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於進一步推進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鎖定
關於進一步推進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是1994年6月20日國家教委、農業部、林業部聯合發佈的關於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文件。
中文名
關於進一步推進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發文機構
國家教委、農業部、林業部
發文時間
1994年6月20日
發文字號
教高[1994]11號
發文主題
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

關於進一步推進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發佈

1994年6月20日,國家教委農業部、林業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1] 

關於進一步推進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全文

關於進一步推進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一、高等農林教育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1.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農林教育在推動我國農業、林業發展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又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堅持改革,得到了長足發展。十幾年來,在學校基本建設、學科專業建設、隊伍建設、教學、科研基地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教學改革逐步深入,特別在專業結構調整、招生改革、專科教育改革、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開展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探討教學新模式、建立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科學研究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成就,並在若干重大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支農扶貧、科教興農、為經濟建設服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這些成績為高等農林教育進一步改革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當前,高等農林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是:投入不足,多渠道的經費來源體制尚未健全,已影響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辦學條件雖有改善,但由於原有基礎薄弱,基本設施落後、教學設備陳舊、數量不足的狀況依然沒有根本改變;教職工待遇偏低,生活條件、工作條件困難;隊伍不穩,特別是青年教師流失較多;學科專業及形式等比較單一,辦學效益不高,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機制還不健全,缺乏應有的活力;人才的培養規格單一、學生知識面偏窄、實踐能力較差,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村、林區新形勢的要求,特別是人才通往農村、林區和生產第一線的渠道還不甚暢通。
3.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黨中央一貫十分重視農業,始終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並制定了實施科技、教育興農的發展戰略,要求高等農林院校“要根據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調整專業結構和內容,採取擴大定向招生等措施,改革招生和畢業生分配辦法,並制定相應政策,使人才流向農村”。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了90年代高等教育的任務是要適應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積極探索發展的新路子,使規模有較大發展,結構更加合理,質量上一個台階,效益明顯提高。最近國務院又發佈了《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進一步明確了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的各項基本目標和政策措施。對高等農林教育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
黨中央制定的實施科教興農的發展戰略和兩個《綱要》的精神,為高等農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指明瞭方向,高等農林院校要充分認識當前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緊密聯繫實際,加大改革的力度,開拓進取,努力把高等農林教育提高到一個新台階,以適應進一步改革、開放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4.到本世紀末,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任務是:面向21世紀,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科技、文化體制改革需要的辦學新路子和教學新模式,進一步加強學校與社會、經濟的聯繫,密切與生產相結合,加速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優化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逐步建立起主動適應農(林)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農林教育體系的框架,更好地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為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為農(林)業現代化建設服務。
二、解放思想,積極探索辦學新路子
5.適應形勢,更新觀念。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鄉鎮企業的大發展,農村的社會和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逐步形成了貿工農結合,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以調整結構、提高效益為主要特徵的新階段。在這一歷史轉折過程中,高等農林院校必須認清形勢、更新觀念,轉變對農村和農業的傳統認識,樹立貿工農結合,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新農村觀念;樹立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的大農業觀念;轉變高等農林院校只進行高等學歷教育的認識,樹立以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為主,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為農村和林區培養人才的觀念;轉變高等農林院校僅單一面向農(林)業生產的認識,樹立主動為當地經濟建設,為農村社會進步、為農(林)業生產發展、為農民致富服務的觀念。
6.拓寬學校服務面向和學科專業領域,逐步改變高等農林院校服務面窄、學科專業結構單一的狀況。高等農林院校要適應農村改革新形勢和現代科技發展需要,並且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必須從單一面向農林業生產拓寬為面向當地社會經濟建設、面向農村、面向大農業,有計劃地、積極穩妥地建設一些適應當地社會經濟和農村、林區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近農或非農的專業,拓寬學科專業領域,有條件的學校,應在學校主管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根據社會需要、區域特點及學校優勢,以農林學科專業為主體,逐步向多科性方向發展,以增強學校的適應能力,提高辦學效益。
7.充分發揮學校潛力,實行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辦學。要以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為主,統籌計劃,積極發展函授、夜大學、繼續教育、崗位培訓等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對於非學歷教育,可以把在校內辦和在校外辦結合起來,以盡力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不同規格人才的需求,尤其是要通過各種有效的形式,把最新的致富技術迅速傳授給農民。
8.進一步深化招生改革,開拓人才通向農林生產第一線的新途徑。高等農林院校應主要面向農村和林區招生,尤其要從政策上採取措施,適當增加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和山區的生源,擴大定向生比例,必要時可設預科班。要在現有基礎上,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進一步採取新的措施和辦法,比如單獨招生、單獨劃線、第一志願加分一次投檔、試行推薦、保送,增加實踐生比例等,不斷探索人才通往農林生產第一線的新途徑。
9.加強科學研究和生產推廣工作,積極推進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高等農林院校面向社會,實施科教興農,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必須肩負教學、科研和生產推廣三項任務。各校在搞好教學任務的同時,要加強科研和技術開發及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工作,充分發揮高等農林院校在農林科學技術研究中的生力軍作用,並且直接參與科技成果的轉化,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為農村、林區的開發、農林生產的發展,提供各種有效的技術服務。
在學校的三項任務中最基本的中心任務是培養人才,因此,必須在以教學為主的原則下,統籌安排教學、科研和生產推廣等各項活動,並在實踐中不斷推進教學、科研、生產的結合,逐步把“三結合”納入人才培養過程,藉以增強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經濟、教師學生與工農羣眾、理論與實際的聯繫,調動地方、部門、企業和學校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逐步建立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學校面向社會、社會廣泛參與的人才培養機制。
10.加速校內管理體制改革,逐步轉換學校內部管理運行機制,克服一切由學校“統管、統包”的吃大鍋飯的現象,增強學校活力,提高辦學效益。要根據事業發展的需要,調整學校人員結構,實行合理分流,合理配置校內人才資源。對校內各類人員要區別其承擔的任務和工作性質,實行不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其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逐步建立一支精幹優化的教學、科研、推廣和管理隊伍,提高辦學效益。有條件的學校要結合新的教師工資制度,改革校內分配製度,依照按勞分配的原則,強化分配的激勵機制。同時要進一步推進學校住房、醫療、退休養老保險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逐步改變學校對全部教職工實行統包全管的狀況,使學校能集中財力,加強重點投入,並逐步改善辦學條件和教職工的生活待遇,建立起良性的運行機制。
11.興辦科技產業,增加學校活力。高校興辦科技產業有助於科技成果更迅速地轉化為商品生產,促進新技術產業的開發和應用,從而使學校更有效地為經濟建設直接作出貢獻;有助於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繫,促進理論和實際的結合,提高學校的研究水平和羣體的攻堅能力,加速教師隊伍的成長;同時可以為學校提供一個穩定的集資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辦學經費嚴重不足的矛盾,有助於學校改善條件、穩定隊伍、提高質量,促進各方面的改革和發展。
興辦科技產業必須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並從實際出發,儘量與本校學科專業相結合,以市場為導向,技術優勢為依託;認真研究、充分論證、選準方向,首先集中力量辦好一二個有特色、效益高的支柱產業。高校科技產業的主體是科技企業,要切實貫徹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精神,加速改革,儘快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把校辦科技產業引向健康發展的軌道。
興辦科技產業是學校一項嶄新的工作,需要有一個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只要切實加強領導,把握住方向,對人員進行合理分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困難是可以克服的。
三、高等農林教育發展的基本思路
12.堅持數量、質量、結構和效益統一的全面發展觀。高等農林教育的發展必須從當前我國高等農林教育的實際出發,必須與我國農村社會、經濟和農(林)業科技、生產發展的總體水平相適應。全面理解和貫徹高教會提出的“規模有較大發展,結構更加合理,質量上一個台階,效益有明顯提高”的精神。在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上,既要堅持教育的超前性和人才的儲備戰略,又要充分估計高等農林院校的現實基礎和條件,農村對人才和技術的實際吸收、消化能力以及當前國家、社會和個人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從實際出發。當前高等農林教育在適當擴大規模的同時,更需要着力優化結構、改善條件、強化管理、克服薄弱環節,提高質量和效益。
13.穩步發展本科教育。不斷地加強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項長期的、具有戰略性的任務。當前,本科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提高質量,在規模上採取穩步發展的方針,其基本思路是:穩定傳統農科專業,在穩定中根據不同地區的需要和學校的特點,有選擇地加以發展;在保證質量、優化結構的前提下,適當發展農村、林區社會經濟發展急需而又與農林學科相關的應用性的非農專業。
14.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為實現“到本世紀末,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立足於國內”的目標,迎接下一世紀生命科學的發展和新的綠色革命的挑戰,高等農林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必須開拓新的學科領域和研究方向,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數量上要有一個較大的發展,爭取到本世紀末,招生規模能基本上滿足教育、科技和生產發展的需要。
要加強學位授權點建設並根據農林學科具有綜合性、區域性的特點,調整學位授權點。在學科結構上,加強農林基礎學科,適當增加應用學科,特別是新興、邊緣學科和薄弱學科;在學科佈局上,適當兼顧邊遠地區、不發達地區和具有明顯區域經濟特點的地區和行業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求。
15.按需發展專科教育。專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層次。近幾高等農林專科教育適應農村和林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取得了長足發展。今後一個時期的任務和工作思路是:不斷端正辦專科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提高對高等農林專科教育在高等農林教育事業中地位、作用的認識,深入研究專科教育的特殊規律,努力辦出專科特色;加強宏觀指導,進一步明確農林專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健全和完善教學基本建設,不斷提高質量;在規模上採取按需發展的方針,着重發展面向鄉鎮企業和農村、林區第三產業的應用性專業。
16.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明確人才培養規格要求。農林本專科教育主要面向各級業務管理部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鄉鎮企業,為農村和林區生產第一線培養技術推廣型、經營管理型、生產開發型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這些專門人才必須具有不畏困苦的精神和懂業務、善管理、會經營、能公關的全面素質,掌握比較豐富的綜合知識和配套的生產技術,具有能推動農村技術進步,指導農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領。
17.加強農林基礎學科專業。高等農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肩負發展農林科學、高新技術,為國家培養高層次農林科技人才的重任。在面向農村、農林業和農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同時,必須統籌規劃,加強農林基礎學科專業的建設,辦好基礎較好的學校,要進一步創造條件,逐步建設一些與發展農林科技相關的高新技術學科專業、新興學科專業和邊緣學科專業,為下世紀農林科技的更大進步和農林生產的更大發展儲備足夠的人才。
四、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18.改進和加強德育工作。要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教育課的改革,要結合當前改革開放的實際,在政治理論課中充實鄧小平同志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方面的內容,既要堅持課堂正面教育為主,又要結合青年學生的特點,採取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教育方法,增強教育的效果。要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艱苦創業的精神。
進一步重視和加強學校政工隊伍建設,充實政治工作機構。要通過嚴格考核,
把思想業務素質好,政治理論水平高,社會工作能力強,並富有奉獻精神和開拓意識的同志,尤其是青年骨幹輸送到政工隊伍中去,並採取措施和相應政策不斷提高他們的水平,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努力做好工作,開創新時期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19.調整學科專業結構。隨着高等農林院校服務面和任務的擴大,必須打破學校學科專業設置單一的固有辦學模式,充分利用當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新興科技產業正在興起的有利時機,抓緊研究和制訂學科專業建設規則,加速進行學科專業調整,逐步建立起結構合理,具有競爭能力的學科專業體系。
學科專業調整的基本思路是:加強農林基礎學科專業;保護、改造農林傳統學科專業,拓寬專業面、更新專業內容,使之適應農村新形勢和農林業現代化建設需要;積極發展農工、農理、農經、農文交叉的學科專業和與農林科技相關的新興、邊緣學科專業;根據辦學條件,適當發展當地經濟建設,特別是農村、林區與農林生產密切相關的新興產業急需的應用性非農專業。
各校都應當根據自己的學科專業特點和現有基礎,有計劃地建設一批有特色的學科專業,尤其是要重點建設在全國具有一定優勢的學科專業。對於優勢學科專業,學校主管部門要增加投入,爭取建設成為全國重點的專業人才和師資培養基地。
20.全面修訂教學計劃,優化培養過程。修訂教學計劃要遵循打好基礎,加強實踐,注重能力,增強適應性的原則,除了處理好教與學,智育與德育、體育,理論與實踐,基礎與專業,必修與選修,課內與課外等方面的關係外,特別要合理設計課程和安排各個實踐環節,精心研究課程和實踐環節的內在結構及其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繫。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着力建立起一個包括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兩者密切聯繫、相輔相成的完整的教學體系,以利於學生構建起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為了適應新形勢需要,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複合型人才的培養,適當增加有關人文、社會學科方面的選修課程,把科研訓練和社會實踐活動納入計劃。研究並逐步建立主輔修的課程體系,實行主輔修制度。
21.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學內容的改革,一是要緊跟科技發展,不斷革除陳舊的知識和觀點,更新內容;二是要注重整體優化,推動系列課程的改革,建立科學的內容體系;三是要貫徹“少而精”的原則,突出重點、要點;四是要研究教學內容在深度廣度方面的專業適用性,使教學內容符合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
要轉變教學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積極開展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驗,廢除注入式,倡導啓發式。要採取有力措施加強電化教學,研究、開發和推廣計算機輔助教學,推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22.加強教學基本建設。要制訂規劃,加強課程、教材、師資、基地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建設,為教學、科研提供良好的基礎和保證。要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重點課程,採取有效措施強化外語、計算機和數學的教學,保證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幹課程的質量;
逐步提高課程的教材配備率、適用率和更新率,並要有重點地編著出一批與辦學層次相適應的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
加速培養中青年學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儘快把他們推向教學、科研第一線,對青年教師中間表現突出、確有成就的拔尖人才,要有特殊政策破格提拔,加以重用;
加速實驗室建設,不斷更新和充實實驗設備,推進實驗室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實驗開出率和設備利用率;
改革校內教學實驗場(農場、林場、牧場、漁場等)管理體制,逐步把教學實驗場推向市場,辦成具有教學、科研、生產多種功能的法人實體,同時要根據本校的學科、專業特點,統籌規劃,有計劃、分層次地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基地,並逐步形成與學校教育層次、專業結構相配套的基地網絡;
採取必要措施穩定教學管理隊伍,充分發揮教研室的作用。根據新形勢的特點,修訂和不斷完善各項教學管理的規章制度,使教學管理制度化,研究、開發、推廣和普及教學計算機輔助管理,逐步提高教學管理手段現代化的程度。
五、加強領導和宏觀管理
2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實現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農林教育是上述兩個基礎的結合部,高等農林教育在農林教育體系中起着龍頭的作用。高等農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不僅是整個高教改革和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對於振興農村經濟,順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重視高等農林教育,加強對高等農林教育的領導。
農業是受國家保護的產業,直接面向農業的高等農林教育存在着與農業問題密切相關的一系列特殊困難,同樣需受到應有的保護。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在統籌規劃的前提下,應在事業發展、人員編制、經費投入、重點建設、項目啓動資金等方面給高等農林院校一定的傾斜。各級農林業務主管部門應積極參與、支持高等農林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並在農(林)業開發、科研立項、技術推廣、接納學生實習等方面給高等農林院校必要的支持和優惠,共同推進農科教結合,加快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進程。
24.國家教委、農業部、林業部將與有關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業務主管部門進一步研究高等農林院校改革、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對高等農林教育的領導。並將共同與國務院有關部門進一步研究對高等農林教育增加投入的渠道和辦法,緩解目前辦學中的困難。
國家教委將積極促進和幫助高等農林院校開展對外學術交流,在爭取國際援助和海外資金方面給予支持。在教師培訓、編制招生計劃等方面,將充分考慮高等農林院校的實際情況,採取適當傾斜政策。適當的時候,將進一步研究和調整高等農林院校人員編制、學校基本建設(包括教學實驗場、站)等方面的定額標準並作出相應的規定。
農業部和林業部將在事業發展中儘量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要增加對其所屬重點院校、重點學科專業、重點實驗室、校內基地以及教材建設方面的投入。
25.國家教委、農業部、林業部將積極協調,推進部屬院校領導管理體制的改革,及時總結中央部委與地方聯合辦學,有關高校之間聯合辦學的經驗。支持各種旨在加強地方政府管理職能,調動高等農林院校和社會各方面辦學積極性的改革試驗,加速高等農林院校管理地方化的進程。中央部門要集中人財物力,重點建設若干所在教育、科研方面具有先進水平,在全國起示範作用的骨幹院校。
26.隨着教育體制和其他各項有關改革的深化,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使高校在國家宏觀指導下,真正成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對已經向學校下放的各項辦學自主權,各級學校主管部門要切實加以落實。此外,可根據中央有關精神和本部門、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在各自的權力範圍內考慮高等農林院校的特點,向學校下放更多的辦學自主權。高等農林院校要善於行使這些權力,承擔好自己的責任,建立起主動適應的運行機制,增強活力。
27.國家教委將進一步轉變職能,根據對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學校採取分類指導的原則,加強宏觀指導和監督,提高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程度。對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方針和重要決策,要通過各種形式吸收社會各界和專家提供的諮詢意見。
在全國高等農林院校開展教學評價工作,經常性地公佈各校有關教學狀態的基本數據和評價結果,加強和推動學校教學工作。
加快建立農科專業主要基礎課程的試題庫,保證主要基礎課程的質量。  28.建立農科專業人才和師資重點培養基地。擬在教學評價的基礎上,選定一批辦學思想端正、專業方向明確、師資力量雄厚、設備條件較好、教學質量較高的專業點,作為全國重點的專業人才和師資培養基地。專業人才重點培養基地要在同類專業中起示範作用,在教學改革中起骨幹帶頭作用。選定的人才重點培養基地,要制訂長遠規劃,提出近期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主管部門要有相應的條件投入。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