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鍵期

(心理學名詞)

鎖定
關鍵期指對特定技能或行為模式的發展最敏感的時期或者做準備的時期。個體發育過程中的某些行為在適當環境刺激下才會出現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缺少適當的環境刺激,這種行為便不會再產生。
中文名
關鍵期
主    體
個體發展過程
內    容
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
屬    性
時期
後    果
便會引起發展方面的變異

關鍵期產生

關鍵期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奧地利生態學家康羅德·洛倫茲(1937)提出來的。他在對鳥類自然習性的觀察中,發現剛孵出的幼鳥,如小雞、小鵝等,會在出生後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學會追逐自己的同類或非同類,過了這段時間便再也不能學會此類行為或印刻自己的母親,而這段時間是很短的,故稱為人類的關鍵期,又稱最佳期、敏感期、臨界期、轉折期。後來,心理學家將這類研究借用到兒童早期發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問題。如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5歲是兒童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等。 [1] 

關鍵期拓展

關鍵期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幼兒期是掌握口語的最佳年齡期。在正常的生活和教育條件下,口語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乳兒期,主要是語音發展階段;嬰兒期,主要是掌握詞彙階段;幼兒期,3~4歲時掌握語音、語法和口語表達能力方面都有迅速發展,6歲前基本掌握口語。國外有的學者認為,從2歲到青春期是言語發展的關鍵期或最適宜期。認為從出生到2歲,兒童兩側大腦的語言潛能是均等的。從2歲到青春期,由於成熟和環境等因素使兒童大腦形成了不對稱,而腦的不對稱形成過程有助於語言的成熟,因此它是言語發展的關鍵期或最適宜期。國內也有學者認為,2~12或14歲是言語獲得的關鍵期,超過了12或14歲,第一語言就很難習得。此外也有學者提出2~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言語的關鍵期,4~5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言語的關鍵期等。

關鍵期依戀有關鍵期嗎

關鍵期是個體對某些技能或行為模式發展有最大的敏感性或準備狀態的時期。特殊的技能或行為模武在關鍵期開始之前是不可能出現的,當關鍵期過去後,形成某種技能也並非不可能,只不過極其困難而已。任何行為的成功出現都有一個發展的關鍵期,這取決於有機體的生物準備和環境的支持。
康羅德·洛倫茲是最早比較了身林發展和行為發展關鍵期的生態學家。洛倫茲描述被稱為鳥類的社會性依戀的印刻(imprinting)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小鳥與它們的母親建立了比較永久的情感紐帶。當母親不在時,小鳥將其他可利用的目標加以印刻,包括其母親的模塑或一個人。對於鳥來説,當它們能走的時候關鍵期就開始了,而當它們開始害怕陌生者時關鍵期就結束了。在這一時期之後,再也沒有新的模型或物種能代替印刻對象了。
嬰兒出生後不久,父母對嬰兒的依戀就變得專一了;父母不願意讓其他同齡的嬰兒代替自己的孩子。嬰兒與最早的照顧者形成依戀是否有一個時間段?檢驗這一問題最直接的方法是將嬰兒與他的母親分離並且觀察嬰兒與新的照顧者建立情感紐帶的結果。雖然這樣的實驗是不道德的,但是針對這一問題的證據必須來自真實的毋嬰關係被破杯的生活情境。
利昂·亞羅(Leon Yarrow, 1963,1964, 1970)觀察了100名離開生母而跟隨收養母親的嬰兒。在6個月或更早的時候與他們的生母分開的嬰兒表現的煩惱最少。如果他們的身體和情緒的需要能夠得到持續的滿足,那麼他們就不會在分離的過程中表現出過分生氣或抑鬱。相反,在8個月或更晚些時候,離開生母來到收養母親身邊的所有嬰兒都表現出了強烈的消極反應,包括生氣的反抗和退縮。這些嬰兒認為他們早期關係被破壞是非常令人緊張的。
約翰·鮑爾比後來的研究關注的是反覆地從一個領養家庭或社會機構轉移到另一個領養家庭或社會機構的青少年。這些兒童從來沒有機會與一個成人照顧者形成持久穩定的依戀關係。到青少年期,他們被描述為情感缺乏和不能與他人形成親密的人際關係。近來的研究表明,在社會機構中照顧者的更換率很高,在這裏渡過嬰兒期的兒童,他們在社會性功能上表現出了混亂,包括不加選擇地建立友情、很難形成親密關係、很難從同齡人身上找到情感支持(Rutter,1995)。從這些母嬰關係破壞的現實例子中可以看出,大約6個月是嬰兒形成依戀的關鍵期。
這一關鍵期在什麼時候結束呢?在24個月前,嬰兒已建立起了很好的依戀關係。一項追蹤研究表明,從12個月到18個月、從12個月到20個月、以及從12個月到6歲依戀質量都具有一致性(Main, Kaplan, S- Cassidy,1985)。真的在某個時期後安全型依戀就再也不能建立了嗎?如果沒有機會與一個所愛的成人形成一貫的人際關係,就像鮑爾比研究的青少年個案那樣,不能形成依戀。如果嬰兒1歲時生活在照顧質量高但職員更換率很高的社會機構之中,在2歲時被收養的話,他們能夠和養父母建立起安全型依戀。然而,對8歲和16歲兒童來説,被收養後和仍舊在社會機構中生活的孩子一樣,表現出與同齡人人際關係上的困難(Hodges &. Tizard, 1989 )。在嬰兒期缺少照顧的一貫性,比如在社會機構中得到的照顧和從一個收養家庭到另一個收養家庭的變化,都可能使嬰兒在人際關係的建立上產生長期的、持續的混亂,即使後來這些嬰兒與照顧者形成了安全型依戀,問題仍會存在。 [2] 
參考資料
  • 1.    陳會昌,龐麗娟,申繼亮,周建達主編.《中國學前教育百科全書》心理發展卷:瀋陽出版社,1994年
  • 2.    Newman and Newman著,白學軍等譯.《發展心理學(第八版)》: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