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閻仲彝

鎖定
閻仲彝,1895年生,河南南陽人,幼年在原籍讀私塾,1909—1911年於本縣高等小學讀書。1914年1月考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一次德文科。1919年畢業後,被選送至上海同濟大學醫科學習,於1924年畢業。翌年由河南官費派遣留學德國。1928年4月畢業於哥廷根大學外科,獲博士學位。
中文名
閻仲彝
別    名
彝銘
出生日期
1895年1月19日
逝世日期
1973年8月17日
出生地
河南南陽淅川縣
職    稱
教授

閻仲彝人物介紹

閻仲彝 閻仲彝
閻仲彝,教授、著名醫學家。原名彝銘,河南淅川縣人,1895年1月19日生。

閻仲彝生平事蹟

閻仲彝,教授、著名醫學家。原名彝銘,河南省淅川縣人,1895年1月19日生。
閻仲彝幼年在原籍讀私塾,1919年畢業後,被選送至上海同濟大學醫科學習,於1924年畢業。翌年由河南官費派遣留學德國。1928年4月畢業於哥廷根大學外科,獲博士學位。他謝絕德國幾家醫院的重金聘請,毅然於1928年5月回國,就任徐州後方重傷醫院中校軍醫。11月轉任杭州市立病院外科主任、南京第二陸軍醫院醫務長。1929年8月,應河南中山大學(現河南大學)校長黃際遇之電邀,回母校醫科任教授兼醫科負責人。1930年9月河大醫科改為“醫學院”,閻仲彝先生出任醫學院第一任院長。1930年夏河南中山大學校長主張裁撤醫科,省府也已批准,閻先生等反對停辦,據理相爭,醫學院得以保留。但因此閻仲彝於1934年暑假被該校長免去醫學院院長職務。1937年2月閻先生再度出任醫學院院長。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大學流亡在外,條件極其困難。1939年5月醫學院遷嵩縣,積極擴招春季班,並再次創辦附屬醫院,1942年9月建立附屬醫院即鄭州第一人民醫院前身。他帶領廣大師生努力解除山區人民病痛,獲得當地羣眾好評。由於醫學院教育質量較高,在全國醫學院評比中名列第三。1942年12月,閻仲彝奉命在魯山組建河南省第二醫院,並擔任院長兼外科主任。1945年曾兼任遷到寶雞的河南大學醫學院和西安軍醫分校外科課程的教授工作。抗戰勝利後仍任省第二醫院院長。1948年9月至l949年8月,在上海開業行醫,後應邀返回故里。1949年9月1日到河大醫學院任外科教授及外科教研室主任。
1950年他被省人民政府聘為河南省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自由職業者民主人士代表,並任省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建國後加入“九三學社”,還曾擔任過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河南分會主任委員及中華外科雜誌編輯委員、中國科普學會河南分會業務部副部長等。1966年偏癱,1973年8月17日病逝。

閻仲彝工作業績

閻仲彝治學刻苦認真,主張以勤補拙,成績頗佳。在外科尤其是骨科方面研究深邃,技藝精湛。閻先生鑑於“吾國向無骨折脱位學之專著”,於1946年編著出版《骨折及脱位學》—書,約15萬字,自行設計繪製287幅明晰的示意圖,在維護關節功能方面有獨到見解,備受國內外同人讚許。另著有《性生活與民族改進》一書,提倡優生,卓有遠見。主持翻譯《外科學》上下兩冊,140萬字,1957年由上海衞生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國最早翻譯的一部外科學鉅著。1958年1月後專事翻譯和學報編輯工作,陸續發表多篇關於外科、骨科、五官科的論文,見地透徹。

閻仲彝評價

閻仲彝教授熱愛祖國,忠於醫學教育事業,素以救死扶傷為己任,是河南醫學教育事業的重要先驅者、現代外科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