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尹子

(先秦歷史人物)

鎖定
關尹子,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周朝大夫、大將軍、哲學家、教育家 [1]  ,為先秦諸子百家重要道家流派,道教樓觀派祖師、文始派祖師。字公文,名喜,曾為關令,與老子同時。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系應其請而撰著。劉向謂:“喜著書凡九篇,名關尹子。”《漢書·藝文志》著錄《關尹子》九篇,舊題周尹喜撰。亦即後世所謂之文始真經也。其著是書,當在老子《道德經》後,而道亦近似,故《莊子·天下》敍古之道術以老子與關尹子並述。其大要在貴本重神,澹然無為,清靜自守,獨任虛無,隨物因應。關尹子的貴清思想對中華清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2] 
別    名
尹喜,關令尹,文始真人,華南真人
終南隱聖
出生地
周西
主要成就
函關受經
道教樓觀派祖師
道教文始派祖師
普傳大道
著《關尹子》(《文始真經》)九卷 展開
主要成就
函關受經
道教樓觀派祖師
道教文始派祖師
普傳大道
著《關尹子》(《文始真經》)九卷
寒泉子、鬼谷子之師 收起
主要作品
《關尹子》(《文始真經》)
本    名
關尹子
外文名
Guan Yin Zi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華夏族
職    業
關令,樓觀道教主、文始派祖師
信    仰
時    期
周朝·春秋戰國時期

關尹子歷史人物

關尹子:名,曾任周朝大夫,轉任關令將軍,為道教的文始真人,與太上老君(即老子)同時,老子《道德經》五千言,是應他的邀請而撰著。有《關尹子》九卷,被歷代文人所推崇。
劉向謂:“喜著書凡九篇,名關尹子。”《漢書·藝文志》著錄《關尹子》九篇,舊題周尹喜撰。亦即後世所謂之文始真經也。其著是書,當在老子《道德經》後,而道亦近似,故《莊子·天下》敍古之道術以老子與關尹子並述。其大要在貴本重神,澹然無為,清靜自守,獨任虛無,隨物因應。 [3] 
尹喜,字文公,號文始先生,又稱文始真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較高。一説他是周至縣龍鄉聞仙裏(今陝西周至縣)人。或説他是天水(今甘肅天水市)人。周靈王時為函谷關令尹喜,先秦時圭阝縣(今天水市人),母魯氏,生喜。眼有日精,天日之表。少好墳(三皇之書)、索(八卦之書,書名)、素(《太公素 書》)、易(《易經》)之書。善天文秘緯。仰觀俯察,莫不洞徹。不行俗禮,隱德行仁。後因涉覽山水,於雍州終南山周至縣神就鄉聞仙裏結草為樓,精思至道。 因以其樓觀星望氣,故號其宅為樓觀。周王聞之,拜為大夫。後復招為東宮賓友。
司馬遷《史記》記述了一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後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説:“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 本書吧”。當時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內容,共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戰國 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後來,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列仙傳》曰: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醫隱德仁行,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後回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勝實,莫知其所終。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也記述尹喜得道經過:周楚康王時尹喜為巨大夫,後為東宮賓友,結草為樓,仰觀乾象。一日,觀見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 西,乃求出為函谷關令。遇老子,迎為師,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曆三十五章及道德經五千言而去。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尹真人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證位為無上真人,玉清上相,為天府四相之一。賜紫芙蓉冠,飛青羽裙,丹得綠袖,交泰霓裳,羅紋目黃級,九色之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元順帝至元三年(1266)加封文始尹真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道教派別之一“樓觀道”奉為祖師。
關尹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常配祀於老子側。《古今圖書集成》載“時人莫知老子西遊,關尹喜見紫氣,知有真人當過,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於是,關尹執弟子 禮,向老子請教,老子亦知其奇,應其所求,著道德經五千餘言,留傳世上,並盡傳關尹以內外修煉之法。後隨老子“俱遊流沙,莫知所終”。
據有關史料記載,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像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並解釋説:“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 皆有。以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説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老子授其道德經並約定“後會蜀之青羊肆”。之後,喜託疾不仕隱居谷內,後入蜀,歸棲於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公元五世紀,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卅記》載: “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雲尹喜所棲之地”。武當山大頂之北有“獅子峯”,巖壁上有尹喜巖,一名仙岩。其下有澗名牛槽澗、青羊澗。留傳有老子會訪尹喜的神 話故事。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尹喜巖“古有銅牀玉案,今無”。元代羅霆震呤《尹仙岩》詩曰:
道之所隱即仙靈,心印函關道德經。
不待邛州乘鶴去,此山仙己是天涯。
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蹟,但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毋庸置疑,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並被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 [4] 

關尹子人物貢獻

春秋戰國時的尹喜是應予載入道教史的重要人物,這其中切莫淡忘了,他對道教教理思想的貢獻功不可沒。尹喜,字公文或字公度,甘肅天水人,道教稱他是:“無上真人”①、“博大真人”②、“文始先生”③。據説尹喜初生時就是:“眼有日精,姿形長雅,垂臂下膝,堂堂有天人之貌!”周圍的人都知道他“少好學墳索,善於天文秘諱;”在成長的過程中,尹喜苦苦鑽研,好學求索的名聲越傳越廣。據説他竟然對人間禍福,風雲變幻,所謂“仰觀俯察,莫不洞悉,雖鬼神無以匿其情!”但他秉性雅好清靜,高潔自古,“大度恢傑,不修俗禮,損身濟物,不求聞達;”所以他到處尋找幽柄隱居之地,終於他在終南山中尋到一處勢若飛鳳的寶地,他即於此結草為樓,仰觀乾(天)象,精思至道,號為草樓。他隱居山中刻意修持,但是隨着他年齡的增長,其學識更是聲高自古!他的學養,他的預測,他的人品,更使他遠近聞名。據説東周時的周平王也聽到他的許多傳聞,很欣賞他的學識,所以封他為大夫,“後又召為東宮賓友”。尹喜並不看重封賞和爵位,他放不下自己的追求,主要的精力仍然在於“觀星望氣”的研究。據説他有一天“瞻見東方,有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尹喜常讀天文讖書,知道此紫氣乃吉祥之氣,認為必有聖人由東而西行,他據此演算推斷出聖人西行經過的途徑,於是他請求周王任他為:由東西行必經之“函谷關”守令。獲准到任後,他恭敬齋戒,率屬下掃道四十里以候。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載説:“昔在浩劫,有聖人名太上老君,自開闢以來,傳弘大道,歷世降為帝者師;至殷陽甲十七年,自太清境分神化氣,下降託孕於玄妙玉女計八十一年,於武丁九年庚辰二月十五日降生,生而皓首,故號日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據説老子後來西赴流沙,尹喜亦隨之。
尹喜“亦著書九篇,號日《關尹子》”,教內稱《無上妙道文始真經》,《漢書·藝文志》著錄《關尹子》九篇,晉代葛洪曾看過《關尹子》書 [5]  。《莊子·天下篇》記載有尹喜的一段話,“關尹日:‘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若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這就是説:自己沒有什麼要擁有,萬物自然會形態顯明;萬物的成長就像流水一樣自然而然,他平靜時尤如明鏡中的景緻一樣美妙悠閒,萬物相互交感迴應時猶如唱和天籟。恍惚就像突然地消逝,寂寥猶如虛靜清幽。與萬物性質相同自然要被融入,物質獲得的同時等於失去。我從來沒有在人前輕率地表現和出風頭,而是在人們後面靜靜地觀察和研究社會潮流而與時俱進。西漢經學家劉向評價尹喜説:“渾質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則,使人冷冷輕輕,不使人狂。”《呂氏春秋》則稱尹喜的學術思想特點,是在堅持重本的同時,以“貴清”為思想的主旨。今本《關尹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這部經書分為:一宇、二柱、三極、四符、五鑑、六匕、七釜、八籌、九藥共九篇。
《莊子》有載:“關尹,老聃乎。”很顯然,在戰國莊子的認識中,尹喜與老子有同等的地位,甚至將“關尹”之名排列在“老聃”之前,他們都是“古之博大真人哉”!在中國社會中,尹喜與老子,以及《道德經》的傳承故事,“紫氣東來”一詞已是廣泛流佈的吉語,影響很大!而在道教,尹喜結革為廬觀星望氣之地,則建起了稱作“樓觀台”的道觀,據教內認為此是道教宮觀之始,老子為尹喜講説《道德經》之處被後人築台記事,稱為“説經台”。天下道教宮觀,凡稍有規模者,則多設牌樓於前,有些地方就直接稱之為“睹星門”,這無非是在告訴今天的人們,據此處“觀星望氣”,納吉迎祥,而獲“紫氣東來”。 [6] 

關尹子貴清思想

尹喜的哲學思想及戒律觀基本上是沿着老子的學説方向發展的,他繼續追求個性自由的“清靜無為”。尹喜十分重視道德修養,謹慎行事:“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② 尹喜為人十分清白:“人愛我,我必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存亡興廢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③尹喜的愛人,是順應人類自然之本性,不要人為地去愛,也不要強求別人愛我。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意願去改造這個世界,要順應自然,合乎自然:“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④
關尹的思想主旨,《呂氏春秋》“不二篇”説“關尹貴清”,“貴清”二字點明瞭關尹思想的特質。《莊子》“天下篇”是這樣描述關尹的思想的: 以無、道為精,以外物為粗,知足守分,清廉虛淡,不為物累,精神獨立。關尹、老聃愛悦這種思想。關尹説:成功不自居,將功勞歸於外物的自化,這是修身的方法。無為而任物自化,使外物的形狀各自彰顯。動若水流,靜如懸鏡,心機如響應聲,動靜無心,隨任變化。恍惚似喪失一切,寂然似清虛無為,得到了就像失去了。不居人之先,常居人之後。
《列子》“黃帝篇”記載了列子與關尹的對話。列子問關尹:“至人潛入水中行走不溺斃,蹈於火中不燒灼,走在萬仞高崖之上也不害怕,請問這是什麼原因?”關尹説:“這是守持了純氣,並不是靠的智巧勇敢精神。”
晉人張湛註解説:“至純至真就是我的性分,不是求之於外界,慎守純真的性分而不失掉,外物就不能侵害,豈是靠智計勇敢而涉身險地呢。”
上述關尹的思想,都體現了“貴清”二字。什麼是“清”?“清”即是清淨、清靜,在道家的語彙裏,清和淨、靜是可以通用的。動若水流,靜如懸鏡,清虛無為,萬品無滯不染於鏡心,抱朴守真,都體現了“貴清”而尚淨、靜的思想。關尹子的貴清思想對中華清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參考資料
  • 1.    《呂氏春秋》:“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 2.    關尹子-道家思想-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勵志網[引用日期2013-09-25]
  • 3.    關尹子  .中國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5]
  • 4.    文始真人尹喜  .道教之音[引用日期2015-09-21]
  • 5.    葛洪《抱朴子內篇·釋滯》:“五千文雖出老子,然皆泛論較略耳”,“至於文子,莊子、關令尹喜之徒,其屬文筆雖祖述黃老、憲章玄虛,但演其大旨,永無至言”。
  • 6.    袁志鴻《思問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