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山復

鎖定
關山復(1915-2010),原名關恩吉。吉林省伊通縣人,滿族。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到北平,1933年考入東北大學邊疆政治學系俄文組。在鄭洪軒、劉忠祥和曹靖華教授的影響下,萌發了革命思想,參加“俄文學會”。積極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1936年2月,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任東大分隊長,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團市委宣傳部長兼東大支部書記。1936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北平北區區委書記兼東大黨支部書記1937年“七七”事變後,根據中共北平市委的指示,關山復組織黨員和積極分子撤離東大。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河北省武安縣委書記,中共晉冀豫區黨委副秘書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吉林省臨時參議會秘書長,德惠縣縣長,吉林省政府民政廳廳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東北局統戰部副部長,中共吉林省委書記,東北局宣傳部部長,中黨組書記,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1] 
中文名
關山復
別    名
關恩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滿族
出生日期
1915年
逝世日期
2010年
畢業院校
1937年畢業於北平東北大學邊疆政治系
出生地
吉林伊通

關山復人物生平

關山復(1915—2010),男,滿族,生於1915年3月24日,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新家鄉人,大學文化。
關山復少年就讀於伊通縣二旗小學,畢業後赴瀋陽市讀中學。“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到關內,於是1933年秋考入北平東北大學俄國文學系(翌年更名為法學院邊疆政治系)。
1935年投身革命,加入中華民族武裝自衞會,並參加了“一·二九”北平學生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共青團,4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自1936年起先後擔任共青團北平市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北平北區區委書記。同時,兼任中共東北大學支部書記、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北平隊部秘書(中共黨團成員)。
1936年,為抵制國民黨另立東北大學以分化瓦解抗日力量的陰謀,同鄒素寒等組織策劃並指揮震驚全國的“護校赴京(南京)”請願運動,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聲援和支持。
1937年夏,畢業於北平東北大學法學院。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曾任豫北新鄉第六戰區司令官(馮玉祥)公署民運部中共支部組織委員會和太行山東北抗日遊擊縱隊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共支部書記。1938年起,任中共武安縣委書記,中共晉冀豫區黨委副秘書長。1940年到延安,為中央社會部訓練班第七期學員和中央黨校第一部、第二部學員。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被派往東北地區開展工作,任中共伊通縣委宣傳部部長。自1946年起,先後任吉林省臨時參議會秘書長、德惠縣縣長、吉林省政府民政廳廳長、吉林省政府中共黨組成員。
1950至1954年,任東北人民政府辦公廳政法處處長,中共中央東北局統一戰線工作部秘書長、副部長,東北行政委員會委員、東北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1954年起,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秘書長、副書記、書記處書記。1960年,調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東北局宣傳部部長。
在任東北局宣傳部長時,創辦了東北文史研究所,培養了一大批文史研究學術骨幹。
1964年秋,調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共黨組書記、副主任。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1966年夏先後被停職“批判”,入“幹校”勞動。1972年秋,被任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業務行政領導小組組長,不久以“復辟回潮”罪名,再次被停止工作。
1977年恢復工作,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黨組成員。
自1978至1995年12月,任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共黨組成員、秘書長、副檢察長、顧問。
關山復先後為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此外,還被聘任為全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顧問和中國民族理論研究會顧問。
1996年1月,離職休養。離休後,繼續擔任着最高人民檢察院諮詢委員會委員。 [3] 
2010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2] 

關山復主要事蹟

1935年秋,黃河決口,山東、河北遭受大水災,北平的大中學校組成了“黃河水災賑濟會”,組織演戲、義賣等活動,為災區募捐,然後由學生代表到災區去慰問。參加東北大學水災賑濟會的有關山復、王振乾、楊旭、張金輝、鄭洪軒、董學禮、戴昊等十幾個同學。為了更好的領導學生抗日救國,1935年11月18日,在“黃河水災賑濟會”的基礎上,北平市學聯正式成立。

關山復參與領導“一二九運動”

1935年12月,北平市學聯成立不到一個月,便率領愛國學生衝上了抗日的戰場。12月3日,北平學聯召開了會議,決定聯絡北平各大中學校,向華北最高當局發起大規模請願,同步步進逼的日寇和卑躬屈膝的蔣介石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12月8日,學聯又召開了各校代表大會,會上除決定於12月9日發動各校學生到中南海向華北當局請願和舉行示威遊行外,着重討論並制定了行動計劃和遊行路線。確定於12月9日上午10時前在天安門廣場集合,然後去新華門向國民黨政府代表何應欽請願,陳述人民堅決抗日、反對投降的要求。
12月9日清晨,當這座文化古城還在沉睡的時候,東北大學已經沸騰了!突然有同學報告:“學校被軍警包圍了!”他們不顧軍警的威脅和學校當局的阻撓,在大禮堂召開了東北大學全體學生大會,傳達了市學聯關於和平請願的決定。同學們羣情振奮,一致擁護。當場選舉宋黎做東北大學請願隊伍的總指揮。
關山復向同學們作了簡短動員:東北淪亡,多少同胞無家可歸,目前華北垂危,我們已無法安心讀書,當務之急是動員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打回老家去,消滅日本侵略者是東北學生共同的強烈願望。這些失掉了家鄉、遠離親人、飽嘗亡國之苦的東北青年們,再也不能坐視祖國的大好河山繼續被日寇鯨吞了!關山復等人立即帶領鬥志昂揚、視死如歸的同學們衝出了校門。
這時,燕京大學的交通員跑來報告:“進城的路上有密集的軍警堵截,清華和燕京的汽車被扣了,現在同學們正徒步趕來,可能遲一點,請東大同學等一等。”緊接着又一位交通員騎車來報告:“西直門關了,同學們進不來了!”同時東大也發生了問題,學校當局勾結軍警包圍了崇元觀五號,這更激怒了廣大進步同學。於是東大同學決心孤軍作戰,不待外援,嚴密組織好隊伍,四人一行,一列挨一列,手挽着手,肩並着肩,將女同學夾在中間行進。隊伍一邊前進一邊齊聲高呼:“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學生隊伍很快突破了第一道防線,湧向街頭。
“反對華北自治運動”“武裝保衞華北”“收復東北失地”“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聲響徹北平古城。隊伍舉起“一二·九”的旗幟,走上了西直門大街。大批軍警早已佈置好了封鎖線,嚴陣以待。
馮靜安、關山復等帶領東大學生,利用軍警各管一段的特點,聲東擊西,從北溝沿走到護國寺,順利地轉到西四北大街。迎面傳來歡呼聲,有二三十名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同學來參加遊行了!法學院被軍警包圍,校門上了鎖,他們是跳過圍牆跑出來的。當關山復他們走到西四牌樓前,二三百名武裝軍警橫攔着,堵住了去路。同學們怒氣沖天,緊挽手臂,迎着耀武揚威的軍警,邁着堅定的步伐向前走去。張牙舞爪的軍警,揮起棍棒,掄起大刀,向同學們襲擊。這時,王敬桓同學被軍警打倒在地,接着又有劉淑清、廟靜淑、候淑彥等幾名女同學被打傷。關山復發現軍警去抓王敬桓時,立即掏出事先準備好的石灰包向軍警臉上打去,他們迷了眼睛,這才撒開手。臨危不懼的同學們怒吼着:“向前衝啊!”猛獅般地衝破了封鎖線,雄赳赳地從府右街向新華門進發。經過艱苦鬥爭,克服重重困難,其他學校的同學也三五成羣地趕到集合地點,陸續彙集到新華門前的請願隊伍約2000多人。
新華門是中南海的大門,國民黨華北最高當局———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就在中南海里面的居仁堂辦公。幾天前,被日寇僱傭的漢奸、地痞流氓組成的“華北民眾自治會”500多人,聲嘶力竭地喊着“中日提攜”“華北自治”“共同防共”等反動口號向何應欽“請願”,何應欽笑臉相迎,待若上賓。今天,面對滿腔熱血的愛國青年,他卻如臨大敵,新華門緊閉着,前廊排列着手持刀槍的武裝軍警,摩托車上架着機槍,真是殺氣騰騰!這種鮮明的對比,使在場同學義憤填膺,人山人海的廣場上歌聲、口號聲此起彼伏。何應欽的秘書侯成才出來“撫慰”學生,説何代委員長不在北平,代表們提的要求可以轉達。他要學生們“諒解”政府的困難,好好地“讀書救國”。同學們要他下令打開西直門,讓清華、燕京等校的同學進城參加請願,他卻支支吾吾地予以拒絕。
請願不成,為了表達人民的抗日願望,宋黎代表東北大學與其他學校代表緊急商量;當機立斷,決定改為遊行示威。由於東北大學參加的人數最多,整個遊行隊伍的總指揮便由東北大學擔任了。宋黎招呼同學們把隊伍整頓好,宣佈:“遊行示威開始!”頃刻,高昂的口號聲、歌聲直衝雲宵。一路上不時有衝出軍警包圍的中國大學、北平大學法商學院、師範大學、弘達學院、北平大學醫學院、中法大學、女一中、女二中、志誠中學、成城中學等學校的同學加入遊行行列。有的學校衝出來的人員少,沒有校旗,臨時到商店買布,做成旗幟,以便同學集合在本校的旗幟下參加遊行。每經過一個學校,都有同學加入,整個隊伍逐漸擴大到五六千人。
恣行無忌的軍警,突然用水龍頭對着人羣掃射起來,水柱像一條條毒蛇竄到同學們的臉上、身上。關山復、宋黎和糾察隊的同學走在隊伍的最前列,身上全被澆濕了。 [4] 
關山復那天穿了件棉袍,一會兒的工夫就變成了“冰袍”。水龍不斷地噴射着;刺骨的寒風也助紂為虐,但同學們誰也不示弱,大家緊挽手臂頑強地抵抗着。這時軍警從隊伍兩側包抄過來,赤手空拳的同學們蜂擁而上,糾察隊的韓永贊、肖潤和等數十名同學,英勇地奪過水龍頭朝軍警們反擊,大家迎着棍擊、刀砍與軍警搏鬥起來。剎時,軍警的衝殺聲,學生們的怒吼聲和市民們的咒罵聲混成一片。經過一陣巷戰,學生的隊伍從中間被打散了,有不少人當場被逮捕了,許多同學受了傷。
隊伍被衝散後,關山復、宋黎立即通知:“同學們到北大三院集合去!” 當關山復趕到北大三院時,各校代表已經聚齊,大家商討了下一步的行動,關山復站在台階上向怒髮衝冠的同學們宣佈: 從12月10日起全城總罷課,要求嚴懲破壞學生運動的肇事者……。關山復領着大家高呼事先擬定的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武裝保衞華北!”“收復東北失地!”。回到學校後,關山復、宋黎代表指揮部去各宿舍慰問受傷同學。在這次遊行示威中,同學們表現得很勇敢、很頑強,雖然受傷的較多,但沒有氣餒、鬥爭意志反而更旺盛了。
12月11曰,東北大學遭到了武裝軍警的搜捕,王新三、戴洪圖、馮靜安等6名同學被當場捕去。後經過同學們的堅決鬥爭。才迫使反動當局不得不把他們放了出來。
1936年2月初,馮靜安、關山復、詹金全等同學,經北平師大學生王仁忱介紹,加入了共青團。關山復任團支部書記,馮靜安任團小組長。4月中旬共青團北平市委通知接關係,決定關山復擔任共青團北平市委宣傳部部長兼東北大學共青團書記,馮靜安、肖潤和為支部委員。“五·一”以後,中共北平市委根據上級指示決定撤銷共青團組織,共青團員都轉為共產黨員。馮靜安、關山復等黨員同學,帶領進步學生,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了英勇的革命鬥爭。
1937年7月19日,日本侵略者佔領了北平。東大學生在學生會的統一佈置下,有組織地撤出北平,到了濟南。在此住一段時間,學生們就分赴各地參加抗日工作。 [5] 

關山復參加太行遊擊隊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關山復曾任豫北新鄉第六戰區司令官(馮玉祥)公署民運部中共支部組織委員會支部書記,八路軍東北抗日遊擊第一縱隊軍政委員會委員。半個月後,蔣介石下令將第六戰區司令公署合併到程潛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公署。經黨組織決定,關山復等同學又去太原,找八路軍辦事處安排工作。10月中旬,由彭真決定,讓關山復等參加十八集團軍東北抗日第一遊擊隊工作。
1937年11月1日夜,關山復隨東北抗日遊擊第1縱隊從太原出發,開赴太行山區,準備收編東北軍從平漢線潰退下來的散兵。部隊經過徐溝到太谷,於1937年11月中旬到達和順縣油坊嶺停下來休整。此後,他們又隨部隊經青城、松煙、桃樹坪,翻越山嶺,於1937年11月20日到達邢台漿水鎮。
抗日戰爭爆發三個月以後,即一九三七年的十月中旬,當1938年2月12日中共冀豫晉省委開會。由彭真同志主持在遼縣(召開了以建設抗日根據地為內容的黨的積極分子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書記李雪峯、組織部部長何英才、宣傳部部長徐子榮、一二九師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窮和秘書關山復等同志。會議就組織游擊隊、各根據地的建設等工作進行了研究。會議決定把部隊部分幹部輸送到地方任職。會議一結束,一二九師政治部把關山復同志介紹給冀豫晉省委,省委又把他介紹給冀豫特委。
1938年的3月初,特委書記張璽同志帶關山復、王一倫,從遼縣翻越十八盤來到武安。當時武安盜賊蜂起,潰兵稱王,割據一方自稱“司令”,全縣出現過十八個“司令”,他們都對人民進行搶劫,再加上日寇來臨,武安全縣處於恐怖和驚慌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經張璽同志的介紹,關山復和全體成員見面,宣佈中國共產黨武安縣工作委員會成立,關山復同志為武安縣委第一任書記。武安縣委的成立,是武安人民大喜的日子,它成為武安人民政治經濟生活中的轉折點。因為有了共產黨,武安才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從被奴役的地位
轉化成國家的主人;抗日的烽火也才能熾熱地燃燒起來,打敗兇殘的日本帝國主義才有了希望。當時的武安縣委還不健全,沒有宣傳和組織部,只有兩個縣委委員,一個是書記關山復,另一個是工作團主任張罕濤。當時縣委仍處於秘密狀態,對外仍稱八路軍地方工作團,關山復同志對外是工作團的秘書。除縣委委員外,只有三名工作人員,一是王旭,一是範同濟,還有一位叫張華。
1938年,關山覆在黨的指導下在管陶川一帶建立起29個支部,發展黨員300餘人。從特委到縣委都成立了“農民聯合會”。關山覆在擔任武安縣委書記時施行了深得民心的方針政策,使武安抗日根據地不斷地鞏固和擴大起來。1938年的9月,縣委書記關山復同志離開武安調到特委,任晉冀豫區黨委副秘書長。1940年,關山復作為黨的“七大”代表去了延安。在延安,關山覆成為中央社會部訓練班第七期學員和中央黨校第一部、第二部學員。 [6]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關山覆被派往東北地區開闢新區,任中共伊通縣委宣傳部部長。自1946年起,先後任吉林省臨時參議會秘書長、九台縣縣長、山河縣縣長、德惠縣縣長、吉林省政府民政廳廳長、吉林省政府中共黨組成員。
新中國成立後,1950至1954年,任東北人民政府辦公廳政法處處長,中共中央東北局統一戰線工作部秘書長、副部長,東北行政委員會委員、東北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1954年起,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秘書長、副書記、書記處書記。1960年,調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東北局宣傳部部長。1964年秋,調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共黨組書記、副主任。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