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闕樓儀仗圖

鎖定
《闕樓儀仗圖》是墓出土文物,現原件由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
中文名
闕樓儀仗圖
館藏地點
陝西曆史博物館
所屬年代
唐代
出土地點
1971年

目錄

闕樓儀仗圖簡介

懿德太子李重潤(683~701年)是唐中宗李顯(683年~684年和705年~710年在位)的長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孫子。大足元年(701年)遭讒言被武則天杖殺,時年19歲,中宗復位後,於神龍二年(706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並號墓為陵。
闕樓圖是懿德太子墓壁畫的一部分。闕樓圖中三出闕超越了太子使用二出闕的標準,顯然是“號墓為陵”而依天子之禮構築的。出檐遠,斗拱比例大,使樓闕顯得高大雄偉;闕樓施以紅色,加之主要連接點為金銅飾件,給人以熱烈奔放和金碧輝煌的感覺:總之,巍峨的紅色闕樓圖,反映了皇家建築的豪華氣派和懿德太子生前的顯赫地位。
闕樓儀仗圖共兩幅,內容相同,分別繪於唐懿德太子墓墓道東壁和西壁。均高296—420cm,寬976—928cm,揭取時被對應分為四小幅。畫面壯闊,人物眾多,以山為背景,繪城牆、闕樓和即將出城的儀仗隊。
闕,夾門而建,應是宮門前的標誌性建築。闕樓儀仗圖中此闕為三出闕,即一個母闕,兩個子闕,屬封建帝王等級。儀仗隊分為步兵,騎兵和車隊,侍臣列前,戰旗迎風招展,陣容威嚴,人物極少有相似之處,展示了初唐繪畫藝術的精湛造詣。士兵均着圓領長袍,戴黑璞帽,穿黑靴,長袍顏色按軍階等級分為紅、黃、綠、赭,所有人均為侍衞裝扮束。他們目視前方,恭候迎駕,人物的造型,衣紋的組織,線條的勾勒,都十分完美。是唐代壁畫中場面最大的傳世作品。

闕樓儀仗圖歷史

懿德太子李重潤(683~7O1年)是唐中宗李顯(683年~684年和705年~710年在位)的長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孫子。大足元年(701年)遭讒言被武則天杖殺,時年19歲,中宗復位後,於神龍二年(706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並號墓為陵。闕,是古代在宮殿、祠廟和陵墓前對稱建置的高台建築物,通常左右各一。晉崔豹撰古今注記載:“闕,觀也。古者每門樹兩觀於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可遠觀,人臣將朝,至此則思其所闕。”是説人臣經過闕門時,可反思自己的“缺點”。此話雖有些望文生義,卻也透露了“闕”作為禮制建築的精神功用。《闕樓·儀仗圖》在墓道的東、西側各有一幅。闕樣式為“母子三出闕”,屬帝王級規格。畫中闕樓均由屋頂、屋身、平座、墩台(基)組成;屋頂均為廡殿式,也屬最高級別,由於其形象端莊、穩定、尊貴,常被用於主要殿堂。傳説當時的大畫家吳道子喜歡繪這類建築,所以又稱“吳殿”。在屋脊兩端施有鴟尾,鴟尾始於晉代,隋唐時已較為普遍。傳説鴟尾是象徵海中的一種能致雨滅火的神獸,用在屋頂上有防火消災的用意。闕樓屋身的面闊、進深各為三問,四周迴廊環繞。闕樓建於高大的台基之上,用飛廊或城牆與主體建築連結,台基由磚築成梯形,闕樓圖絲絲人扣,雕樑畫棟非常華麗。工匠以林木、山巒為背景,襯托出宮殿宏偉高大、莊嚴肅穆的氣勢。門闕制度是唐代建築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唐代建築多為土木結構,經過一千多年曆史演變,早已鉛華褪盡難覓其蹤。雖如此,我們仍可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中獲取資料,此壁畫是唐墓壁畫中大量的建築形象的代表,以唐人畫唐景的寫實性,為我們後人研究瞭解唐代建築,尤其是闕樓建築藝術提供了第一手形象資料。唐人李華在《含元殿賦》中有“左翔鸞而右棲風,翹兩闕而為翼”的描述,而在對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的考古發掘中,也找到了殘存兩闕的夯土台基,證實含元殿是有左右兩闕的。由於當時尚未發現唐“三出闕”的形制,所以復原出的含元殿左右兩闕均為單闕。1973年懿德太子墓發掘簡報發表,加之乾陵後續考古調查,發現雙闕下殘存的石基為三出闕。這也為唐長安域的大明宮的主體建築含元殿,以及左右闕樓的復原提供了極為生動可靠的形象資料。在唐含元殿遺址發現左右兩闕的台基高達16米,壁畫與考古發現相印證,可見其真實性。闕樓圖後面緊接着繪有一幅排列有序、陣容整齊的大型儀仗隊伍的儀仗圖。儀仗隊由196人組成,分為步行儀仗、騎馬儀仗和車隊等三部分。衞士均戴幞頭,穿圓領長袍,腰配箭囊。其後在三輛豪華的車前,排列着十幾名侍臣,舉遮蔽風、目的傘扇。據舊唐書·輿服志的記載,壁畫所繪的車應屬太子大朝時所用的輅(lù)車。輅車前面有二傘、二圓扇、二長方扇。(《唐六典·尚輦局亦稱傘、圓扇、長方扇為太子大朝所用之傘扇。步行儀仗和騎馬儀仗象徵着太子儀仗的左右衞。所以,這幅壁畫可以説是太子大朝時的情景再現。這兩幅壁畫場面之宏偉,人物之眾多是唐墓壁畫中極為罕見的。作者將闕樓的比例表現得當,繪製寫實。儀仗圖雖人物眾多,結構複雜,但整體佈局卻顯得井然有序,陣容嚴整。畫面色彩也豔而不俗,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讓我們不禁聯想到唐代詩人王維在和賈至合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勢中所描寫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詩句來。眼前浮現出築於高大台基之上的殿堂闕樓,前面的廣場之上,遍立前來朝賀的外番使節,那氣勢是何等的恢弘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