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闊葉鱗蓋蕨

鎖定
闊葉鱗蓋蕨(Microlepia platyphylla (Don) J. Sm.)是姬蕨科鱗蓋蕨屬陸生中型蕨類植物。根狀莖橫走,粗硬如木質,葉近生,木質,淡棕禾稈色,有光澤,通體光滑;葉片大,闊三角形,二回羽狀;羽片互生,遠離,斜向上,基部一對最大,三角形,漸尖頭,一回羽狀;小羽片互生,披針形,近鐮刀狀,小羽片向上漸短,基部合生,葉脈上面不太顯,下面粗而隆起,葉軸為禾稈色或淡棕色,光滑而有光澤。孢子囊羣圓而大,近葉緣生,囊羣蓋大,圓腎形,棕色,宿存。
分佈於中國廣西西南部、貴州南部、雲南、西藏;也分佈於越南、緬甸、尼泊爾、印度北部、菲律賓、斯里蘭卡。生長在海拔1100-21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林緣陰濕處。
闊葉鱗蓋蕨獨特的耐陰習性和優美的造型使其成為室內觀賞的常用植物。可以用於佈置賓館、會堂、辦公室和居室等多種場所。 [1]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2] 
中文名
闊葉鱗蓋蕨
拉丁學名
Microlepia platyphylla (Don) J. Sm. [6]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碗蕨科
鱗蓋蕨屬
闊葉鱗蓋蕨
命名者及年代
(Don) J. Sm.,1842

闊葉鱗蓋蕨形態特徵

闊葉鱗蓋蕨
闊葉鱗蓋蕨(4張)
陸生中型植物。根狀莖橫走,粗硬如木質,直徑1.5-2釐米,密被暗紅棕色的鑽狀剛毛。葉近生,高約2米,柄長70-100釐米,下部粗約1釐米,木質,淡棕禾稈色,有光澤,除基部有毛外,通體光滑;葉片大,長1-1.4米,寬幾相等,闊三角形,二回羽狀;羽片約8對,互生,遠離,斜向上,有長柄(2-4釐米),相距15-20釐米,基部一對最大,長45-60釐米,三角形,漸尖頭,一回羽狀;小羽片6-7對,上先出,互生,相距約5釐米,斜向上,長10-15釐米,基部較寬,2.5-3.5釐米,披針形,近鐮刀狀,長漸尖而有圓缺刻,向基部為不等楔形,上側斜截形,有圓耳狀突起,圓淺裂到1/2,成為有小鋸齒的圓裂片,有軟骨質的狹邊;小羽片向上漸短,基部合生,下延,更向上則匯合成為羽裂的漸尖頂部。葉脈上面不太顯,下面粗而隆起,在裂片內為羽狀,4-5對,不分又,極斜向上,不達葉邊。葉幾為革質,幹後黃綠色,兩面光滑,僅小羽軸上面有淡棕色短毛密生;葉軸為禾稈色或淡棕色,光滑而有光澤。孢子囊羣圓而大,近葉緣生,每裂片2-5個不等;囊羣蓋大,圓腎形,棕色,膜質,全緣,以基部着生,光滑,宿存。
闊葉鱗蓋蕨孢子同型,褐色,具周壁,三裂縫,呈四面體形,極面觀為鈍三角形,三邊稍凹入,極軸長為26.3(22.3-28.5)微米,赤道面觀為腎形,赤道軸長約為36.2(33.5-40.3)微米。孢壁表面具網狀紋飾,壁厚為2(1.83-2.08)微米。 [3] 

闊葉鱗蓋蕨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1100-21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林緣陰濕處。 [4]  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察隅生長在海拔2200米的常綠闊葉林綠處。 [5] 
闊葉鱗蓋蕨 闊葉鱗蓋蕨

闊葉鱗蓋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廣西西南部、貴州南部、雲南(廣南、馬關、西疇、金平、新平、雙柏、祿豐、漾濞、景洪、勐海、耿馬、永德、騰衝、瑞麗、福貢、貢山 [4]  )、西藏(察隅) [5]  ;也分佈於越南、緬甸、尼泊爾、印度北部、菲律賓、斯里蘭卡。

闊葉鱗蓋蕨生長習性

  1. 孢子及其萌發:接種10天后,孢子吸水膨脹,使孢子壁沿裂縫成三瓣裂開,此時孢子細胞內有少許葉綠體,以及一些淡黃色油滴;隨後長出1-2條無色透明、粗細均勻的假根,萌發方式為書帶蕨型。
  2. 絲狀體:闊葉鱗蓋蕨接種20天左右,孢子分裂形成基原細胞和原葉體母細胞。基原細胞不再分裂,而原葉體母細胞進行連續幾次橫分裂,形成4-6個細胞的絲狀體,絲狀體細胞圓筒狀,先端細胞較基端細胞短小,但葉綠體數量較多。
  3. 片狀體:闊葉鱗蓋蕨培養30-40天左右,原絲體頂端細胞縱裂一次後再連續幾次橫分裂,形成兩列細胞的幼片狀體,通常幼片狀體都偏向一側,成“L”狀。幼片狀體頂端細胞經連續的橫向、縱向分裂,逐漸形成片狀體。片狀體呈倒三角形,具5-10條假根,假根數目隨片狀體細胞增加而增多。片狀體邊緣光滑,波狀起伏,細胞大小不一。頂端細胞逐漸下陷,形成生長點,發育初期生長點常偏向一側,經較長時間調整後,會逐漸趨於對稱。發育類型為鐵線蕨型。
  4. 原葉體:闊葉鱗蓋蕨培養50-60天后,片狀體發育為幼原葉體。幼原葉體近心形,葉緣光滑,無毛狀體。經過70-80天后,原葉體逐漸發育成熟,在統計的150株成熟配子體中,83株雄配子體,55株雌配子體,12株雌雄同株配子體,雌雄異株數佔總體的92%。雌配子體呈心形,翼片呈倒卵形,在生長點上方不重疊,腹面中下部長有大量假根,生長點向內深度凹陷,頸卵器着生於生長點下方腹面的中褥上。雄配子體呈狹長的心形或條形,兩翼片邊緣不規則,先端V字形開口。精子器混生於假根叢中;雌雄同株配子體的形態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原葉體細胞及葉綠體闊葉鱗蓋蕨原葉體細胞大小不一:生長點細胞小而密集,略呈方形,其他區域細胞較大,形狀不規則;葉緣細胞長方形或多邊形,排列緊密,並向內擠壓內部細胞。葉綠體一般呈橢球形,也有圓盤狀和啞鈴形;細胞在死亡過程中,葉綠體開始聚集,隨後逐漸萎縮變小,直至最後消失。在120-180微摩爾/(平方米·秒)的光強下,葉綠體均勻分佈;而在光強大於200微摩爾/(平方米·秒)的情況下,葉綠體則分佈於細胞的側向壁;光強小於100微摩爾/(平方米·秒)時,與光強大於250微摩爾/(平方米·秒)的情況相同,當正常光照改為較強單側光時,可以明顯地看到細胞中的葉綠體背光做趨向運動。
  5. 精子器及頸卵器:闊葉鱗蓋蕨培養70-80天,開始出現精子器,在統計的20株雄配子體上,精子器數目為12-25個,由於精子器的發生是持續進行的,因此,實際數目可能會更多。精子器散落分佈於配子體腹面下部的假根叢中,於營養細胞下表面呈泡狀突起。成熟精子器高為31.2(28.2-33.5)微米,直徑為37.7(34.1-40.6)微米。精子器成熟前蓋細胞封閉,成熟時蓋細胞以蓋裂方式破裂,精細胞溢出,精子為球形,直徑4.2(3.0-5.3)微米,外被薄膜。2-3分鐘後,薄膜溶解,精子開始遊動。約80-90天,頸卵器開始出現,通常着生於生長點下方。在統計的20個雌配子體中,頸卵器的數目為5-21個。成熟頸卵器細長,側面觀為圓筒形,向基部彎曲,約5-7層細胞,外徑約30.6(28.5-33.6)微米,內徑約10.5(8.8-13.0)微米。性器類型為薄囊蕨型。卵細胞成熟後,在適宜條件下,蓋細胞外裂,露出頸溝,同時釋放一些粘液物質,引導精子游入。 [3] 

闊葉鱗蓋蕨主要價值

闊葉鱗蓋蕨獨特的耐陰習性和優美的造型使其成為室內觀賞的常用植物。可以用於佈置賓館、會堂、辦公室和居室等多種場所。 [1] 
參考資料
  • 1.    楊碧仙,趙俊華,潘爐台,趙能武,雲雪林.貴州省野生觀賞蕨類植物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0-03-10:3999
  • 2.    闊葉鱗蓋蕨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8-02]
  • 3.    張凌獻,劉保東,檀龍雲.闊葉鱗蓋蕨和粗毛鱗蓋蕨(碗蕨科)配子體發育的研究[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8, 16(3): 249-254
  • 4.    闊葉鱗蓋蕨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08-02]
  • 5.    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編.西藏植物名錄[M].國際科委情報研究所印刷.1980-07-11:7
  • 6.    闊葉鱗蓋蕨 Microlepia platyphyll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