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伯裏圖斯戰役

鎖定
或稱霍林泰雷布朗尼伊會戰(英語:Battle of Forum Terebronii) [1]  在約251年7月於羅馬默西亞行省爆發 [2]  ,交戰雙方是羅馬帝國哥特人首領尼瓦(Cniva)領導的斯基泰人聯盟。羅馬人被徹底擊敗,羅馬皇帝德基烏斯及他的兒子赫倫尼烏斯雙雙戰死,德基烏斯成為首位在與外敵發生的戰役裏被殺的羅馬皇帝。
名    稱
阿伯裏圖斯戰役
地    點
羅馬默西亞行省
參戰方
羅馬帝國;哥特人
主要指揮官
德基烏斯;尼瓦
英    語
Battle of Abrittus
發生時間
約251年7月

阿伯裏圖斯戰役事件背景

阿伯裏圖斯戰役羅馬

德基烏斯的雕像 德基烏斯的雕像
雖然羅馬帝國的危機在戰役發生之前的數十年已出現徵兆,阿伯裏圖斯戰役仍標誌着羅馬帝國開始步入政治及軍事不穩的時期。
原是前任菲利普在位時期的元老,因受後者器重而得以領兵鎮壓公元248年反叛的默西亞駐軍副將帕卡提亞努斯。但他在此後為士兵黃袍加身,最終於 249年9月的維羅納之戰中殺死其恩主,成為新任羅馬元首。
或許是為了顯示繼承帝位的合法性,德基烏斯在其姓名上增添了"圖拉真"的顯赫名字,西比爾預言書對此也奉承道:圖拉真之後還有一位君王將會興旺羅馬、在戰爭中大放光彩,他來自達西亞。
德基烏斯統治時期發行的銀幣 德基烏斯統治時期發行的銀幣
但是與預言書所述相反,儘管德基烏斯在其名字前加上了顯赫的頭銜,他的才能卻難以與那位偉大的征服者相匹配。由於出身元老院,在他登基後,帝國內部仍有許多嫉妒和不滿其一步登天的驕兵悍將,叛亂依然此起彼伏。
德基烏斯絕非沒有軍事能力。248年他平定了帕卡提亞努斯的叛亂,擔任默西亞總督之後,馬上進行了軍隊的整頓,解散了一些忠誠度不夠的軍隊,數目上處於劣勢的羅馬軍放棄多瑙河防線,改守面為守點,野戰部隊改為區域聯防。然而,部分被解僱的羅馬士兵因為生活沒有着落,竟然投向蠻族,並向日耳曼人出賣了情報。
哥特王奧斯特羅哥塔率領哥特、斯基泰聯軍號稱30萬,水陸並進,穿越多瑙河三角洲,向羅馬軍設在黑海岸邊的主營馬爾西安堡(在今保加利亞旅遊勝地瓦爾納附近)撲來。大敵當前,德基烏斯鎮定自若,他命令部下堅壁清野,使敵人找不到足夠的物資來製造攻城器械。奧斯特羅哥塔見久圍不下,於是分兵攻擊周邊小城,也沒有得到多少收穫。對峙數月後,日耳曼聯軍終於糧盡撤退,羅馬野戰部隊在他們歸途中的山谷裏連續伏擊,又消滅了相當數目的敵人,把奧斯特羅哥塔一舉趕回了多瑙河北岸。此次大捷讓羅馬將士們對德基烏斯這位文官的領兵才能心服口服,他在部隊裏的威望大增。不久後,德基烏斯被部下擁立,紫袍加身,於公元249年10月在貝羅卡戰役中殺死了阿拉伯人菲利普與皇儲菲利普二世,成為新的羅馬皇帝。
奧斯特羅哥塔在敗給德基烏斯之後,一度面臨重大的麻煩:格皮德國王法斯提達看到哥特人的實力已經被削弱了,於是計劃起來搶奪東歐的霸權。他先是擊敗了北方的勃艮第人,然後就向奧斯特羅哥塔宣戰,兩軍在多瑙河下游平原上惡戰了一場。結果,哥特人略佔上風,法斯提達撤回了喀拉巴阡山脈以西。奧斯特羅哥塔在此後很快去世,可能是在戰鬥中負傷所致。
德基烏斯在249年登上皇位後不久,野蠻部落隨即再次入侵羅馬帝國的達契亞行省(Dacia)、上默西亞行省及下默西亞行省。有兩個因素令多瑙河以北的地區動盪不穩:第一,前任皇帝菲利普不再跟從皇帝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在238年的政策,向該地區的侵略部族提供補助;第二,更為重要的是,在亞歷山大·塞維魯統治時期,不斷有新移民湧入帝國,德基烏斯在249年又調動在多瑙河前線的軍隊以廢黜菲利普,造成了軍事真空使入侵者有機可乘。

阿伯裏圖斯戰役哥特人

德西烏斯的對手與圖拉真面對的達西亞人(達基亞人)完全不同。哥特人是公認的帝國自接觸北方蠻族以來遇到過的最強大的日耳曼人集團。他們最早來自北歐,卻在此後逐漸南遷至黑海北岸,並取代薩爾馬提亞族裔的羅克薩拉尼人成為當地霸主。這就讓他們不可避免地繼承了後者與羅馬人的征戰傳統。
3世紀的哥特人在武器 兵種和戰術上都有了巨大進步 3世紀的哥特人在武器 兵種和戰術上都有了巨大進步
和多數日耳曼部落不一樣,哥特軍隊不僅包括手持戰斧短矛等武器、以肉搏見長的豬突步兵,還擁有一支擅長騎術的騎兵,具備多數日耳曼人無法比肩的機動能力。他們甚至組建了弓箭手部隊,戰力遠比早期日耳曼部落強大。至於其國王克尼瓦,更是極富戰術涵養的統帥。我們可以根據德克西普斯的描述:尼瓦圍攻腓力庇的過程中,哥特人修建了一個距離敵人不遠可以隨時監控的營寨。這樣就能在短時間內發起有準備的襲擊,但他們嚴格限制夜間照明,以防敵人發現。顯然,對羅馬人而言,戰勝這樣一支指揮有序、實力相當的敵人,絕非一項簡單的任務。
哥特人第一次被古典學者明確記載的與帝國的衝突發生於公元238年。當時,他們攻佔並洗劫了黑海沿岸的帝國邊境小鎮希斯特里亞,僅僅由於當地官員的賄賂下方才心滿意足地撤走。到了公元 249年,蠻族某部在酋長奧斯特羅哥塔帶領下捲土重來,進一步侵襲了多布羅加直至馬爾西安諾波利斯的默西亞腹地,他們實際上是被德基烏斯在平叛的同時打得大敗。
然而距阿爾岡特入侵時隔不到一年,新一波的入侵蠻族就再次點燃了帝國邊境的烽火。哥特人此次聯合了卡爾庇人和巴斯塔奈人等帝國的日耳曼老對手,實力強大。其國王尼瓦麾下武士僅哥特人就號稱70000之眾!

阿伯裏圖斯戰役戰前

分兵三路南下的哥特人集團 分兵三路南下的哥特人集團
戰事過程並不明確。250年,卡爾皮人(Carpi)入侵達契亞行省、上默西亞行省東部及下默西亞行省西部。同時,尼瓦領導的部族聯軍分為兩隊越過羅馬邊界,部族聯軍當中不僅只有哥特人,一些希臘文獻稱他們為“斯基泰人”。具有日耳曼及薩爾馬特血統的人(如巴斯塔奈人、泰法利人及哈斯丁吉人)和羅馬逃兵都加入入侵者的軍隊。尼瓦確實是哥特人的名字,被認為是可信的。
尼瓦旗下由阿爾加斯及根達裏克領導的支隊圍攻瑪西亞諾波里斯(Marcianopolis),但未能攻克,接下來他們可能南下圍攻菲利普波利斯(今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尼瓦領導的大軍則在伊斯克爾(Oescus)渡過多瑙河向東奔襲諾瓦埃(Novae),他們在那裏被當時的行省省長加盧斯擊退。入侵者繼而向南對尼科波利斯阿德伊斯特魯姆(Nicopolis ad Istrum)發動掠奪,德基烏斯未能在那裏徹底擊敗他們。蠻人在遭到挫敗後繼續南進,越過巴爾幹山脈,為了確保菲利普波利斯的安全,德基烏斯追擊那些蠻人(似乎是通過希普卡山口)。德基烏斯的軍隊在舊扎戈拉休息的時候遭到突襲,羅馬人在隨之而來的戰鬥裏大敗,德基烏斯只得領導敗軍撤至伊斯克爾以北,這使尼瓦獲得了足夠的時間蹂躪默西亞行省,並在251年夏季攻克菲利普波利斯。在尼瓦的協助下,提圖斯·尤利烏斯·普里斯庫斯(Titus Julius Priscus)自稱為羅馬皇帝,反對德基烏斯。普里斯庫斯得悉羅馬人在舊扎戈拉的慘敗後大抵認為哥特人會放過他和菲利普波利斯。哥特人攻陷菲利普波利斯後旋即殺掉普里斯庫斯。接着“斯基泰人”開始返回家鄉,他們載滿了戰利品及俘虜,當中許多人是元老院階級的。
洗劫腓立比的蠻族軍隊 洗劫腓立比的蠻族軍隊
同時,德基烏斯重新整合他的軍隊,組建了號稱80000人的大軍,意圖打敗入侵者並奪回那些戰利品,他的兒子赫倫尼烏斯及將軍加盧斯亦隨軍出征。
公元3世紀的羅馬軍團士兵 公元3世紀的羅馬軍團士兵
但是,德西烏斯卻在出徵伊始就犯了第一個致命錯誤,這支大軍在早先的舊扎戈拉之敗失去了輔助士兵的力量。後者是羅馬投擲遠程火力和騎兵迂迴的主要保障,一旦在戰鬥中出現突發情況,缺乏輔助部隊將是極為不利的落敗因素。遺憾的是,德西烏斯急躁的性格讓其等不到及時招募輔助士兵,就匆忙趕赴戰場,從而埋下了戰鬥的隱患。

阿伯裏圖斯戰役戰役

251年7月(或8月),羅馬軍在阿伯裏圖斯附近遭遇“斯基泰人”,雙方兵力不明。尼瓦將他的軍隊分為三部分,其中一部分埋伏在一個沼澤後面,顯示尼瓦的戰術素質高,並且非常熟悉附近的地形。哥特史學家約爾丹及羅馬史學家奧裏利厄斯·維克托指出,赫倫尼烏斯在戰役正式開始前的一次遭遇戰被流矢所殺,他的父親德基烏斯向部下發表講話,表示對於損失了兒子無動於衷,據聞他説道:“你們毋須為此哀傷,一名士兵戰死對於共和國來説並非重大的損失。”不過有一些來源指出赫倫尼烏斯和德基烏斯一起被殺,而非死於戰前。
“斯基泰人”的策略最終獲得成功。德基烏斯的軍隊雖然擊破了敵軍的前線,但是他們為了追擊敵軍而進入了沼澤,犯下了致命的錯誤,這正是克尼瓦所希望對手犯下的錯誤,因為他的真正目的,乃是引誘敵人進入伏擊圈。
事實上,與羅馬軍團初期激烈交戰的三列哥特軍隊並非尼瓦的主力。他們僅僅是引誘羅馬人的釣餌,其與後者激烈的搏鬥,也是為了讓羅馬指揮官誤以為自己是哥特人的殿後部隊。目的在於掩護尚處戰場後方的國王主力,從而促使上當的敵人繼續追擊。
尼瓦真正的主力,則埋伏在沼澤地四周的低矮草叢之間。德基烏斯的軍隊中伏潰敗。
身陷沼澤與敵軍伏擊圈內的羅馬士兵 身陷沼澤與敵軍伏擊圈內的羅馬士兵
瞬息之間,原本作為追擊者的羅馬軍隊就自動轉換為被動挨打的靶子。士兵們發現自己被困在很深的淤泥中,既無法站立又不能前進。他們身披的重甲和攜帶的劍盾不僅無法發揮應急作用,反而因重力讓身體陷入泥漿更深。習慣於沼澤作戰的蠻族,卻能十分自如地在正確的着力點間行走跑動。
更糟糕的是,哥特人裝備有一般日耳曼部族沒有的強勁弓矢,足以從很遠的距離上給敵人造成沉重的傷害。即使那些處於沼澤邊緣的軍人,也無法逃脱此難。德西烏斯並未及時補充輔助部隊的惡果此時終於爆發出來。羅馬人因缺乏遠程火力而陷入毫無還手之力的境地。他們陷入了泥潭,並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蠻族襲擊,幾乎無人生還。德西烏斯作為帶頭領兵的統帥,同樣也落得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按拜占庭歷史學家佐納拉斯所稱,他的屍體再也沒有被找到。
這是羅馬帝國史上最為慘烈的失敗之一,德基烏斯戰死。學者佐納拉斯生動地描述為:“德基烏斯、他的兒子及他們的軍隊陷入了沼地,他們全都在那裏死亡,他們的屍體被泥漿淹埋,再也無法找得到。”
4世紀早期的基督教護教士拉克坦提斯(Lactantius,德基烏斯發佈了迫害基督教的詔令,他因而痛恨德基烏斯)將德基烏斯的逝世描寫為:“他突然被那些蠻人包圍,他和他的大部分軍隊都在那裏被殺。他不能風光地舉行葬禮,而是身無一物、一絲不掛地被鳥獸吞吃,這是與上帝為敵應得的下場。”
據羅馬帝國曆史學家索西穆斯所述,加盧斯行為險詐,他向哥特人通風報信,指示他們對羅馬軍隊發動總攻,但是這個説法不被當今史學界接受。羅馬軍隊不可能讓一個引致這麼多士兵死傷的背叛者成為皇帝。在加盧斯返回羅馬後,他收養了德基烏斯的幼子霍斯蒂利安,更使加盧斯背叛這個説法更為不可信。
伊萬諾夫·泰奧菲爾在考古發掘之後於1969年和1971年發佈了成果,解決了長久以來對交戰地點阿伯裏圖斯(位於今拉茲格勒以東1公里)的爭議。

阿伯裏圖斯戰役戰役影響

德基烏斯死後,加盧斯繼承帝位,他在脅迫下與哥特人議和,哥特人得以帶同戰利品返回多瑙河對岸。加盧斯或許同意向哥特人輸貢,以換取哥特人尊重羅馬帝國領土主權。這個喪權辱國的和約,加上當時瘟疫流行帶來的毀滅性影響以及東方薩珊王朝入侵帶來的混亂局面使羅馬帝國晚期的史學家對加盧斯都有負面的評價。不過,作家大衞·斯通·波特認為,在阿伯裏圖斯戰役發生之前,羅馬軍隊的形勢不是壞到不能打敗入侵者,德基烏斯應該為他的錯誤決定所帶來的嚴重後果負上責任。無論如何,加盧斯在當時的環境下只得儘快擺脱哥特人。
拜占庭時期的德基烏斯畫像 拜占庭時期的德基烏斯畫像
古羅馬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認為這是羅馬帝國在他那個時代最嚴重的一次軍事挫敗之一,可與條頓堡森林戰役、馬爾庫斯·奧列裏烏斯(馬可·奧勒留)統治時期發生的馬科曼尼人入侵(馬科曼尼人戰爭)及阿德里安堡戰役(Battle of Adrianople)相提並論。
271年,羅馬帝國皇帝奧勒良決定性地擊敗哥特人,哥特皇帝戰死,那名哥特皇帝可能就是在阿伯裏圖斯擊敗德基烏斯的尼瓦。

阿伯裏圖斯戰役基本信息

日期:
251年夏季(7月或8月)
地點:
結果:
哥特人取得決定性勝利
參戰方
羅馬帝國
哥特人聯盟
指揮官
德基烏斯
赫倫尼烏斯
尼瓦
兵力
不詳
不詳
傷亡
不詳
不詳
參考資料
  • 1.    George C. Brauer. The age of the soldier emperors: Imperial Rome, A.D. 244-284, Parts 244-284. Noyes Press. 1975年: 第56頁 (英文)
  • 2.    David L. Vagi. Coinage and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 c. 82 B.C.--A.D. 480, 第1冊. Taylor & Francis. 2000年: 第335頁. ISBN 1579583164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