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錫斌

鎖定
關錫斌(1896~1995),後改名為管易文,廉江市人。 1917年考入天津直隸第一師範學校。1919年,“五四” 運動時,與鄧穎超等人組織“天津學生聯合會”,反對簽署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參加赴京請願團而被捕。後在時任《天津學生聯合報》(後改為《天津聯合會日報》)主編的周恩來等的聲援、營教下獲釋。出獄後,於1919年秋參加以周恩來為首組織的“覺悟社”,同年底,與徐特立、向警予、惲代英等同船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 年赴美國繼續勤工儉學。1926 年回國後,任南開大學青年會學生部幹事。1927 年前往廣州,在嶺南大學任教,繼續從事進步活動。“九一八”事變後,因宣傳抗日,遭到解聘。1933年起,先後以社會工作者身份繼續從事宣傳抗日活動,其間曾赴日本考察社會教育。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3月護送多批進步青年學生赴蘇北鹽城新四軍軍部,後留在蘇北、山東等地工作。1942 年在蘇中聯抗地區紫石縣從事教育工作。1945年在華中建大的高千班學習。抗戰勝利前夕,在華東軍區聯絡部交際處工作。1946 年春,陳毅同志在山東臨沂會見“軍調會”美蔣代表,他擔任現場翻譯。此後,留在山東解放區工作。1949 年後,調任中央統戰部接待處任處長,曾受中央委託,隨鄧穎超專程護送朱慶齡赴京參加開國大典。上海解放後,調往上海市軍管會任交際處長。1954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1958年7月5日,任國務院參事。1995年12月2日,管易文在北京病逝,終年100歲。 [1] 
中文名
關錫斌
別    名
管易文
籍    貫
廣東廉江市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95年12月2日
畢業院校
天津直隸第一師範學校
主要成就
舉行罷課遊行,反對簽署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
出生地
廣東省廉江

目錄

關錫斌人物生平

關錫斌,廉江市人。1919年秋參加以周恩來為首組織的“覺悟社”。“七七”盧溝橋事變後,關錫斌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抗日活動,從事黨的地下情報工作。關錫斌就是管易文,“五四”運動時期,曾與馬駿、郭隆真、鄧穎超等一起,組織“天津學生聯合會”,舉行罷課遊行,反對簽署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並參加赴京請願團,遭到反動軍閥政府的逮捕。獄中,他堅持鬥爭,絕不屈服。在周恩來等同志的聲援、營救下,反動軍閥政府被迫釋放他和其他被捕的愛國者。出獄後,於同年秋參加了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組織的“覺悟社”。“覺悟社”共二十名成員,其中關錫斌由周恩來親自改名為管易文,代號為18,從此管易文與周恩來結下了一生的友誼。同年底,為尋求救國之道,管易文與徐特立、向警予、惲代英等同船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輾轉赴美國繼續勤工儉學,先後在愛荷華州師範學院和耶魯大學完成學業。1926年回國後至南開大學任青年會學生部幹事。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前往廣州任教於嶺南大學,繼續從事進步活動。“九一八”事變後,因宣傳抗日,管易文離開嶺南。1933年起,他先後在廣西柳州墾植實驗所和青島市教育局、青島華新紗廠以社會工作者身份繼續從事宣傳抗日活動。“七七”事變後,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抗日活動和地下情報工作,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一邊以私立三林初級商科職業學校英文教師身份做掩護,動員青年學生參加抗戰,一邊交往上層人士,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940年,三林學子潘澄、李斌、任平等七八位同學在其影響下參軍抗日。1941年3月,受黨囑託,護送多批進步青年學生赴蘇北鹽城新四軍軍部,後即留在蘇北、山東等地工作。抗戰勝利前夕,管易文在華東軍區聯絡部交際處,除負責外國友人的接待和翻譯工作外,與國內外愛國民主人士廣交朋友,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解放後,管易文任國務院參事,1995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100歲,是最後一位離世的“覺悟社”成員。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