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閻爾梅

鎖定
閻爾梅(1603年10月16日—1679年12月28日), [1]  江蘇沛縣人。字用卿,號古古,因生而耳長大,白過於面,又號白耷山人、蹈東和尚。明末詩文家。
閻爾梅16歲中秀才,明崇禎三年(1630年)考中舉人,以詩賦知名。崇忠義,尚氣節,為復社成員,與張溥陳子龍齊名,因反對閹黨,遭受陷害,被罷公車。清軍入關後,曾為南明史可法幕僚,力勸史可法進軍山東、河南,以圖恢復失地,因未被採納而離去。揚州、徐州相繼陷落後,散盡家產,組織抗清活動。清順治五年(1648年)被逮捕監禁,寧死不降清。順治十年(1653年),伺隙逃出,流亡於豫、皖、晉、甘、陝、川、鄂、贛、蜀諸省間,志存復明,倍受艱辛,志不稍屈。康熙十二年(1673年),見覆明無望,返回家鄉,臨終尚囑後人恪守明朝習俗,不仕清朝。 [4]  康熙十八年(1679年)冬,閻爾梅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七歲。
閻爾梅明末即享詩名,其詩作多感懷時事,蒼涼激越。有《白耷山人集》行世。 [4] 
(概述圖閻爾梅像取自1922年《閻古古全集》 [2] 
全    名
閻爾梅
用卿
古古、白耷山人、蹈東和尚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603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
1679年12月28日
主要作品
《白耷山人集》
籍    貫
江蘇沛縣

閻爾梅人物生平

明天啓三年(1623年),閻爾梅遊學江南,與陳子龍夏允彝諸名士交往。 [11] 
崇禎元年(1628年),以選貢入京師。同年,加入“復社”。 [9] 
崇禎三年(1630年),閻爾梅舉京兆試第二十四名。 [9]  楊廷樞“特許其曠逸跌宕、有唾吐四海之氣”。
崇禎四年(1631年),因忤閹黨,被目為“東林渠魁”,誣劾而罷公車。 [11] 
在大明帝國面臨崩潰之際,閻爾梅在其家鄉組織了7000人的抗清隊伍,雖然閻爾梅白衣素冠拜見南明小朝廷的巡按王燮面陳抗清大計,想一展報國之志,卻始終不被昏官所採納。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接到史可法之聘,赴白洋河共商抗清大計。可惜史可法未能接受閻爾梅的三條忠告:即首先安撫興平伯舊部;再進攻佔據軍事重鎮徐州;最後西征北進,控制魯、豫,與徐州形成鼎足之勢。
清順治四年(1647年),閻爾梅與山東榆園軍合作,削髮為僧,自詡“蹈東和尚”,以河南少林寺為聯絡點,開始雲遊四方,積極組織反清復明鬥爭。
順治九年(1652年),閻爾梅在再次失敗被捕後,準備以死報國,因而他在面見總督沈文奎時“瞪目直上視,不拜”。
順治十一年(1654年),他成功地逃離了關押他整整兩年的濟南監獄,潛回了老家沛縣。
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軍抄沒了閻家,其妻妾雙雙自殺,閻爾梅攜幼子逃往河南,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八年的顛沛流離的漂泊生涯。關於閻爾梅這個十八年的飄零生活,史書沒有詳細的記載。
康熙元年(1662年),閻爾梅見到了錢謙益,在閻爾梅“大節當年輕錯過,閒中提起不勝悲”的指陳之下,錢謙益只有羞赧而已:“古古善罵人,當世無所推許。”
康熙六年(1667年),流落北京的閻爾梅與同樣流亡北京的顧炎武相遇。
康熙十二年(1673年),閻爾梅結束多年漂泊生活返沛,整理刊行舊作。病衰之際,時撫琴悲歌,尤喜《蘇武牧羊》曲。 [9] 
康熙十八年(1679年)冬,閻爾梅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七歲。據《沛縣誌》載:“先生彌留之際,囑家人逝後按明俗築方墳葬之,以示死不降清”。閻爾梅逝後,子孫私上諡號“文節”。 [9] 

閻爾梅主要影響

詩詞風格
閻爾梅的詩文則與同鄉的萬壽祺風格相近,被當時的人並稱為“閻萬”。
他的古詩學習李白,詩才若海,茫無涯誒;律絕二體則格律嚴謹,聲調雄渾。由於他歷經亂世,遭際坎坷,家破國亡,因此他的詩多是感懷時世,充滿了深厚的民族感情,風格蒼涼剛健,在當時頗有文名。
閻爾梅對於反清復明的事業是如此的執着,如此的投入,日思夜想,即使是一聲馬嘶也會激起他再踏征途的熱情,會使他想起召四方英雄殺敵立功的崢嶸歲月。因此他寫道:“疑段憐人意,長嘶不肯馳。如呼諸義士,幸好殺胡兒,……”而那些古代英雄的遺蹟,那種不成功既成仁的壯懷激烈,也鼓舞堅定了詩人誓死抗敵的決心。在烏江渡口,作者奮筆:“陰陵道左困英雄,騅馬長嘶千里風。成敗任妨爭面目,不隨亭長渡江東。”
然而歷史無情,閻爾梅為之毀家散財,奔走十幾年的抗清鬥爭,終於失敗了。他雖然並沒有象最初所想的那樣,“不隨亭長渡江東”,選擇了忍辱偷生,隱姓埋名,輾轉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但他並沒有因此安度餘年,對故國的熱愛和目睹舊日的破敗衰亡的強烈感情,使他不能有一刻忘記了故國,不能有一刻背棄了明王朝。他始終牢牢地保持着民族氣節,斷然拒絕同清朝統治者合作。他曾數次冒着危險,偷偷地去祭先帝的陵墓,在那裏灑一鞠辛酸的“遺民”沮,並且在詩歌中表示,自己要“死將為厲鬼,生且為頑民。”閻爾梅不僅如是説,也真正地做到了這一點。
在他失望地迴歸故里後,他的一位故友胡謙光正好在沛縣作縣令,他仰慕閻爾梅的文名,致書閻爾梅,企圖勸説他入仕為官。閻爾梅堅決地拒絕了這一要求,並不惜得罪權貴,割袍斷交,並作了絕交詩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態度。《絕賊臣胡謙光》:“賊臣不自量,稱予是故人。敢以書招予,冀予與同坐。一笑置弗答,蕭然湖水濱。湖水經霜碧,樹光翠初年。妻子甘作苦,昏曉役舂薪。國家有興廢,吾道有詘申。委蛇聽大命,柔氣時轉新。生死非我虞,但虞辱此身。”詩中把清王朝的官員稱為“賊臣”,把背棄明朝,出仕清廷看作隨應時俗,同流合污,而一再表明自己要象湖水一樣保持高潔,但不再以過去那種激烈的鬥爭方式,而是要使自己的心氣柔和含忍,以等待時機的轉變。由此可見,詩人保持民族氣節決心之大,不肯同清朝統治者合作的態度之堅決,而對明王朝的眷戀又何等之深。
由於詩人十幾年間行遍大江南北,晚年後又歸隱故鄉,同下層的勞動人民有了較多的接觸,對於他們的遭遇和痛苦,感受也格外深刻。因此,在這本詩集中作者除了記載自己抗清的經歷,表達誓死抗清的決心,也有許多篇幅記敍了清軍入關的暴行和對人民肆意屠殺的情形。
其《惜揚州》一詩詳細地記敍了順治二年的揚州大屠殺,在那次劫難後,在中國歷史上以繁華著稱的揚州變成了一座空城。詩人對此痛心不已,在這篇《惜揚州》中以近千字的篇幅來追記這一慘案,古今對比極力渲染往日的繁華,反襯如今一片廢墟的蒼涼,表達了作者面對山河破碎,卻迴天無力的慘痛心情。
入清後作者一直隱居不仕,同勞動人民有着較多的接觸,瞭解民間疾苦,在他的不少詩文中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關懷和同情。如《採桑曲》:種桑人家十之九,連綠不斷陰千畝。年年相戒桑熟時,畏人盜桑晨暮守。前年災水去年旱,私債官租如火鍛。今春差覺風雨好,可惜桑田種又少。採桑女子智於男,曉霧沾鞋攜筍藍。幼年父母責女紅,蠶事績事兼其中。桑有稚壯與瘦肥,亦有蠶飽與蠶飢。忌諱時時外意生,心血耗盡繭初成。織不成匹執上賣,急償官租與私債,促織在室絲已竭,機杼西鄰響不絕。殘歲無米貸人苦,妄意明年新絲補。
這首詩借採桑之事反映農民飽受私債官租的剝削之苦。開篇四句,寫了種桑的艱辛勞頓。每逢桑葉成熟之時,便是桑農操勞之日。片片桑葉都是桑農的心血凝成,一家人的生存都要靠它們來維持,於是“畏人盜桑晨暮守,”只得早出晚歸,不辭辛勞地看守桑田,盼望能有好的收成。
可是天災人禍雙雙而至,水災旱災,官租私債,把桑農剝奪得一無所有。今年好容易風調雨順,偏偏又少種了桑,一起一伏,轉折宕蕩,使人們對於桑農的悲慘際遇頓生同情之心。
接着“採桑女子智於男……”四句勾出了一組採桑女的形象。天剛破曉,寒意襲人,採桑女已經挎上竹藍,踏破曉霧,忙在桑田之間。尚未成年,已不得不學習縫紉、刺繡,幫助父母分擔家中裏裏外外的勞動。
接下了又進一步寫了種桑養蠶的千辛萬苦。“桑有稚杜與瘦肥,亦有蠶飽與蠶飢,……”桑農們小心翼翼地照顧着桑樹和蠶,唯恐有什麼意外,使他們的心血空耗。可是桑農的生死飽暖又有誰來過問?作者飽蘸着同情的筆墨,抒發着胸中的不平之氣。等到蠶繭作成,抽絲織綿,還等不及織成整匹,就趕着拿到市場上去賣,好換錢來償還官租私債。等到天氣轉冷,蠶絲已盡,賣得的錢都用去還了租債。含辛茹苦一年到頭,換來的還是忍飢挨餓。可生活還要繼續下去,只好又向別人告貸,買糧維持全家的生活,苟且着渡過這一年。可希望還在,雖然渺茫,但仍然期冀明年能有一個好光景。
閻爾梅的詩由於充滿了反清意識,無情揭露清朝統治者的殘暴野蠻,反映了民間疾苦,自然為當時的統治者所不容,因此,也難以逃脱被禁燬的命運。

閻爾梅歷史評價

明末清初詩人錢謙益:古古善罵人,當世無所推許。 [5] 
清代官員閻圻:山人平生以詩名,其力詩,凡數變,成集者,亦非一種。 [5] 
《清史稿》:爾梅博學善詩。 [6] 
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鄧之誠:詩才若海,茫無涯涘,説者謂似太白,蓋論其古體。若律絕不薄七子,而格律謹嚴,聲調沈雄,純以史事隸之,與靡靡者異,當時無不重之。呂留梁睥睨一世,聞人譽之半似閻古古而喜。計東數康熙初京師耆舊,依年為次,舉孫承澤及爾梅炎武三人。獨為王士禛所輕,有戴廷栻者,祁縣富商,喜藏書畫古器,謹事傅山,嘗匿炎武藏金,亦醜詆爾梅,以附於士禛,是所謂蟪蛄不知春秋者矣。(《清詩紀事初編》) [3] 
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丁帆:在閻爾梅身上體現了一個剛直不阿知識分子的人格力量,他既能夠具備“士可殺而不可辱”的剛毅,又能夠葆有“落落生平恥受恩,甘為寡合住秋村”的堅韌。真可謂大道大德者。或許閻爾梅的詩歌成就並不高,能夠載人史冊的也許不多,然而他的高風亮節卻是明清之際知知識分子鮮見的楷模,他那“不為王侯生,甘為布衣死”的人生箴言是燭照知識分子靈魂的火炬,是促人猛省,反思其自身的文化批判意識何在的銅鏡。(《江南悲歌》) [7] 

閻爾梅軼事典故

八步鄰
傳説閻爾梅為他父親擇地安葬的時候,請風水先生在微山湖邊看了一塊地,本是一塊平地,打坑時候卻忽然發現下面有一黃水淤下的棺木。風水先生自豪地説:“我説這是塊風水寶地吧!這是‘棺上加棺’,就埋在這吧,保證你後世子孫官上加官。”閻爾梅説:“不行,先前不知道這是人家老林,現在知道了,絕不能再刨人祖墳,破人風水。”於是在原地挪了八步後,打坑安葬了父親。若干年後,閻爾梅進京趕考,在考場捲上有一難題,一時答不上來,只好伏案思考,沒想到竟睡着了。這個時候,他朦朦朧朧看見一個白鬍子老頭來到跟前,摸了一下他的頭頂,口中唸唸有詞,閻爾梅立馬茅塞頓開,文如泉湧。閻爾梅問那老者是何人,那白鬍子老頭笑着説是閻家的“八步鄰”,一轉身就不見了。張榜後,閻爾梅果然在京城中了舉人。返鄉後,他把“八步鄰”的怪事向族人講述了一遍,族人都説是微山湖老林的鄰居幫他中了舉。 [10] 

閻爾梅人際關係

據《景文公碑記》載:閻氏原居關中,明永樂初遷沛縣,以家世治《毛詩》,立於書香之林。明嘉靖乙丑遭河患,先世譜謀與田廬俱沉沒,上世事不能詳盡。
父親
閻思納,字景文,生於萬曆二年,卒於崇禎九年。據《沛縣誌》載:“古古山人,父景文,原葬於微山。甲申,明鼎革,正山人廬墓之時,”後卜地於城西杏花堆,遷往該處。 [8] 

閻爾梅主要作品

據考,民初出版的六卷本《閻古古全集》收詩一千七百九十四首,但有人以為千餘詩中只有“一二傳後”而已。 [7] 

閻爾梅後世紀念

閻爾梅墓
閻爾梅墓(2張)
閻爾梅墓位於江蘇省沛縣朱寨鎮杏花村西北500米處,與新遷劉河涯村相鄰,距沛城12公里。清光緒年間,沛知縣馬光勳劃墓地300畝,修墓立碑,親題碑文“明故孝廉閻古古先生之墓”。閣爾梅墓拒用滿制,繼承了戰國、秦朝漢代墓葬的形制。自閻爾梅始,閻氏家族即用方形幕葬,與清人的圓形幕截然不同。
民國時期,縣長馮子固倡儀,重劃墓地81畝,植柏樹700餘株。1957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12月,沛縣人民政府在墓前立碑,碑陽書“閻古古先生之墓”,碑陰介紹閻古古生平事蹟。 [8]  閻爾梅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閻爾梅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五百·列傳二百八十七》 [6] 
參考資料
  • 1.    王寶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 750 歷代名人年譜總目.台灣:文海出版社,1980:137
  • 2.    中華姓氏 3.張紅主編:線裝書局,2008.10:第503頁
  • 3.    楊東興. 論閻爾梅的悼亡詩[J]. 安康學院學報, 2018, 第30卷(4):33-36.
  • 4.    宋林飛主編.江蘇歷代名人詞典: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09:第171頁
  • 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沛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沛縣文史資料 第2輯:政協江蘇省沛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07:第107-115頁
  • 6.    清史稿·卷五百·列傳二百八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30]
  • 7.    丁帆著.江南悲歌: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第79-80頁
  • 8.    邢厚仁主編.沛縣漢文化研究:沛縣漢文化研究會,2002:第351-355頁
  • 9.    張登勤. 現實主義詩人閻爾梅初探[J].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3):62-65.
  • 10.    薛以偉. 論閻爾梅民間傳説的神異性[J]. 時代文學:上, 2010.(6)193-194.
  • 11.    張兵.閻爾梅詩論[J].甘肅高師學報, 1999(6):10-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