24日
2009年4月18日
现役
格雷夫利号
DDG-107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9年3月30日
2010年11月20日
现役
韦恩·E·迈耶号
DDG-108
巴斯钢铁厂
2008年10月18日
2009年10月10日
现役
贾森·邓汉号
DDG-109
巴斯钢铁厂
2009年8月1日
2010年11月13日
现役
威廉·P·劳伦斯号
DDG-110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09年12月15日
2011年6月4日
现役
斯普鲁恩斯号
DDG-111
巴斯钢铁厂
2010年6月6日
2011年10月1日
现役
迈克尔·墨菲号
DDG-112
巴斯钢铁厂
2011年5月7日
2012年10月6日
现役
ⅡA型:重新启动
约翰·芬号
DDG-113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15年3月28日
2017年7月15日
现役
拉尔夫·约翰逊号 [46]
DDG-114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15年12月12日
2018年3月24日
现役
拉斐尔·比拉达号
DDG-115
巴斯钢铁厂
2015年10月31日
2017年7月29日
现役
汤马士·哈德拿号
DDG-116
巴斯钢铁厂
2015年11月16日
2018年12月1日
现役
保罗·伊格内修斯号
DDG-117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16年11月12日
2019年7月28日
现役
丹尼尔·井上号
DDG-118
巴斯钢铁厂
2019年6月
2021年12月8日 [52]
建造中
德尔波特·布莱克号
DDG-119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17年9月8日
2020年4月24日
现役 [35]
卡尔·莱文号
DDG-120
巴斯钢铁厂
——
——
建造中
弗兰克·E·彼得森号
DDG-121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18年7月13日
2021年11月30日
现役 [47]
约翰·巴斯隆号
DDG-122
巴斯钢铁厂
建造中
莉娜·H·萨特克利夫·希格比号
DDG-123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19年6月
建造中
哈维·C·巴纳姆号
DDG-124
巴斯钢铁厂
建造中
帕特里克·加拉格尔”号
DDG-127
巴斯钢铁厂
建造中
Ⅲ型
杰克·H·卢卡斯号
DDG-125
英戈尔斯造船厂
2021年6月5日
[51]
海上试验
路易斯·威尔逊”号
DDG-126
巴斯钢铁厂
建造中
DDG-128
授予合同
DDG-129
授予合同
DDG-130
授予合同
DDG-131
授予合同
DDG-132
授予合同
DDG-133
授予合同
DDG-134
授予合同
DDG-135
授予合同
DDG-136
授予合同
DDG-137
授予合同
DDG-138
授予合同
参考资料 [33] [36] [49]

服役动态

播报
编辑

科尔号遇袭

遇袭之后的科尔号
2000年10月12日,当地时间中午时分,隶属于大西洋舰队的科尔号奉命赴海湾地区,参加海上拦截行动,正当停泊在亚丁港准备补充燃料时,2名恐怖分子驾驶1艘装满炸药的小型橡皮艇全速冲向科尔号,并撞在左舷中部的水线部位,将左舷炸开了一个长12米,宽4米的大洞,大量海水从破口处涌入舰内,致使军舰向左倾斜最大达40度,动力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经过抢修后,部分受损系统重新开始工作,军舰也恢复了平衡,但导致舰上17名水兵死亡,30多人受伤。直到2002年4月19日,修整一新的科尔号在诺福克再次服役。 [37]

伊拉克战争

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战斗群
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伯克级尚未服役,因此没能奔赴沙场一展身手,2003年3月20日至5月1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部队继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又一次对伊拉克宣战。12艘伯克级姊妹舰随美国海军6个航母战斗群参加了战争,它们是星座号航空母舰战斗群中的米利厄斯号和希金斯号;杜鲁门号航空母舰战斗群中的米切尔号、唐纳德·库克号和奥斯卡·奥斯汀号;林肯号航空母舰战斗所辖的保罗·汉密尔顿号;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阿利·伯克号、波特号和温斯顿·丘吉尔号;小鹰号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柯蒂斯·威勃和约翰·麦凯恩号;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中的菲茨杰拉德号。 [38]
米里厄斯号发射战斧
2003年3月20日,米利厄斯号、唐纳德·库克号以及2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2艘洛杉矶级潜艇向伊拉克发射了45枚“战斧”巡航导弹,对伊拉克发起了首轮攻击,正式拉开了战争的序幕,有效地打击了伊拉克的战略和战术目标,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38]

马汉号枪案

码头停泊中的马汉号
2014年3月24日晚,停泊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一号码头的马汉号驱逐舰发生枪击案,一名民事人员携带武器在马汉号驱逐舰上开火,枪手准备袭击一名马汉号上的女官,一名正在值夜班的士兵保护了她但自己被击中,枪手被随后赶来的海军安全部队击毙,这名海军士兵却不治身亡,事后这名士兵被授予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勋章。 [39]

相撞事件

严重受损的波特号右舷
2005年8月22日,温斯顿·丘吉尔号和麦克福尔号在杰克逊维尔附近沿海进行训练时,发生相撞事故,麦克福尔号的船头被撞出了一个小洞,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40]
2017年6月美国海军“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17日在日本附近海域与菲律宾籍货船相撞,造成7人死亡,包括舰长在内三人受伤。 [41]
2012年8月12日夜间,正在霍尔木兹海峡航行的波特号驱逐舰与日本籍油轮MVOtowasan相撞,波特号右舷被撞开一个3米×3米的大口子,日籍油轮也严重受损,所幸的是并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 [42]但美国海军为了修理波特号需要花费70万美元,2012年10月12日,波特号修理完毕重返入役。 [43]

延迟退役

2023年3月媒体报道,美国海军近日批准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首舰“阿利·伯克”号的“延迟退休”计划。该舰将在2026年服役期满后延期服役5年,以缓解美国海军舰队中驱逐舰数量不足的情况。 [54]

衍生型号

播报
编辑

日本

金刚级驱逐舰
除了美国本身使用伯克级之外,日本在80年代获得美国技术转移,自行设计建造了四艘配备宙斯盾系统(Baseline4/5)的金刚级驱逐舰,成为美国以外第一个拥有宙斯盾舰艇的国家。金刚级的舰体设计完全出自日本之手,不过整体布局明显参照自伯克Flight 1,当然两者在细节上有许多不同,且金刚级的排水量更大些。后续伯克Flight 2A的设计也深深地影响了日本。日本在2000年度便计划建造二艘改进型“宙斯盾”舰艇,这就是日后的爱宕级驱逐舰。爱宕级的舰体发展自金刚级,加装了直升机库,战斗系统升级为“宙斯盾”Baseline 7.1,其基本设计理念与伯克Flight 2A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44]

韩国

世宗大王级驱逐舰
韩国在本世纪初期开发的KDX-3大型防空驱逐舰,于2002年决定采用美制“宙斯盾”系统。KDX-3世宗大王级驱逐舰是韩国建造的第一种宙斯盾驱逐舰,在美国的直接技术协助之下,KDX-3几乎等于伯克Flight 2A的韩国放大修改版本。KDX-3的舰体长度比伯克Flight 2A增加8m左右,武装配备更丰富,满载排水量达到10300吨左右,不像美国伯克Flight 2A为了大量建造,必须严格地控制成本,KDX-3是韩国最高档的舰艇,因此设计上允许更大的舰体与更多的装备,不像伯克Flight 2A做出很多妥协与牺牲。 [45]

澳大利亚

阿尔瓦罗·巴赞级护卫舰
伯克级Flight2A在本世纪初期与西班牙阿尔瓦罗·巴赞级护卫舰、英国45型驱逐舰、德国萨克森级护卫舰等设计一同角逐澳大利亚防空作战驱逐舰(Air Warfare Destroyer,AWD)。2004年8月,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宣布采用宙斯盾Baseline7系统/SPY-1D(V)相控阵雷达作为AWD的防空系统。舰体方面,萨克森级护卫舰与45型驱逐舰改型率先出局,配备宙斯盾系统的改型伯克级(Envolved DDG)与阿尔瓦罗·巴赞级护卫舰进入最后决选,2007年6月底,澳大利亚正式选择了西班牙阿尔瓦罗·巴赞级护卫舰方案。

总体评价

播报
编辑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曾号称是“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驱逐舰”。该级舰配备宙斯盾系统和AN/SPY-1相控阵雷达,能够同时处理大量目标数据,迅速对来袭目标进行威胁判定和持续跟踪,具备较强空域管制能力。舰上共有90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标准”-2防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和火箭助飞鱼雷,防空作战、对海及对陆攻击能力都很强。伯克级驱逐舰使用4台LM2500燃气轮机作为动力系统,拥有超过30节的最高航速。为提高舰艇生存能力,该级舰采取分布式设置战情中心,战斗系统分散布置在舰身3个不同区域。此外,伯克级还是美国海军首型采用隐身与核生化防护设计的驱逐舰。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