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防風傳説

鎖定
防風傳説,流行於湖州市紹興市金華市杭州市江蘇南部太湖流域廣大城鄉的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5] 
防風傳説的原型源於稻作農耕中的祭祀儀式。由於大洪水的降臨,祭祀中的巫術失效,而逐漸蜕變為神話傳説。在民間的防風傳説講述中,儘管其內在結構與象徵性都暗合了大禹傳説,承繼了傳統政治文化空間中的卡利斯瑪精神,但是作為隱藏在地方的民間傳説,則以喊冤的形式,表達了民間對中心權威的反抗。 [6] 
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德清縣申報的“防風傳説”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I-92。 [1] 
中文名
防風傳説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遺產編號
I-92
申報地區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
保護單位
德清縣文化館

防風傳説歷史淵源

防風傳説
防風傳説(6張)
相傳防風氏是一位與大禹齊名的治水英雄,然而,在所能見到的古籍中,記載他的事蹟卻寥寥無幾。 [4] 
防風氏在會稽山羣神相會時,因遲到而被大禹所戮。“其長三丈,其骨頭專車。”“(防風)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今為大人。”(《國語·魯語》下)因其“骨大”史稱“大人”“巨人”。《述異記》:“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髮而舞。”
現代口頭流傳的防風神話傳説,發現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十大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普查編纂過程中,是載籍防風神話的活態延續。 [3] 

防風傳説文化特徵

內容形式
當代口頭流傳的防風傳説有三類:
1.古神話的流變類:《堯封防風國》《大禹找防風》《防風之死》《防風三難大禹》等。
2.與當地地理風貌相粘合類:《防風塔》《防風井》。
3.附會了當地俗神的信仰傳説,如四弟相公、樊興王、李王、戴老爺等。 [3] 

防風傳説流傳地區

防風傳説流傳的中心區域在今浙江省德清縣三合鄉境內封禺二山之間及周邊地區。 [3] 
防風傳説流傳的區域包括湖州市紹興市金華市杭州市和江蘇南部太湖流域廣大城鄉,即古代的吳越地區。 [5] 

防風傳説傳承保護

防風傳説傳承價值

防風神話具有重要的民間口頭文學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3] 
防風神話是中國遠古吳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5] 

防風傳説傳承狀況

由於老藝人或年事已高或已去世,“活態”傳承羣體日漸萎縮。在當地政府和學者的倡導、研究下,逐步開展普查、召開研討會等工作,制定了5年搶救規劃,使得防風神話傳説得到更好地保護,並加以傳承。 [3] 

防風傳説保護措施

20世紀90年代初,出版有《防風氏的歷史與文化》《防風神話研究》《防風氏資料彙編》等學術著作。防風神話傳説在當地政府和學者的倡導、研究下,逐步開展普查、召開研討會等工作,制定了5年搶救規劃 。 [3] 
1993年至1996年,歐陽習庸查閲了78種古籍和41冊現代書刊書資,總閲讀量達500多萬字,分別摘記、整理了有關防風資料,與湖州市民俗學家鍾偉今合作,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整理、歸納、編撰了《防風氏資料彙編》一書,獲市“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全書分“神話與歷史、地域、題詠、紀事”四個部分,全集有285條目、8萬餘字,為進一步研究防風古國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詳實的史料。在蒐集、整理有關防風氏古籍史料的過程中,他不時地對模糊不清、爭議較大的史料進行比較、考證,例如針對“封、禺”兩山“山名多歧”、“名稱不定”、“方位不同”的提法,他專門撰寫了《封禺兩山的演變》一文,澄清了幾千年來“封禺之山”的“百家之言”。 [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德清縣文化館獲得“防風傳説”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德清縣文化館獲得“防風傳説”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防風傳説社會影響

  • 學術交流
1991年12月,浙江省德清縣召開了中國防風神話學術研討會,會議期間還組織了與會學者前往封禺二山之間的防風國故主進行了實地考察。會後,中國國內報紙、電台、電視台紛紛報導了這次會議;許多學者還在中國國內外報刊雜誌撰寫文章,對防風神話和防風古國作了宣傳介紹,發表了各自的研究心得。
1993年8月,在香港召開的第34屆亞洲及北非洲研究國際學術會議的“中國早期文學中的宗教與神話”專題討論會上,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董楚平研究員提出了4篇有關防風神話的論文,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注意。
1993年12月,中國防風神話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在德清縣召開,與會學者提出了理論研究的新成果和田野工作中搜集的新資料,交換意見、交流心得,從而把防風神話和防風古國的研究推進了一步。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