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良

(中國廣東籍畫家)

鎖定
關良(1900年12月30日——1986年11月28日),字良公,廣東廣州番禺縣人,中國畫大師 [6]  。1917年留學日本,在東京太平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1922年畢業回國,先後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26年參加北伐,任北伐軍總政治部藝術股股長。40年代初赴重慶,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歷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畫師等職。 [5] 
關良是中國近現代畫壇風格獨特的藝術大家與藝術教育家。他是最早將西方現代派的繪畫理念引入傳統水墨畫的畫家,其水墨戲劇人物畫獨樹一幟,影響也最大 [6]  。擅長油畫、中國畫。其油畫純樸、率真,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與民族氣派。其中國畫多為水墨戲曲人物畫,手法明快單純,造型稚拙生動,所作生旦淨末醜,神出像外,耐人尋味。作品曾在德國、美國等地展出。出版有《關良京劇人物水墨畫》《關良油畫集》《關良藝事隨談錄》等。 [5] 
中文名
關良
外文名
Liang Guan
別    名
良公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0年12月
逝世日期
1986年11月28日卒於上海
畢業院校
東京太平洋美術學院
職    業
畫家
出生地
廣東廣州府番禺縣
代表作品
《關良京戲人物水墨畫》,《關良油畫集》

關良個人履歷

1909年 入廣東南強公學。
關良(左) 關良(左)
1912年 在聖公會,金陵中學讀書。
1917年 隨兄東渡日本,先後入川端研究所師從畫家藤島武二,轉入“太平洋畫會”師從中村不折先生學習素描和油畫,尤喜愛西方的凡·高和高更的繪畫風格。
1923年 畢業於東京太平洋美術學院。歸國後,任教於上海神州女學
1924年 在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畫展,聲名鵲起,被郭沫若、郁達夫等激進作家組成的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聘為美術編輯,同時為郭沫若主編的《創造》雜誌畫插圖和封面設計。相繼擔任上海師範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1925年,“東方藝術研究會”改組為上海藝術大學,任教於該校。
1926年赴廣州任教於廣州美術學校、中山大學附中。
1926年 參加北伐戰爭,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科藝術股股長。在上海美專任教之餘常欣賞京劇藝術,偏愛畫戲劇人物,並拜師學戲,增加戲劇人物畫創作的生活積累。
1937年到昆明任教於國立藝專。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辭去公職,長途跋涉去西北諸地考察石窟藝術,沿途賣畫為生。
1942年在四川成都舉辦個人畫展,引起美術界很大反響,郭沫若觀賞關良的戲曲人物畫後,認為是古今奇作,並撰文《關良藝術論》向社會介紹和讚揚他的繪畫藝術。茅盾等為之題詞稱讚。後任重慶國立藝專教授。
關良作品 關良作品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回到杭州。曾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協上海分會副
1956年文化部在北京舉辦“關良個人畫展”,數天之中觀者如潮。
1957年與李可染一起赴德意民主共和國友好訪問,在東柏林舉辦個人畫展。萊比錫“伊姆茵採爾”出版公司為他出版畫冊。“文化大革命”以後,大地回春,在上海舉辦《關良回顧展》。出版有《關良藝事隨談》《關良回憶錄》,畫集有《關良京劇人物水墨畫》《關良戲劇人物水墨畫冊》《關良油畫集》等。

關良代表作品

著《關良藝事隨談》《關良回憶錄》
出版《關良京戲人物水墨畫》《關良油畫集》等;

關良主要作品

藝術家主要作品
作品名
作品圖
作品信息
太白醉寫蠻書(國畫)
太白醉寫蠻書(國畫) 太白醉寫蠻書(國畫)
(國畫) 34×34.5釐米 關良
蘇三起解圖
蘇三起解圖 上海中 蘇三起解圖 上海中
國畫 ,96×90釐米, 1979年, 關良,這幅《蘇三起解圖》中,關良採取背景留白的手法,着重凸顯人物的神態。而蘇三和崇公道略微錯開的左右之勢,也暗示出一個具有舞台效果的縱深空間。在此意義上,關良的水墨戲劇人物畫所具有的簡練概括、寫意傳神的風格特徵,與中國戲劇藝術強調“動作”語言的內在精神具有相通之處。 [2] 
少女
                     少女 少女
良,1929年作, 油畫 [3] 
故宮
                           故宮 故宮
關良, 20世紀50年代作, 油畫 [3] 
石門
                           石門 石門
關良,1980年作, 油畫 中國嘉德2011年春拍 成交價:2300萬元 為關良最貴成交作品 [3] 

關良人物評價

《關良京戲人物水墨畫》 《關良京戲人物水墨畫》
他一生致力於藝術教育事業,併為最早將西方繪畫藝術介紹到我國的先行者之一。最初專學西洋畫,後轉向水墨戲曲人物畫。建國後關良的彩墨戲劇人物畫獨樹一幟,最見風格,影響最大。他的作品用筆極簡,質樸平易,極富筆趣,不拘泥對象的解剖、透視和比例,而是以誇張、變形的手法傳神寫照,人物情態天真而幽默,尤其是眼神刻畫最見功力,眼睛瞳孔用濃墨點醒極傳神。
(關良)挹取畫材,雖在艱難困苦生活中,不忘他是一箇中國時代畫人所應有的使命,從他的作品中,可以見他的人格高,畫格更高。(郭沫若 評) [1] 
他的人物、風景,不論國畫、油畫,氣韻生動,全是中國派頭,傳導的是中國人的感情趣味,舉重若輕;篇幅雖小,內容宏大,從容不迫。(劉海粟 評) [1] 
關良的戲劇人物畫從不拘泥於具體的情節及舞台的服飾細節等,而是抓住特定情景中的精神,以少勝多,以簡練的筆墨表現劇中人物的聲容氣魄。形式上以拙求樸,充溢着一種率真的稚趣。用筆‘鈍、滯、澀、重’,無絲毫矯揉的浮華,進入了一種爐火純青的境界。”(程十發 評) [1] 
關良始終擁有一顆孩子般稚拙的心,其作品無不充滿靈性與個性,並開啓了“水墨戲畫”的先河。(王進玉 評) [4] 

關良藝術價值

對關良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市場走向,筆者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曾闡述:“人物繪畫向以傳神為極致,關良的獨具風貌彩墨戲劇人物畫是劃時代的,隨着人們鑑賞水平的提高,關良的作品有望成為熱門收藏品,併成為市場的大黑馬。”近兩年,隨着中國字畫行情的啓動,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徐悲鴻等大師作品先後飆升,尤令人可喜的是,關良的油畫漲幅較大,2003年他的油畫《舞蹈》在北京華辰獲價11萬元。2005年《靜物》被北京保利拍至10.8萬元,同時,5萬元成交的油畫作品也大幅增加。從關良作品的市場走勢看,他的作品價格上揚,屬於價值迴歸,後市鑑於關良屬於中國第一代著名油畫家,對中國油畫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並在中國油畫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關良市場走向

關良的作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太有市場份額,進入90年代中期,一些拍賣行陸續推出關良的作品,若與國畫相比,他的油畫當時沒有什麼行情,價格低得離譜。直到2000年後才有所表現,2001年他的油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嘉德獲價22萬元;2002年油畫《靈派山》在嘉德獲價28.6萬元。導致關良作品價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關良作品缺乏理解。記得在關良一次畫展上,畫家李苦禪曾帶着一批學生去參觀,許多學生提出關良老師為什麼不把人物畫得標準些,苦禪先生説:“良公的畫法叫得意忘形。”李苦禪所謂的“得意忘形”指的是“繪畫之形象”,而不是“形象之繪畫”。對此,關良以最理解相許。

關良藝術品格

留德期間,關良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包括《史塔爾桑教堂》《易北河畔》《湖邊》《柏林博物館》及多幅《德國風景》等。相比於早期的風景畫創作,其在構圖、色彩、明暗等方面的處理,開始呈現出獨特的個人特色。如《湖邊》,表現出鮮明的印象主義觀察方式和表現技巧,注重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握環境的整體性典型性。以大筆平塗,以簡單的線條來突出體面的轉折,光線在樹葉、湖水與路面的反光顯得耀目,而陰影中的城堡則更顯莊重與神秘。《史塔爾桑教堂》以黃金比例構圖,教堂主樓安置在畫寬0.618的位置,穩定而靈活,色彩採用甜美的橘紅、石榴紅,而非真實的棗紅、磚紅色,或許是天空留白過寬,而將簽名題在畫面左上角,既遵從中國古代書畫的習慣,又平衡了畫面的輕重。
《柏林博物館》似乎是選取了博物館對面的一個視點,着重突出中景,建築羣錯落相交於畫面中央,紅色塔尖佇立天地,以深淺相輔的灰冷色調表現寒意,以淺黃的微暖色描繪樓牆和沿岸街道,冷暖、明暗皆各有致,近處顏色平塗,建築、樹木、船帆等展現出一種微妙的朦朧感,與中國文人畫的淡遠寧靜略感一致。
關良的德國寫生,重歸寫生的本質,並不刻意強調傳統的寫意筆法,或是對中西融合的藝術闡釋,而是率真地再現所見,也不吝展現自我心情和情緒的起伏,因地制宜,選取寫實主義印象派或其他流派的藝術語言,或追隨先賢的足跡,另繪一幅“古意畫”,是別樣的憑弔,推陳出新。
歸國後,關良繼續風景畫創作,從《新安水電站》《牧牛》到20世紀60年代以上海為主題的作品,如《上海港》《蘇州河》等,皆與德國寫生一脈相承。1980年,耄耋之年的關良,根據抗戰時期的寫生稿,重繪了《石門》,成為其晚年最具代表性的風景畫。山峯以彩色勾線,以霽青、赭石檸檬黃、橘紅等色平塗,橙紅的天空,斑斕的水波,構圖則兼具中國與西畫特色,既寓“山紅澗碧紛爛漫”之情調,又有“飛湍瀑流爭喧豗”的聲勢。2011年,以2300萬落槌,創關良風景畫拍賣的紀錄。
德國之行,通過親身體味中歐風土人情,觀賞大師原作,對從倫勃朗到印象派的“明暗法”“外光法”重加審視,將光線的“意像生動感”“強烈躍動力”及色彩的多元配置融入實地寫生,並在異國他鄉,將傳統中國水墨畫展現給西方觀眾,又將其精髓,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化為個人的藝術語言,以高度的藝術技巧,在粗放與細膩、拙樸與精微、率性與節制等美學概念中獲得了一種富於張力的平衡,併成就了關良風景畫以“西畫作軀殼,國畫作靈魂”,得“意”忘“形”的藝術品格 [3] 

關良作品保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