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帝信俗

鎖定
關帝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安溪關帝信俗源於安溪縣湖上鄉盛富村境內銅鑼寨上的銅鑼廟。據安溪湖上鄉盛富村鍾氏族譜及《銅鑼廟志》載,民間相傳八社中的舉口村崇拜的關帝香爐飛往銅鑼寨,百姓認為是關帝顯聖,自尋聖地,於是就在銅鑼寨上用石頭砌成石龕奉祀關公,香火旺盛。後附近鄉民出於祈求關公保境安民的共同願望,於明嘉靖辛亥年始建銅鑼廟。關帝信俗經歷400多年的傳承,幾度廢興,但信眾始終不絕,燒香朝拜,歷久不衰。他們所盟訂的一套規程終成習俗而代代相承。關帝信俗活動中眾多的民俗文藝陣頭,地方鄉土氣息濃厚,輦轎製作造型優美,精雕細刻,形象逼真,祭典活動莊重虔誠。 [2] 
2010年,“安溪八社關帝信俗 ”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5]  2011年12月14日,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申報的“關帝信俗”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Ⅹ-12。 [7] 
中文名
關帝信俗
批准時間
2011年12月14日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民俗
申報地區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
保護單位
安溪縣湖上鄉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別    名
安溪八社關帝信俗
項目編號
Ⅹ-12

關帝信俗歷史淵源

安溪關帝信俗源於安溪縣湖上鄉盛富村境內銅鑼寨上的銅鑼廟,經歷四百多年的傳承。銅鑼廟為湖上、白瀨、劍鬥三個鄉鎮所共有,始建於明中葉,清光緒年間復修,“文革”期間拆毀,1981年重建,尚存不少明、清文物,是安溪縣較有影響的古剎之一。
據安溪湖上鄉盛富村鍾氏族譜及《銅鑼廟志》記載,相傳舉口村崇拜的關帝香爐飛往銅鑼寨,百姓認為是關帝顯聖,自尋聖地,於是就在銅鑼寨上用石頭砌成石龕奉祀關公。後來附近鄉民倡議,聯合銅鑼寨周圍各社組織盟社,八社紛紛響應,遂於明嘉靖辛亥年(1551)始建銅鑼廟。八社結盟,誓言一方有難,八社羣起相助。 [1] 

關帝信俗民俗內容

安溪關帝信俗包括除舊歲、祝新年、迎春節、元宵迎燈、佛頭節、接頭迎屆、巡境點燈、關帝聖誕節、迎春盛會、請大爐火以及農曆五月十三為關帝祝壽、八月十五為關帝做中秋等。此外,安溪關帝信俗活動還有眾多的民俗文藝陣頭,輦轎製作造型優美,精雕細刻,形象逼真,充滿鄉土氣息。 [1] 
具體內容有:每到除夕夜,輪值做佛頭的社要備辦金炮供在銅鑼廟敬奉關帝,“做過年”;每年正月初一日,善男信女都到銅鑼廟抽籤問卜,各人求指不一,心思各殊;每年正月十八、十九日為佛頭節,以社輪值,週而復始;正月二十日由次年輪值佛頭的社舉行接頭迎屆,排陣恭迎,儀式隆重;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八節有慶,人丁安寧,俗例巡境點燈;每年五月十三日為關帝聖誕節,要設供禮奉,加演木偶戲為關帝慶壽;為增進友誼,每30年一次八社到湖頭舉行迎春盛會、請大爐火,連續三年,典儀莊重熱烈,虔誠崇敬。 [6] 

關帝信俗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安溪八社關帝信俗在保境安民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安溪關帝信俗涉及畲、漢兩族民眾共同的信仰,對畲漢兩族長期和睦共處起到重要作用;對港、澳、台胞,海外僑胞認祖歸宗也發揮了精神紐帶作用。 [1] 
關帝信俗活動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文化研究價值。同時銅鑼廟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自然景觀優美,有旅遊開發價值。 [2] 
保護措施
安溪關帝信俗源起建築——“銅鑼廟”為安溪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始建於明代,位於湖上鄉盛富村。 [4] 

關帝信俗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4年2月7日,一年一度的安溪銅鑼八社迎接關帝巡遊活動開展。7日下午2點,霞山社的上千村民開始迎接關帝爺和副身、部將出遊。隨後,70名村民扮成梁山好漢,開始表演宋江陣——打着頭旗,手持官刀、月斧、盾牌、長短鉸等兵器,列陣模仿表演“宋江攻打大名府”的過程,有“圍城”“燒香路”以及“分陣”“合陣”“攻城”等多個步驟。其間還配合武術、刣獅表演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