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鬩衞一

鎖定
鬩衞一(Dysnomia,常譯為迪絲諾美亞)正式名稱為(136199) Eris I Dysnomia,是矮行星鬩神星的一顆衞星,也是太陽系中第二大的矮行星衞星,僅次於冥衞一。2005 年,美國天文學家邁克爾·布朗在凱克天文台發現了鬩衞一, 暫時將其命名為S/2005 (2003 UB313) 1。2006年9月,這顆天體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以希臘神話中Eris(不和女神)其中一位女兒的名字命名為Dysnomia(違法女神)。 [1] 
鬩衞一的直徑估計為700±115千米(鬩神星直徑的25%-35%),是外海王星區域最大的12個天體之一。 [2] 
中文名
鬩衞一
外文名
Dysnomia
別    名
厄里斯 I 迪絲諾美亞
分    類
柯伊伯帶天體、衞星
發現者
邁克爾·布朗
發現時間
2005年9月10日
直    徑
700 km(±115)
反照率
0.04
視星等
約 25.4 等
絕對星等
約 5.6 等
自轉週期
8.2 日
半長軸
37273±64 km
離心率
0.0062(±0.0010)
公轉週期
15.785899±0.000050 d
軌道傾角
78.29 度(±0.65)
升交點經度
126.17 度(±0.26)

鬩衞一發現

2005年間,夏威夷凱克望遠鏡自適應光學團隊使用了新置的激光導星自適應光學系統對四顆最亮的柯伊伯帶天體進行觀測,分別為冥王星(Pluto)、2005 FY9(鳥神星,Makemake)、2003 EL61(妊神星,Haumea)及2003 UB313鬩神星,Eris)。在9 月10 日的觀測結果中, 他們發現有一顆衞星繞着2003 UB313運行,便把它編為“S/2005 (2003 UB313) 1”。因為當時2003 UB313的暱稱為“齊娜”(Xena,美國電視劇《Xena:勇士公主》的女主角),所以這顆衞星亦隨即被暱稱為“加百利”(Gabrielle,劇中女主角西娜的助手)。 [3-4] 

鬩衞一命名

發現者邁克爾·布朗(Mike Brown)為鬩衞一選擇了Dysnomia這個名字。作為Eris的女兒, Dysnomia符合已建立的與母行星神祗相關的衞星命名模式(例如,木星的四大衞星以朱庇特的戀人命名,而土星的衞星則以追隨農神的泰坦命名)。此外,Dysnomia的希臘文Δυσνομια從字面上翻譯成英語就是“lawlessness”(無法無天),與在電視上扮演《Xena:勇士公主》中的Xena的女演員露西·勞萊斯(Lucy Lawless)呼應。儘管布朗指出,這種聯繫是偶然的,但在獲得鬩神星和鬩衞一的正式名字之前,曾被暱稱為“Xena”和“Gabrielle”。 [5] 
取這個名字的主要原因是它與布朗的妻子黛安(Diane)的名字相似,遵循着冥王星建立的模式。冥王星的英文名Pluto的前兩個字母,是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的縮寫,帕西瓦爾·羅威爾是冥王星發現者克萊德·威廉·湯博(Clyde Tombaugh)所在天文台的創始人,也是激發人們尋找“行星X”的人。詹姆士·克里斯蒂(James Christy)發現了冥衞一(Charon),他的妻子夏琳(Charlene)的綽號Char加上了希臘文的結尾-on。 (克里斯蒂並不知道得出的名稱Charon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同樣,鬩衞一英文名Dysnomia的首字母與布朗的妻子黛安(Diane)相同, [6]  布朗為鬩衞一使用的暱稱“Dy” /ˈdaɪ/,發音與妻子的暱稱Di相同。因此,布朗將其全稱發音為/daɪsˈnoʊmiə/帶有長“y”聲。 [7] 

鬩衞一物理特性

鬩衞一的直徑估計為700±115千米,反照率為0.04 +0.02−0.01。該估計數字是利用阿爾瑪天文台在亞毫米光譜區域的輻射觀測所得。 [8]  相同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廣泛的衞星質量可能範圍,根據其實際密度計算得到的系統質量比37:1到115:1(密度按最小0.8克/立方厘米計算的質量約0.143×1021公斤, 若密度和厄里斯一樣,質量則為0.437×1021公斤)。雖然還不清楚鬩衞一的形狀,但由於尺寸較大,天文學家認為它是球形的,要比土星和天王星這三個最小的橢球衞星大(土衞二天衞五土衞一)。
在其發現的圖像中,在K波段鬩衞一比鬩神星弱約60倍(或4.43星等), [9-10]  後來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察發現,在可見光波段鬩衞一比鬩神星弱500倍。這表明鬩衞一有一個非同尋常的暗表面,光譜相當紅。 [11]  鬩衞一的直徑表明它是一個相當大的外海王星天體。 [12]  在已知的矮行星衞星中,只有冥衞一比鬩衞一大。

鬩衞一軌道

結合凱克天文台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結果,通過開普勒第三行星運動定律,將鬩衞一軌道用於確定鬩神星的質量。 鬩衞一與鬩神星的平均軌道距離約為37,300千米(23,200英里),計算出的軌道週期為15.786天,即大約半個月。 [13]  這表明鬩神星的質量是冥王星的1.27倍。 [14-15]  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延伸觀測表明,鬩衞一在鬩神星附近具有近乎圓形的軌道,而軌道偏心率較低,為0.0062±0.0010。在鬩衞一的軌道上,由於略微偏心的軌道,它與鬩神星的距離相差462±105千米(287±65英里)。 [13]  鬩衞一的動力學模擬表明,不管鬩衞一的密度如何,它的軌道應該在5–1700萬年的時間範圍內通過與鬩神星的相互潮汐相互作用而完全變圓。當前的鬩衞一非零偏心率表示它的軌道受到干擾,這可能是由於鬩神星的扁圓形狀或鬩神星另外一個衞星的存在。 [13]  根據2005-2018年的哈勃觀測資料,計算出的鬩衞一軌道相對於鬩神星的日心軌道的傾斜度約為78°。由於傾斜度小於90°,因此,鬩衞一的軌道相對於鬩神星的軌道是前進的。到2239年,鬩神星和鬩衞一將進入相互影響的時期,屆時鬩衞一的軌道平面與太陽對齊,從而使鬩神星和鬩衞一彼此交替出現。 [13] 

鬩衞一形成

天文學家發現六個最亮的柯伊伯帶天體中都有衞星;而柯伊伯帶天體當中其他較暗的成員只有約十之分一有衞星。其中一個解釋是在過去大型柯伊伯帶天體(直徑數千千米)經常互相碰撞,以致大量物質被拋出,這些物質最後慢慢結合成為一顆衞星。這跟月球形成於太陽系早期地球遭遇巨大撞擊的機制十分相似。 [11] 
參考資料
  • 1.    (134340) Pluto, (136199) Eris, and (136199) Eris I (Dysnomia)  .IAU Circular.2006-09-13[引用日期2020-11-20]
  • 2.    Brown, Michael E.; Butler, Bryan J. (2018). "Medium-sized satellites of large Kuiper belt object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56 (4): 164. arXiv:1801.07221
  • 3.    Planet Xena has moon called Gabrielle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2005-10-03[引用日期2020-11-20]
  • 4.    "Tenth planet" Xena bigger than Pluto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2006-02-02[引用日期2020-11-20]
  • 5.    Mike Brown.How I Killed Pluto and Why It Had It Coming:Spiegel & Grau,p. 239
  • 6.    All Hail Eris and Dysnomia  .Sky & Telescope.2006-12-30[引用日期2020-11-20]
  • 7.    Julia Sweeney and Michael E. Brown  .KCET podcast[引用日期2020-11-20]
  • 8.    Brown, Michael E.; Butler, Bryan J. (2018). "Medium-sized satellites of large Kuiper belt object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56 (4): 164. arXiv:1801.07221
  • 9.    (136199) Eris and Dysnomia  .Johnston's Archive.2012-04-12[引用日期2020-11-20]
  • 10.    S/2005 (2003 UB313) 1  .IAU Circular.2012-01-12[引用日期2020-11-20]
  • 11.    Sicardy, B.; et al. (2011). "A Pluto-like radius and a high albedo for the dwarf planet Eris from an occultation" (http://hal.upmc.fr/docs/00/63/77/20/PDF/Eris_SI.pdf) (PDF). Nature. 478 (7370): 493–496
  • 12.    Santos-Sanz, P.; et al. (2012). " "TNOs are Cool": A Survey of the Transneptunian Region IV. Size/albedo characterization of 15 scattered disk and detached objects observed with 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PACS".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541: A92. arXiv:1202.1481
  • 13.    Holler, Bryan J.; Grundy, William M.; Buie, Marc W.; Noll, Keith S. (February 2021). "The Eris/Dysnomia system I: The orbit of Dysnomia". Icarus. 355. arXiv:2009.13733
  • 14.    Brown, M. E.; Schaller, E. L. (2007). "The Mass of Dwarf Planet Eris". Science. 316 (5831):1585.
  • 15.    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for The Mass of Dwarf Planet Eris  .Science.2007-06-12[引用日期2020-11-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