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嘯彬

鎖定
關嘯彬(1918-1968),字金廷,孝感官家河人。1933年去漢口線鋪學藝,因不堪店主虐待,回鄉參加本地業餘戲班學戲。1935年元宵唱燈戲,飾《大訪友》中祝英台,初露頭角。從此拜師彭秀山,留專業班。日軍攻陷武漢,在漢口新市場內新舞台楚劇班演出,後輾轉於鄉鎮碼頭。抗戰勝利後,加入以沈雲陔、李百川、高月樓,李雅樵等組織的戲班聯合演出。
1949年後,加入國營武漢市楚劇團。1952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與李雅樵合演《百日緣》獲獎。被挑選參加中南戲曲代表團,參加同年10月舉行的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又獲獎。繼之《白毛女》、《思凡》、《烏金記》、《三世仇》亦分別獲省、市獎。並先後參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防汛慰問演出,被評為模範、功臣,1968年1月18日去世。 [1] 
中文名
關嘯彬
別    名
官金庭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8年
逝世日期
1968年
職    業
著名戲劇演員
出生地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
代表作品
百日緣
性    別

關嘯彬人物生平

關嘯彬,字金亭,湖北省孝感市楊店區官家河人。著名楚劇演員,工花衫。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在唱腔上很有造詣,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人們稱為“關派”。他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十一歲喪父,在灣裏給人放過牛,到武漢絲線鋪裏當過私人學徒。在鄉間,他上過私墊,讀書很勤奮,常在沙灘之上習字,學文化。十四歲時,他經常趕戲場,看燈戲,向老農學唱本,哼唱腔,直接受灣裏燈戲(業餘班)演出的薰陶,因而有“小戲迷”之稱。
他十五歲開始學戲,十七歲初次登台演出,不久便成為業餘燈班裏的一位主要演員。十九歲那年,他正式搭班出江湖,跟隨著名演員章炳炎、李百川同台演出於武漢、洪湖等地,從此正式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由於他有一副好嗓子,為人又聰明,深得前輩藝人彭秀山的喜愛和器重,被正式收為徒弟。此後,他二十四歲在武漢初露鋒芒時又拜楚劇著名錶演藝術家沈雲陔為師,得其親授與指點,藝術上更是日漸成熟。
他的拿手戲《大訪友》、《十里亭》、《吳漢殺妻》、《百日緣》、《烏金記》、《三世仇》等,都是臉炙人口,久演不衰的代表劇目。
解放後,關嘯彬一直在武漢市楚劇團工作,1965年調往省楚劇團,繼續從事舞台演出工作。
為了培養戲曲事業接班人,關嘯彬先後收了傅連生、冷俊明、劉素琴、陳寶華四個徒弟。在戲曲藝術上,關嘯彬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分別於1952年、1955年、1956年獲得中南區會演獎、武漢市第三屆戲曲會演獎;在其他各項工作中他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先後於1951年、1954年、1956年被評為赴朝慰問演出“團體獎”、武漢市防汛慰問演出“防汛功臣”和武漢市甲等勞動模範。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慘遭不幸,於1968年元月18日被林彪、“四人幫”迫害至死,終年五十歲。
粉碎“四人幫”以後,關嘯彬的沉冤得到昭雪。省、市文藝界於1974年4月18日在武昌湖北劇場為他隆重舉行了追悼會。 [3] 

關嘯彬藝術風格

關嘯彬扮相俊美,然嗓音欠佳,但能揚長避短,演唱講究聲調的起伏與力度,字重腔輕,語氣連貫,重在唱情。他將生活中婦女悲傷的抽泣、嗚咽聲調加以藝術處理,用於悲劇人物如《百日緣》中的張七姐、《蕎麥饃趕壽》中的翠花女、《李三娘》中的李三娘、《杜十娘》中的杜十娘、《三世仇》中的虎兒媽的唱腔中,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他運用傳統唱腔程式演唱,但不拘泥,有突破,使演唱更俱有韻味。《百日緣》中張七姐寫血書一段唱,原來是唱仙腔,他改唱悲迓腔,熔抒情、敍事於一爐,唱得嗚咽哽哽,感人至深,成為楚劇流傳甚廣的唱段。他善於運用黃孝方言中的入聲字與漢口方言中的去聲字跳度大、力度強的特點,誇大字音,突出語調。《三世仇》中“又是痛又是恨又是悔”一句九字,其中八個字是去聲,關演唱時黃孝、漢口兩種語音交替使用,避免了同音反覆,收到旋律起伏流暢的效果。
他的唱腔自成一家,被人們譽為“關派”,平日刻苦鑽研唱腔,保護嗓音,禁煙忌酒,冬不烤火,夏不貪涼,演出颱風嚴謹、為人稱道。 [4] 

關嘯彬人物軼事

位於楊店官家河灣附近的官家河上,有一座五孔石拱橋。是建於清代的古橋。該橋座落於孝感與黃陂兩縣交界處,為兩縣毗鄰的灣村共建,鄂省著名的楚劇大師關嘯彬是官家河人,原名官金庭。清末民初當地民間盛行一種“燈戲”(即花鼓戲後來的楚戲),逢年過節村村組織演唱,少年時官金庭跟着灣村組織的戲班子學戲,勤學若練,技藝日見提高。1935年元霄節,官河地方唱燈戲,在壓軸戲《大訪友》中飾祝英台主角,臨場發病,班主心急如焚,小官自告奮勇代唱救場。他一出台亮相,鬥水袖等微妙微肖的細膩表演便把觀眾吸引住了,他再亮出自己的洪潤嗓音,有板有眼的唱腔,便把觀眾懾服了!贏來了全場觀眾的熱情喝彩。他這一次“一唱勝出,一鳴驚人”,轟動了鄉里,便被留在專業班,併成為專業班的主角。那時候,人們認為“世上只有三件醜,王八戲子吹鼓手”,族裏的長輩個個都反對他當戲子。他隨戲班在漢口唱戲時,便將姓名改成關嘯彬,“嘯”含有鳴之意。此後他便成為我省的楚劇大師。1981年,家鄉民眾為了紀念他,便將這座五孔石拱橋命名為關勝橋。“勝”含有他在家鄉唱戲一鳴(嘯)勝出的含意。 [2] 
參考資料
  • 1.    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人物誌稿 第3卷.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1598
  • 2.    人文遺韻話古橋  .孝南區人民政府.2019-01-08[引用日期2022-09-24]
  • 3.    湖北省孝感地區行署文化局,湖北省孝感地區戲劇工作室合編.孝感地區戲曲資料彙編:湖北省孝感地區行署文化局,1985:73-74
  • 4.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湖北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 湖北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