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

鎖定
《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是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2005年11月7日印發的文件。
中文名
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
發佈單位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
發佈時間
2005年11月7日
類    型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文件原文
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促進農村文化和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經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全黨和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羣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進重點文化工程建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文化活動,積極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農村文化建設呈現較好的發展局面。同時也要看到,農村文化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相適應,與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主要問題是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文化活動相對貧乏,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這種狀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迫切需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改變。
二、農村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3.農村文化建設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始終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滿足廣大農民羣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調整資源配置,深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和保障農民羣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強政策調控,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導科學、文明,克服愚昧、落後,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4.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是,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經過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縣、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公共文化服務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工作體制機制逐步理順,現有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隊伍不斷壯大,農民自辦文化更加活躍。文化產業較快發展,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基本解決。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整體素質有所提高,文化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三、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
5.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户。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廣播電視節目入户率為重點,採取多種技術手段,加大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力度,爭取到2010年基本實現20户以上的已通電自然村全部通廣播電視。重視完善和發揮現有無線轉播台站的作用,利用無線、有線和衞星等多種技術手段,力爭使農民羣眾收聽收看到套數更多、質量更好的廣播電視節目。中央財政對中部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西部地區村村通的建設給予適當的基建投資支持,對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和青海、甘肅、雲南、四川藏區的村村通工程運行維護給予適當的經費補助。“西新工程”要繼續重點解決好新疆、西藏等老少邊窮地區廣播電視覆蓋和少數民族語言譯製等問題。完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覆蓋體系,做好農村接收廣播電視的服務工作,積極探索適合當地實際的運行服務機制,確保村村通長期有效運行。
6.積極發展農村電影放映。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2131”工程,加大專項資金投入,重點做好配送電影流動放映車和電影拷貝工作,豐富農村電影片源。加強農村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和農村科教影片的放映。採取定點、流動、錄像放映等多種形式,積極探索農村電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到2010年基本實現全國農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加強農村影院的更新改造,增加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推廣電影數字放映技術,在農村逐步實現由膠片放映向數字放映的轉變。
7.開展農村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積極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重點支持邊遠貧窮地區鄉鎮、村基層服務點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要與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統籌規劃,綜合利用,使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逐步具備提供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的能力。要依託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網絡,以共建方式發展基層服務點。
8.推動服務“三農”的出版物出版發行。實施服務“三農”重點出版物出版工程,出版單位選題規劃要向農村傾斜,重點支持和培育一批服務“三農”為主的出版單位,增加農民羣眾買得起、讀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讀物的品種和數量。發展農民書社等農民自助讀書組織,為農民羣眾讀書提供方便。繼續實施送書下鄉工程。以政府採購形式,每年集中招標採購一批適用於農村的圖書,直接配送到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鄉村文化站(室),方便農民羣眾閲讀。改進報刊訂閲發行工作,縮短髮送時間,使農民羣眾及時看到報刊。
9.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託,以村為重點,以農户為對象,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到2010年,實現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縣文化館要具備綜合性功能,圖書館要加強數字化建設。鄉鎮可結合鄉鎮機構改革和站(所)整合,組建集圖書閲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站,配備專職人員管理。村文化活動室可“一室多用”,明確由一名村幹部具體負責。在學校布點整頓中騰出的閒置校舍,可改造為村文化活動基地。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學圖書室、電子閲覽室定時就近向農民羣眾開放,把中小學校建成宣傳、文化、信息中心。對西部及其他老少邊窮等地廣人稀適宜開展流動服務的地區,由政府給鄉文化站配備多功能流動文化車,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文化服務。
10.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對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調整,逐步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人民日報要加大農村和農業報道的分量,逐步創造條件開辦農村版。農民日報等專門面向農村的報刊要不斷提高質量,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增加農村節目、欄目和播出時間。農業大省的省級黨報要開設農村版,電台、電視台要開辦農村頻率、頻道。有條件的省級黨報和電台、電視台也可開辦專門的農村版和農村頻率、頻道。市(地)黨報和市(地)縣廣播電台、電視台要把面向基層、服務“三農”作為主要任務。
四、豐富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
11.開展多種形式的羣眾文化活動。農村文化活動要貼近羣眾生產生活實際,堅持業餘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豐富和活躍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農閒、節日和集市,組織花會、燈會、賽歌會、文藝演出、勞動技能比賽等活動。緊密結合農民脱貧致富的需求,倡導他們讀書用書、學文化、學技能,普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衞生保健常識。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户等為載體,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羣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農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
12.着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加強對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授予秉承傳統、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民間藝術大師”、“民間工藝大師”等稱號,開展“民間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命名活動。對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剪紙、繪畫、陶瓷、泥塑、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戲曲、雜技、花燈、龍舟、舞獅舞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古鎮遊、生態遊、農家樂等民俗旅遊項目。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鎮、名村、名園、名人、名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