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阜陽市第九中學

鎖定
阜陽市第九中學位於阜陽城中心地段人民東路九中巷內,北鄰潁泉區教委和阜陽市實驗小學。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多年來九中發揮了示範中學的輻射作用,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學生參加主要學科競賽成績顯著, 2005—2006學年度,4人次獲得國家級一、二等獎,120餘人次獲省市級獎,每年中考錄取重點高中人數在城區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95%以上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得到省市區政府和教委的多次表彰。各項文體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各種文娛、體育比賽中,屢屢取得好成績。學校始建於1973年, 1989年被省教委命名為“省級示範初中”,是阜陽市“課程改革實驗基地”,“研究性學習示範校”。近年來,又先後獲得了“全省家教名校”、阜陽市“文明單位”等稱號。 [1]  2020年8月17日,阜陽市教育局在原阜陽市第九中學宣佈阜陽市第一初級中學正式成立,原阜陽市第九中學全體師生將整體併入一中老校區 [2] 
中文名
阜陽市第九中學
外文名
FUYANHSHIDIJIUZHONGXUE
簡    稱
阜陽九中
創辦時間
1973年
知名校友
張明宇 林松劉佳琪
所屬地區
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
類    別
公立初中
屬    性
省級示範初中
現任校長
張之明
學生人數
3500多人
在編教職工
126人

阜陽市第九中學辦學歷史

阜陽市第九中學位於阜陽城中心地段人民東路九中巷內,北鄰潁泉區教委和阜陽市實驗小學。學校始建於1973年, 1989年被省教委命名為“省級示範初中”,是阜陽市“課程改革實驗基地”,“研究性學習示範校”。

阜陽市第九中學辦學條件

阜陽市第九中學硬件設施

經過兩年的硬件改造,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學生學習條件、教師辦公條件在阜城同類學校中均居於領先地位。教學、實驗、圖書設施均達到了一類標準,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走在了同類學校的前列,學校所有計算機均接入寬帶網。

阜陽市第九中學師資力量

阜陽九中 阜陽九中
九中現有48個教學班,學生3500多人,在編教職工126人,在崗教職工159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26人,中學一級教師53人,學校現任校長張之明。

阜陽市第九中學辦學成果

廣大教師在努力培養一批批人才的同時,也不斷提高了自身的水平,學校現有5位省級“教壇新星”,7位市級教壇新星,20餘位區級教壇新星,30多人次獲國家及省市區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稱號。在省市區級的教師優質課、基本功、教育教學論文等評比中,屢創佳績,如2006年舉行的阜陽市語文、數學、英語、政治、微機優質課評選中,何文清、薛勇、陳鳳梅、曾向榮、劉燦龍等教師均獲得市一、二等獎。在市、區舉行的各項評比性質的活動中,九中教師均把獲一等獎作為標準。 在2007年全國中小學優秀德育課教師評選中,阜陽第九中學老師焦明珍一舉上榜,為安徽省三位上榜老師之一。
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多年來九中發揮了示範中學的輻射作用,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學生參加主要學科競賽成績顯著, 2005—2006學年度,4人次獲得國家級一、二等獎,120餘人次獲省市級獎,每年中考錄取重點高中人數在城區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95%以上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得到省市區政府和教委的多次表彰。各項文體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各種文娛、體育比賽中,屢屢取得好成績。

阜陽市第九中學文化傳統

阜陽市第九中學辦學宗旨

阜陽九中多年來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堅持"兩全"抓素質,堅持改革抓管理,聚精會神抓質量,齊心協力辦示範,科學高效的管理、競爭向上的氛圍、勤奮求實的校風,鍛造出了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100%。廣大教師本着“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全副身心撲在教育教學工作上。隨着新《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和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推廣,九中又成為阜陽市首批“課程改革實驗基地”和“研究性學習示範校”。學校的德育工作和校本教研已成為品牌,05、06年開展的“神奇生態園”社會實踐活動和“愛我泉潁水,保護母親河”環保行動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校本教材《“八榮八恥”教育讀本》是全國第一份由學校自己編印的相關書籍,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和安徽電視台、廣播電台均給予以報道。

阜陽市第九中學學校校風

九中以其良好的校風,以其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手段,以其出色的教育教學成果,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已成為政府放心、社會認可、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信賴的學校。九中人將繼續發揚勤奮求實、開拓創新的九中精神,讓“省級示範初中”發揮出更加突出的示範作用。迎來一個天真活潑的兒童,送出一位奮發有為的青年,是九中人的莊嚴承諾。

阜陽市第九中學教育方針

我校將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課堂
我校為了增強學生的道德水平教育,讓八榮八恥入教材入課堂,入頭腦,讓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知榮明恥,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市九中除了把榮辱觀教育引入課堂外,還利用第二課堂和課餘時間組織學生到市區、街道和農村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我教育中增長知識和才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