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税戰

鎖定
關税戰指的是資本主義國家以關税為武器、相互進行貿易對抗以爭奪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材料產地的一種形式。資本主義國家為保護本國工業,保護國內市場免受國外商品的競爭,常常競相提高關税税率,以阻止對方商品輸入本國。關税戰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戰的一種形式。 [1] 
中文名
關税戰
外文名
Tariff war
提出者
資本主義國家
目    的
對抗以爭奪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材料產地

關税戰基本定義

關税戰是國家之間為了限制對方商品進入本國市場,相互提高關税,或對對方國家的關税待遇不滿而進行報復,相互提高關税的衝突行為,現如今的關税戰包括了關税壁壘在內。

關税戰發展歷史

例如,1893年1月1日至1895年6月25日之間,法國瑞士的關税糾紛,相互提高關税,致使由法國輸出到瑞士的商品減少了43%,瑞士輸出到法國的商品減少了27%。1893年沙俄要求德國對由俄國輸入的穀物給以與由奧匈帝國進口穀物同樣的關税優惠,德國不同意,俄國便對由德國輸入的貨物施加高關税.而德國則對由俄國輸入的貨物加徵50%的附加税。關税戰相互持續了一年,最後由於雙方均遭受損失而言和。20世紀30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中,各國為了轉嫁危機,相繼提高關税壁壘,大大阻礙了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國際商業界、經濟界希望停止這種關税壁壘戰,以恢復各國的經濟。
1929年9月5日,第10屆國際聯盟總會在日內瓦召開會議,英國代表、前商務部長格雷厄姆的“關税休戰日”提案被採納,會議決定由國聯大會擬定《關税休戰草約》。
1930年2月17日,在日內瓦召開了關税休戰會議,出席國家將近30個。所擬定的兩個休戰文件,因各國利害各異,未能得到一致批准,會議以失敗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的倡導下,23個國家發起簽訂了《關税與貿易總協定》,至今已有100多個締約方。各締約方通過談判大量削減關税,不得任意提高,8輪談判後關税水平已大為降低。但是各國之間的關税戰並沒有完全消失,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經常以提高關税或使用懲罰關税、報復關税進行威脅,以取得別國貿易方面的讓步。例如。1964年,美國提高地毯和玻璃板進口關税,與歐共體之間發生了關税戰,相持二、三年。在烏拉圭回合期間,中美之間的市場準入談判和歐共體與美國關於谷產品的談判中,美國均動用了關税這個武器。中美雙方談判幾經周折,最後相互妥協,才未釀成關税戰。 [2] 

關税戰各方立場

中國
2023年9月7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毛寧表示,作為原則,我們一貫反對搞“關税戰”,我們認為“關税戰”沒有贏家,美國單方面對華徵收關税不利於中國,不利於美國,也不利於世界。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