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姓,中國姓氏之一。主要分佈於河南、甘肅、山東、江蘇等省,尤以河南省為多,約佔全國關姓的41%。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153位。關姓歷史名人,有武聖關羽;五代後梁畫家關仝,工畫山水,好作秋山寒林;宋代太學博士關景仁,多才多藝,音律、歷數、草隸、圖畫無所不精,尤長於詩,有《關博士集》;明代畫家關思,善寫山水,晚年所作,蒼潤恬靜,以畫名重海內,與宋旭齊名;元朝戲劇家關漢卿,有《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等傳世優秀劇作;中共高級將領、八路軍120師政委關嚮應,與賀龍一起開闢了晉綏抗日根據地;關盛志,安徽六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委員,東北軍區空軍幹部部部長,蘭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濟南軍區空軍政治委員、顧問等職
[1]
。
關姓歷史發展
編輯關姓姓氏來源
- 源於董姓
出自遠古帝舜時期養龍高手董父,
[2]
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據史籍《姓源》、《通志·姓氏略》記載,顓頊有個後代叫飂叔安,擅長養龍,古代稱馬為“龍”。飂叔安的兒子叫董父,在帝舜執政時期負責養龍,被封為豢龍氏。在古代,“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寫作關龍氏。在董父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號為姓氏者,稱豢龍氏、關龍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關氏、龍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關龍氏族人中,有個著名的人物叫關龍逄,是夏王朝末期夏桀執政時期的一位大夫,曾因功受封於黃河北邑,因此史稱其地為“關邑”。一直到了春秋時期的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晉景公姬孺十三年,公元前587年),晉國的中軍元帥、正卿欒書被封於關邑,才改置關邑為“欒邑”,就是今河北省的欒城市。
在關龍逄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關氏、逄氏,世代相傳至今,其關氏史稱正宗。關氏族人大多尊奉關龍逄為得姓始祖。
- 源於姬姓
- 出自春秋時期周王室大夫尹喜,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3]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春秋時期,東周王室大夫尹喜在軍事重鎮函谷關任關令(今河南靈寶),世人稱其為“關尹喜、關尹令”。也有的學者認為,“尹”就是周王朝時期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的官名,“喜”為人名,實名應為姬喜、或姬熹,他的官職為尹,負責守函谷關,因此史稱“關尹喜”。相傳,當年道家老祖老子李聃西遊出關時,曾為關尹喜的熱情款待而感動,因此為其寫下了著名的道家真典五千言。關尹喜將此文謄寫為《道德經》傳播於世以後,也棄官追隨老子學道去了。後來,關尹喜還道成為仙,羽化飛昇而去。在關尹喜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多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關尹氏、關陽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關氏、尹氏,世代相傳至今。
- 源於官位
- 出自商、周時期官吏關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關人,是商王朝時期就有的官吏稱謂,就是專職管理貴族墓地的官吏,多由墓主家族人充任。在古代,“關”就是指墓門。西周時期,關人之職由春官府司管轄,兼責巡視歷代君王墓地,以防盜掘。 [9] 在關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關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關氏,世代相傳至今。
- 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⑴.蒙古族瓜勒給亞氏,源出蒙古乃蠻部。⑵.蒙古族那牙勤氏,亦稱那牙吉歹氏,祖先就是在《蒙古秘史》中所記載的那位忘恩負義卻得勢的蒙古族遠祖孛端察兒。
-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2] ⑴.滿族卦勒察氏、⑵.滿族關佳氏、⑶.滿族赫齊拉氏、⑷.滿族洪鄂氏、⑸.滿族洪佳氏、⑹.滿族洪鄂春氏、⑺.滿族索爾濟氏、⑻.滿族烏蘇氏、⑼.滿族寇拉氏、⑽.滿族烏扎喇氏,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為關氏。
- 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3] 鄂倫春族古拉依爾氏,滿語為Gulalr Hala,世居長白山區,清朝後期多冠漢姓為關氏。該支鄂倫春族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關姓得姓始祖
關姓遷徙分佈
關氏是多民族、多姓源姓氏,人口約一百四十五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3%左右。
夏朝時期,國都在安邑,因此關氏族人將發源地傳為山西。
西漢時期,有長水校尉、平陵人(今陝西咸陽)關並,東漢初戊己校尉關寵,漢末有太原人關靖(公孫瓚部下)入載史冊。表明在兩漢以前,關氏族人已廣佈於黃河中下游。三國時期,大將關羽橫空出世,忠義千秋,永垂青史,使關氏成為天下人耳熟能詳的著名姓氏。後關羽擁劉備入蜀,故有關氏族人留居今四川。
至隋、唐時期,關氏族人在今甘肅隴西、山東郯城一帶發展興旺,成為當地名門望族,故後世關氏族人有以隴西、東海為其郡望堂號的。
兩宋時期,特別是宋高宗偏安江南以後,關氏族人移居江浙之地漸多,宋朝末期,隨着蒙古鐵騎南下,江南又陷入一片動亂之中,據族譜記載,開平始祖關景器於五代後晉開寶七年(974年)因官場失意從福建來到廣東,後定居於新會縣石牌都談雅裏(今稱司前鎮)。其第六世祖關興義遷入赤坎鎮,年代不詳,估計為北宋的中後期。
明朝初期,山西關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
如今,關氏族人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南省為多,約佔全國關氏人口的40%左右。
關姓人口分佈
編輯- 歷史上關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關姓活動主要在河南一帶。進入秦、漢以後,關姓已經出現在甘肅、陝西、山西一帶。魏、晉時期,關姓已發展到四川、湖北、河北。進入唐朝,關姓已成為隴西、渤海、趙郡、東海地區望族,是北方地區重要的姓氏。宋朝時,關姓已經越過長江向南和向東南繁衍,很快進入湘、贛、浙地區,到明清時南方各地都有關姓的足跡了。
[14]
宋朝時期,關姓約有4萬餘人,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之後。當時浙江為關姓第一大省,約佔關姓人口的29%。關姓主要分佈於浙江、陝西、甘肅、安徽、四川,五省大約佔了關姓人口的91%。全國形成了以東部浙皖、西部陝甘川為中心的兩大塊關姓聚集區。
[14]
明朝時期,關姓仍為4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4%,排在第二百位以後。甘肅為關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關姓人口的48%。全國關姓主要集中於甘肅、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大約佔關姓人口的77%。關姓人口主要傾向朝西北地區遷移。基本形成由西北為聚集中心的關姓分佈區。
[14]
- 當代關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關姓的人口已有117萬餘,為全國第一百三十一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關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目前關姓的第一大省為河南,大約佔全國關姓人口的27%。全國關姓主要分佈於河南、廣東二省,集中了關姓人口的53%。其次分佈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河北、陝西、湖北、北京,這七省市又集中了關姓人口的22%。全國形成了以北方河南、南部廣東為中心的兩塊關姓分佈帶。
[14]
關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132)表明:在粵瓊、廣西西部、福建南端、河南、山東西部、冀晉南部、陝西大部、寧甘東部、遼寧大部、吉黑、內蒙古東北部、皖鄂大部、江蘇東北,關姓在當地人羣中分佈頻率大約在0.15%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2.2%,居住了大約66%的關姓人羣。在福建中部、湘贛南部和北段、廣西北部、江蘇中部、湖北南段、川渝北段、寧夏西北、甘肅南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陝晉北部、內蒙古中部、河北大部、京津、山東中部、遼寧西部和南端,關姓在當地人羣中分佈頻率大約在0.1%—0.15%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8.7%,居住了大約19%的關姓人羣。
[14]
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梁山縣,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湖北省的潛江市、鍾祥市、仙桃市、十堰市,廣東省的開平市,佛山市、南海區、陽江市、羅定縣、三水區、順德區,惠州市博羅縣,江蘇省的連雲港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澧縣、張家界市慈利縣,河南省的洛陽市嵩縣、滑縣、淇縣、泌陽市、信陽市息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藁城市,陝西省的寶雞市,山西省的晉中市、陽泉市、運城市解州縣,山東省的鄒城市,滕州市,江蘇省的揚州市,遼寧省的蓋州市,丹東市鳳城縣,雲南省的昆明市嵩明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市及梧州市蒙山縣,福建省的莆田市、寧德市七都縣,貴州省的湄潭縣,甘肅省的皋蘭縣(白銀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赤峯市、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雲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海南省海口市,美國,印度,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新加坡,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桫欏門,埃及,伊朗,意大利,古巴,荷蘭,巴西,秘魯,哥倫比亞等地,均有關氏族人分佈。
關姓其中一支有一特點,其姓名為三個字,完整輪迴為10代,其中所含金水木火土分別在第三、第二個字,如關天培(土字派,在第三個字)、關漢卿(水字派,在第二個字),均為該支成員,河南淇縣保存有關姓家譜,該分支明朝初期由山西遷至河南。
關姓姓氏文化
編輯關姓郡望堂號
-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忠義堂:三國時期,蜀漢有上將軍關羽,劉備麾下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他為五虎上將之首,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壯烈殉漢,劉備諡壯繆,封武安王。關羽死後倍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其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明朝時期又追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氏族人因稱“忠義堂”。民國三年,民國政府明令關羽與岳飛合祀武廟,稱“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
武聖堂:同忠義堂。
伽藍堂:同忠義堂。
蒲渚堂:福建莆田蒲坂關氏分支堂號。
蒲清堂:福建莆田蒲坂關氏分支堂號。
樹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澤堂:資料有待補充。
啓翼堂:資料有待補充。
-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
關姓家譜文獻
名稱 | 編纂者、編撰方式 | 藏地 | 備註 |
---|---|---|---|
關氏家譜 | (清)關文榜修,清康熙~嘉慶年間遞經增修木刻活字印本。 | 1995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北京)《關帝文獻彙編》叢書第八冊中影印件 | 注:關文榜自述是關羽第五十八代孫,這是唯一由官方正式編修的關羽家譜。公開出版。 |
遼寧鳳城滿族關氏家譜一卷 | (清)蘇德力纂,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 | 遼寧省鳳城縣檔案館 | |
廣東新會談雅關氏族譜 | (清)關廷盓纂修,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木刻活字印本 | 注:始遷祖為[宋]關肇治。 | |
浙江杭州關氏世譜 | (清)關敏道記,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手寫本一冊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
廣東南海吉利下橋關氏家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 (清)關蔚煌纂,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 中國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 |
廣東南海駝駙關氏族譜 | (清)關秉方等序,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冊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
廣東南海九江關氏家譜二十卷 | (清)關兆熙總纂,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 |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
浙江杭州關氏支譜 | (民國)吳農祥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注:始祖為[宋]關可興,始遷祖為關實齋 |
廣東順德容奇關氏家譜三卷 | (民國)關文綱編,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鉛印本三冊 |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 |
浙江杭州關氏譜考 | (民國)關豫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廣東番禺關氏家譜一卷 | (民國)關頌聲等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73年)鉛印本 | 吉林大學圖書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注:始遷祖為[明]關翔;先祖為[明]關文皊 |
遼寧關氏宗親世系表一卷 | (清)富奎倫纂,複印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手寫本 | 遼寧省遼陽市檔案館 | |
山東武聖府分支關氏宗譜五卷 | (清)關金標纂,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 | 山東省兗州市檔案館 | |
遼寧本溪關氏譜單一卷 | 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 遼寧省本溪市東營坊鄉東營坊村 | |
福建莆田蒲坂關氏族譜 | (現代)關永輝總編,1998年計算機激光排印本一冊 |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蒲坂關氏宗祠 | |
山東菏澤關氏族譜 | (現代)關冰源先生主編,2008年排印 | 山東濟寧市曲阜師範大學圖書館 | 菏澤關氏宗親多有收藏 |
【遼寧金縣】關氏家譜一幅 | 遼寧金縣檔 | 複印本 | |
【遼寧本溪】關氏譜單一卷 | 遼寧本溪東營坊鄉東營坊村 | ||
【遼寧本溪】關氏譜折一卷 | 關清凱纂 | 遼寧本溪市清河城鄉清河城村 | |
【遼寧鳳城】關氏家譜一卷 | (清)蘇德力纂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本 | 遼寧鳳城縣檔 | |
【浙江杭州】關氏世譜 | (清)關敏道記 清光緒十二年(1886)寫本 一冊 | 日本 美國 | |
【山東】武聖府分支關氏宗譜五卷 | (清)關金標纂 民國三十年(1941)刻本 | 山東兗州縣檔 | |
【廣東番禺】關氏元昌公家譜一卷 | (民國)關頌聲等修 民國二十六年(1973)排印本 | 吉林大學 哈爾濱師大 日本 美國 | 廣東中山圖 |
【廣東南海】駝駙關氏族譜不分卷 | (清)關秉方等序 清光緒十六年(1890)活字本七冊 | 日本 美國 | |
【廣東】南海九江關樹德堂家譜二十卷 | (清)關兆熙總纂 清光緒二十三年(1987)刻本 十八冊 | 日本 美國 | 廣東中山圖 |
【廣東】南海吉利下橋關氏樹德堂家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 (清)關蔚煌纂 清光緒十五年(1889)刻本 四冊 | 吉林大學 | 北圖 |
【廣東順德】容奇關世澤堂家譜三卷 | (民國)關文綱編 民國十六年(1927)鉛印本 三冊 | 廣東中山圖 | |
【廣東】關氏族譜不分卷 | (清)關瑞龍等編 清光緒十五年(1889)翰元樓刻本 七冊 | 中山大學 | 北圖 |
談雅關氏族譜不分卷 | (清)關寶霖修 清光緒十四年(1888)刊本 二冊 | ||
關氏譜考一卷 | (民國)關豫承輯 稿本 一冊 | 上海圖 | |
注:根據各地家譜整理 |
關姓宗祠對聯
- 四言
忠昭日月;義薄雲天:上聯典指夏朝末期賢臣關龍逄,夏王桀暴虐荒淫,關龍逄常引用《黃圖》一書勸諫,站在夏桀身邊不離開。夏桀認為他所説是“妖言”,於是下令燒了《黃圖》,並殺害了關龍逄。下聯典指三國時期蜀漢國大將關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人,東漢末逃奔涿郡,跟隨劉備看書兵,建安年間被曹操俘獲,極受優待,封壽亭侯。後仍歸劉備,鎮守荊州,曾在樊城圍攻曹操部將曹仁,又大破禁軍所率七軍。因後備空虛,被孫權襲取荊州,他敗走麥城,被擒殺。宋朝以後,他的事蹟被統治者瀉渲染神化,尊為“關公”、“關帝”,以重義氣著稱於史。
新聲度曲;玉牒求賢: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戲曲家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人。所作雜劇有《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等六十餘種,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鮮明,劇本結構完整,情節生動,曲祠本色而精練,對元雜劇及後來戲曲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為“元曲四大家”。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衞州汲人關播,字備先,進士出身,曾任地方官,由宰相楊綰、常袞推薦為都官員外郎,歷吏部侍郎、刑部尚書。德宗求賢人為宰相時,宰相盧杞認為關播温柔易控制,使極力推薦,於是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但政事仍由盧杞控制,“玉牒”,指記載帝王譜第、歷數及政令沿革的書。這裏指皇帝。
- 七言
鴻飛詩送歸耆舊;燕子樓悵斷姬人: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杭州人關魯,進士出身,歷官池州、洛州太守,至尚書郎,八十歲時告老回錢塘,侍御史陳襄贈他《鴻飛詩》送別。“耆舊”,指年高而久負聲望的人。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著名歌妓關盼盼,徐州人,能歌善舞,唐貞元年間被尚書張愔納為妾。張愔死後,她一個人住在彭城舊居燕子樓,十五年不嫁,後絕食而死。曾與白居易有詩唱和。
善音聲而通曆數;業經籍以繼前賢: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關魯的兒子關景仁,字彥長,治平年間進士,官豐縣知縣。多才多能,樂器、法令、曆法、數學、書法、繪畫,無所不通,尤其擅長寫詩。下聯典指南朝時期宋國的河東人關康之,字伯愉,少年時發奮讀書,後棄絕人間一切瑣事,四十年不出門,常獨處一室,甚至很少與家人見面。對於經籍的疑難問題,多有論述解析,重點攻《左傳》、《毛詩》。
- 九言以上
百代宗持蒲坂溯源遠;萬家燈火霞溪世澤長:這是福建莆田蒲坂關氏中堂聯。
蒲渚源長奕世綿瓜綿瓞;瑁峯秀髮清時為鳳為麟:這是福建莆田蒲坂關氏正堂對聯。
關姓名義圖騰
關,本義是門閂。古代沒有門鎖,而是在兩扇門上各加一個環形之物,關門時,用一根豎木插入環中,把兩扇門連接而後關門,猶如插銷。金文的關字是會意字,正像門上左右各有一環和豎棍,十分形象地表現了用閂關門的情景。由此引申出關閉、封閉之義。又引出關口、關隘、關卡等,如函谷關、山海關、海關等。關人是發明門閂的一羣人,以此為氏族崇拜的圖騰,命名氏族名和族徽,最終出現關姓。
關姓關帝文化
從中國到海外,人們對關帝的崇敬歷久不衰。關帝就是關羽,中國歷史上確有此人,他是後漢三國時代劉備手下,位居五虎上將之首。關羽驍勇善戰,過關斬將,為劉備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最早把關羽奉為神明的是隋代。傳説那是因為關羽曾向一僧人表示願作佛門弟子,僧人便封他為護法神——伽藍。後世便根據這個傳説,把關羽列為伽藍神之一。後來人們還給關羽建廟,歷朝皇帝也給他加上越來越多的爵位和封號,就這樣關羽從歷史人物,變成了神,並被尊為“左玉皇”、“武聖人”,跟玉皇大帝比肩並坐,地位顯赫,高於一般神明。此外,人們賣肉屠牛時祭他,祈雨、求晴時祭他,出兵打仗、行路問安……無不向他頂禮焚香,甚至做戲的也要向他叩頭禱告。他的名氣甚至取代了他的老祖宗而成為人們熟悉的人物。有資料顯示,在中國隋唐以來,尤其是明清兩代,到處都為關羽立廟塑像,數目成千上萬。現存的關帝廟中,最著名的當推湖北陽關陵廟、河南洛陽關林、山西解州關帝廟、山西運城關王故里、福建東山島關聖廟等。據説,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東山島,人們崇敬關帝之情是中國大陸之最,那裏家家户户都供奉關帝。島上的關聖廟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立於海邊,前往朝聖問事的善男信女更是終日不絕於途。在台灣關帝文化也很興盛。目前台灣有460座關帝廟,而且還繼續興建。台南的武廟、新竹縣普天宮、台北行天宮、高雄文衡殿、台中聖壽宮、宜蘭協天宮、日月潭文武廟等,都是台灣著名的關帝廟。每逢關帝誕,台灣各地關帝廟宇香火繚繞,熱鬧非凡。除了廟宇,關帝也無處不在。關帝神像已被廣泛供奉在商店、公司、餐廳、酒吧、卡拉OK裏,這種情形在中國南方相當普遍,包括廣東省和香港,新加坡也一樣,連一些住家也把關帝神像供在顯眼的位置上。在新加坡,幾乎每一間華人廟宇都有供奉關帝,關帝而且是許多廣東人會館的重要神明,每年的關帝誕便成了這些會館的重要傳統節慶。由人們對關帝崇敬程度來看,可以這麼説,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文化的存在。
- 關帝誕的會館
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網
在新加坡,對關帝的信仰相當普遍,連社團組織也有供奉關帝的,最明顯的是廣東人的會館,很多都把關帝的神龕設在醒目的位置上,一些會館還把關帝誕列為會館的重要節慶。
- 古城會館
劉關張趙古城會館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會館現在還在關帝誕當天慶祝會慶。會館名字已顯露出它與關帝,即關羽的密切關係。
桃園結義精神的延伸
古城會館的大廳供奉着劉、關、張、趙四姓族人的先輩,即: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還有劉備的軍師諸葛亮,關羽的義子關平。四先祖中,劉備地位最高,被安置在神龕的最高位置,在眾先祖之上。雖然如此,但在古城會館的傳統中,關羽的地位卻高於其他先祖。
古城會館副總務趙子廉説,關羽的誕辰紀念日慶祝儀式非常隆重。過去白天祭祀時,還演奏八音,晚上則在牛車水人民劇場演粵劇慶祝。現在雖然沒演奏八音和粵劇,但慶祝儀式是四姓先祖中最隆重的。相信這跟關羽在民間的崇高地位是分不開的。
古城會館的成立,是淵源於三國時代的“桃園結義”,忠義精神是“桃園結義”的最高精神表現,而民間普遍推崇關羽,因此會館也特別崇敬關羽,以便把他的道義和忠義精神發揚光大。
雖沒在關帝誕當天慶祝會慶,但對關羽的崇敬並不亞於其他會館。關帝誕當天,岡州會館一定舉行傳統的祭祀儀式,當晚還設宴招標福物,為慈善團體、會員子女獎學金和老人度歲金籌款。跟古城會館一樣,那是岡州會館義款的主要來源,而兩家會館都只在關帝誕晚宴上競標福物,可見關帝誕在兩家會館的重要性。
岡州會館珍藏百年關刀
岡州會館的關帝神龕設在會館大廈四樓天台,神龕古樸壯觀,並列的還有一把六名大漢才扛得動的大關刀,一個召集會員的鼓,一個宣告祭祀儀式開始的鐘。從刻在文物上的年份可知,這些文物都是光緒己丑年(1889年)的產物,距今已有110年,都是在廣州製造,專程運來,而且保存得相當完好。
談到岡州會館特別崇敬關帝的原因時,岡州會館主席盧鶴齡説,廣東人出外謀生,有供奉關帝保平安的習俗,而習武的人也有秉承關帝忠義精神的傳統。岡州會館是本地廣東新會人聚集的場所,並積極推動武術,以及與武術有直接關係的舞龍、舞獅、飛車等活動,崇敬關帝是一種傳統的沿襲。
會館人多意見雜,出現不愉快的事在所難免,但古城會館副總務趙子廉説,這類事情卻很少發生在古城會館。他加入古城會館40年,覺得會員都很合作,即使有不同意見,經過討論後,問題最終都能圓滿解決。
在岡州會館,同樣可看到這種忠義精神的呈現。副總務鄭社心説,岡州會館有一個優良傳統,年老和年青會員都能同心協力把會務搞好。他相信這是關羽忠義精神深入人心,表現在外的結果。
岡州會館副財政郭成根説,關羽的忠義精神是會員的精神支柱。
- 忠義精神
大家或許想知道這精神支柱是否會隨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而轉化?
盧鶴齡説:“我們(岡州會館)的武術、舞獅、舞龍等都是崇尚武藝的活動。尚武的人一般都講究義氣,並相信崇敬關羽能使自己和其他會員獲得保護,因此關羽在岡州會館的重要地位不會改變。”
古城會館同樣碰到年青人因為思想不同而無法認同於會館傳統文化的問題。不過,趙子廉説,古城會館崇敬關羽的傳統不會因此改變。
- 廣東人為什麼特別崇敬關帝?
他説,每個籍貫的華人都有一個能突顯該籍貫人士行業色彩的守護神,比如,以農耕為業的福建人普遍崇敬土地神大伯公;以討海為生的福建人和海南人大都崇拜媽祖;做生意的廣東人則奉關帝為武財神。當這些行業守護神被有關籍貫人士普遍接受後,便也成了該籍貫人士共同崇敬的守護神,關帝就是一個例子。
李副教授説,在以廣東人為主的香港,關帝早已變成一個廣為人們接受的守護神,做生意的,沒做生意的人,黑道上的都祭拜他,而早期的香港是個移民社會,崇敬關帝的習俗應該是源自廣東本土,後來才隨移民移入香港,本地廣東人會館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繼承了廣東人崇敬關帝的傳統。
關姓歷史名人
編輯《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關姓歷代名人22名,佔總名人數的0.0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五十二位;關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 列第二百五十四位;關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12%,排在並列第一百一十七位;關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12%,排在並列第一百三 十三位。
姓名 | 備註 |
---|---|
三國蜀漢大將。夏代忠臣關龍逢第二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後裔。 | |
關羽之子,少已有名,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 |
關興長子,妻為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 | |
關興次子,關統死後承襲其職。 | |
關羽後裔;汲縣人(今河南衞輝),著名唐朝大臣。 | |
唐朝五代時,著名的山水畫家。 | |
元代戲曲奠基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 | |
著名元末紅巾軍將領紅巾軍舉兵北伐時,他為中路軍首領之一,轉戰山西、河北、後攻克遼陽,任遼陽行省平章。 | |
著名明朝畫家。 | |
著名清朝官吏、畫家。 | |
關天培(1781-1841) | 晚清愛國名將 |
關嚮應(1902~1946) | 著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優秀指揮員。 |
關盛志(1916~2011) | 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
關麟徵(1905~1980) | 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抗日英雄。 |
關恆慎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電子工程學院院長。 |
原駐老撾大使。 | |
關穎男 | 東北大學數學系教授,應用數學研究室主任 |
中共江蘇省東海縣委書記 | |
中國畫家,兼擅書法、篆刻。 | |
中國著名童星。在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一舉成名 | |
深圳市一覽網絡有限公司美容英才網獵頭負責人。 | |
中國香港著名影星。 | |
中國香港演員、歌手 | |
關公後裔 | |
中國香港演員 | |
中國香港著名歌手 | |
香港無線電視旗下經理人合約藝員,星娛樂旗下歌手 | |
香港無線第十一屆演藝人員培訓班學員 | |
中國香港男歌手、演員 | |
著名演員 | |
演員 | |
中國香港影視演員 | |
香港資深實力派甘草 | |
香港無線電視監製 | |
北京粵菜專家委員會會長、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副主席、中國菜文化傳播中心專家。 | |
台灣考試院院長 | |
香港華語歌手 | |
香港影星 | |
已故香港影星 | |
香港女演員 | |
香港女歌星 |
關開來
關先輝
中國國民革命軍海軍少將,台灣省海軍軍官學校主任。
關傑昌
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國防部”通電局副局長。
關寶新
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行政院國家安全局”科研室主任。
關穎珊
(1980年7月7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託蘭斯。1996年關穎珊在15歲時就奪得了第一個全美冠軍和世界冠軍,此前她還是1994年世界青年錦標賽冠軍。在過去的6年中,關穎珊奪得了4次世界冠軍、5 次全美冠軍和一次奧運亞軍。她是繼克里斯蒂-山口連奪1991年和1992年單人滑世界冠軍後又一個蟬聯冠軍的選手,在長野冬奧會前的1998年全美花樣滑冰比賽上,關穎珊在安吉利卡著名小提琴伴奏下演繹的一套無懈可擊的動作完全征服了觀眾和裁判,一位裁判曾在賽後驚歎自己完全陶醉在其中。
日本業餘天文學家,以搜尋彗星和小行星聞名。
(1972年9月8日~)(實際出生日期為9月7日,父母卻因為8的感覺較好所以把他的出生日期報為9月8日)是日本男性配音演員。東京俳優生活協同組合→Atomic Monkey所屬。東京都江東區深川出身。血液AB型。暱稱為“チイチ”(ChiIChi, 智一的音讀)。
(公元1642年~1708年)日本著名數學家,日本古典數學(和算)的奠基人。
(194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市來首位華裔女性市長。
(1959年~)華裔女子關惠羣因對窮人的幫助而榮獲美國總統頒發的2010年度公民獎章。
關美珍
加拿大“環球第一黨”黨主席。
關姓研究考證
編輯關姓其中一支有一特點,其姓名為三個字,完整輪迴為10代,其中所含金水木火土分別在第三、第二個字,如關天培、關漢卿,均為該支成員,河南保存有該關姓家譜。
夏臣關龍逢之後。望出隴西、東海。(見《姓源》)
出自少數民族的漢姓。清時,滿洲八旗姓關佳氏、卦爾察氏、瑚錫哈哩氏、瓜爾佳氏等姓均有改為關者;近代,錫伯族中原有瓜爾佳氏,後改漢字單姓關;鄂倫春族古拉依爾氏,後改漢字單姓關;雲南潞西德昂族一支紅崩龍之氏族姓,後改漢字單姓關。此外,滿族、蒙古族、土家族、壯族、回族等民族中也有關姓。
- 參考資料
-
- 1. 關盛志同志逝世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18-01-21]
- 2. 據史籍《姓源》 、《通志·姓氏略》記載,顓頊有個後代叫董叔安,擅長養龍,古代稱馬為“龍”。董叔安的兒子叫董父,在帝舜執政時期負責養龍,被封為豢龍氏。
- 3. 《風俗通》記載,春秋時期,東周王室大夫尹喜在軍事重鎮函谷關任關令(今河南靈寶),世人稱其為“關尹喜、關尹令”。
- 4. 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東關,晉東關嬖五之後。漢將軍北亭侯東關義”。
- 5. 史籍《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中記載:“將注豹則關矣。關,引弓。”
- 6. 《集韻》中記載:“持弓關矢也。”
- 7. 《孟子》一書中記載:“越人關弓而射之。”
- 8. 典籍《周禮·地官·司關》中記載:“關津,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
- 9. 典籍《周禮·春官·巾車》中有記載:“及墓,嘑啓關陳車。關,墓門也。”
- 10. 在典籍《周禮·冬官·車人》中記載:“關孔,首六寸,謂今剛關頭斧。時斧近刃,皆以剛鐵為之。又以柄關孔。”
- 11.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赫哲族瑚錫哈哩氏,亦稱祜什哈禮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為氏,世居瑚錫哈里(今黑龍江寧安東北部)、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等地,後有滿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usiha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赫哲族、滿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多冠漢姓為關氏、華氏、胡氏、扈氏等。
- 12.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卦勒察氏,亦稱瓜爾察氏,屬於卦爾察女真,滿語為Guuwalca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卦爾察(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長白山區等地,以地為姓,後多冠漢姓為關氏、趙氏。 ⑵.滿族關佳氏,亦稱官佳氏,滿語為Gua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地廣泛,人口很多,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關氏、官氏等。 ⑶.滿族赫齊拉氏,亦稱赫特拉那氏,滿語為Hecira Hala,世居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關氏。 ⑷.滿族洪鄂氏,亦稱洪峨氏,滿語為Honge Hala,以地為氏,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鄂氏、關氏。 ⑸.滿族洪佳氏,滿語為H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關氏洪氏、宏氏等。 ⑹.滿族洪鄂春氏,滿語為Hongecun Hala,世居伊漢阿拉屯(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尼布楚)、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關氏、洪氏等。 ⑺.滿族索爾濟氏,滿語為Sorgi Hala,以地為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所冠漢姓為關氏、索氏、鎖氏、金氏等。 ⑻.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温古孫部(吾古孫、烏孫),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關氏、烏氏、吳氏、蘇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 ⑼.滿族寇拉氏:Kora mongu,老滿洲部族,人數很多,漢義“圍繞花園的水渠”。後多冠漢姓為關氏。 ⑽.滿族烏扎喇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滿語為Ujara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俄羅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説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有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其中蒙古族烏扎喇氏世居察哈爾。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吳氏、烏氏、武氏、豐氏、關氏等。其關氏始祖為烏扎喇·關保,滿洲正黃旗人,世居吉林,清道光年間從徵回疆,後擢三姓佐領,平叛,賜號巴圖魯,累官至黑龍江副都統。在烏扎喇·關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關氏,世代相傳至今。
- 13.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倫春族古拉依爾氏,滿語為Gulalr Hala,世居長白山區,清朝後期多冠漢姓為關氏。
- 14. 袁義達、邱家儒.中國四百大姓: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