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防風草

(中藥名)

鎖定
防風草,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防風草Anisomeles indica (L.)O.Ktze的全草。分佈於江西、浙江、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具有祛風,除濕,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感冒身熱,嘔吐,腹痛,筋骨疼痛,瘡瘍,濕疹,痔疾。
中文學名
防風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唇形科
廣防風屬 
防風草
採收時間
夏、秋間
用    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 

防風草別名

豨薟草、土防風、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 穢草、大篾草、大羊古騷、排風草、臭蘇

防風草入藥部位

全草。

防風草性味

味辛、苦,性温。

防風草歸經

歸膀胱、肝、腎經。

防風草功效

祛風,除濕,解毒。

防風草主治

感冒身熱,嘔吐,腹痛,筋骨疼痛,瘡瘍,濕疹,痔疾。

防風草相關配伍

治百節筋骨疼痛:豨薟草十蒸九曬,和蜜為丸服。(《嶺南採藥錄》)

防風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劑。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防風草採集加工

夏、秋間割取全草,洗淨,曬乾或鮮用。

防風草形態特徵

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分枝,高1-2米,被茸毛。莖4稜。單葉對生,闊卵形至卵形,長4-10釐米,寬3-5釐米,先端漸尖或短尖,邊緣有不規則的齒,基部近圓形,兩面均有茸毛,具細小腺點;葉柄長1.5-3釐米。花輪生,在下部為腋生,在上部可排到頂端而成長總狀花序,密生或間斷,直徑2.5釐米;萼淺綠色,管狀,長7-8毫米;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內外面均有短毛;花冠管狀,長1.5釐米,粉紅色,2唇,5裂齒,上唇直立,全緣,下唇闊,擴展,內面有短毛;雄蕊4枚,突出,花葯連貼,其較長的一對為1室,較短的一對為2室,縱裂;雌蕊1,柱頭2裂。小堅果4個,圓形,黑褐色,平滑。花期9-10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防風草生長環境

生於荒地、曠野、樹邊草叢中。分佈於江西、浙江、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

防風草性狀鑑別

乾燥全草,長1-1.5米。莖草質,四稜形,粗可達5毫米。表面棕色或紅棕色,被毛,尤以稜角處為多,質硬,斷面纖維性,中央有白色的髓。葉多皺縮,邊緣具鋸齒,上面灰棕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有毛,質脆,易破碎。有時可見密被毛茸的花序,花多脱落,僅留灰綠色的花萼,往往包有1-4枚小堅果。氣微,味淡微苦。
以葉多、乾燥、無雜質者為佳。

防風草藥理作用

1、降血壓作用。
2、抗癌作用。

防風草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性温。”“止痛,壯筋骨,消風散熱,去毒瘡,除瘡骨疼痛,腎虛人取其頭浸酒飲。”“祛風濕、壯筋骨、烏須、明目、洗痔瘡、洗疳、去腫。”
2、《陸川本草》:“苦辛,微温。”“驅風發表,行氣疏滯。治感冒身熱,嘔吐,腹痛,四肢麻痹,蜂、蠍蟲傷。”
[1-5] 

防風草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防風草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62 千卡
蛋白質 1.5 g
脂肪 0.6 g
飽和脂肪酸 0.1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3 g
水分 82 g
碳水化合物 10.4 g
膳食纖維 4.3 g
灰分 1.7 g
葉酸 45 μg
191 mg
24 mg
90 mg
391 mg
71 mg
0.7 mg
0.48 mg
24 μg
維生素A 2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6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11 mg
煙酸(煙酰胺) 0.7 mg
維生素B6 0.06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3 mg
維生素E 0.78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冉先德主編.《中華藥海 下部》: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 (上冊) (第2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3.    杜同仿,黃兆勝主編.《中國中草藥圖典 上》: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年
  • 4.    龐玉新,王祝年主編.《海南島天然抗癌本草圖鑑 第1卷》: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年
  • 5.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