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閲古樓

鎖定
閲古樓 [1]  ,位於北海公園白塔山的西麓,左傍琳光殿,右近分涼閣,與太液池對岸的震旦香林遙遙相望,始建於乾隆十二年。 [2] 
中文名
閲古樓
外文名
Yuegulou
地    點
北海公園瓊島西北側的湖畔
建造時間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
外    形
樓呈半圓形,玲瓏俊雅
景區等級
國家4A級景區 [3] 

閲古樓簡介

坐落於北海公園瓊島西北側的湖畔,建於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閲古樓"三字為乾隆手書。樓內牆壁上,鑲嵌着我國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 [4]  石刻495方,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石代書法集成石刻,全名為《三希堂石渠寶笈法貼》,共收集了我國從魏晉至明末135位著名書法家的340件楷書、行書、草書等作品,總計約十萬字左右。書法、刻法均極其精美,被稱為"雙絕"。這是一座集我國曆代著名書法之大成的傑出建築,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 

閲古樓建築特色

閲古樓呈半圓形,左右環抱,上下兩層,依山而建,造型別致。裝修素樸,窗扉嚴密,樓體前圓後方,中間為縱深的天井。
進入樓院,頓覺與外界隔絕,自成天地,幽靜異常,若踏上蜿蜒的樓梯,則被引入琳琅滿目的石刻叢中。

閲古樓歷史背景

閲古樓所藏《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共收集了我國魏晉以來直到明末歷代書法家一百三十五人的三百四十件作品,刻於四百九十五塊石上。其中除晉代三位大書法家的傑作之外,還有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的作品、北宋著名書法家蘇軾的手跡。可謂洋洋大觀,成為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部古代法書典籍。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問世後,歷朝曾有不同的拓本,除乾隆時期的初拓本外,後又有嘉慶、道光、咸豐、光緒時期的各種拓本。到了民國以後,拓本繁雜,良莠不齊,刻石也受到不少損傷。過去拓本中以乾隆初拓本為最好。拓工精細,字口嚴整,墨黑如漆,光亮可鑑。
乾隆帝曾將三件稀世珍寶——晉代三位書法家的手跡收藏於此。它們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為了給這三件稀世珍寶增添光彩,乾隆十二年(1747)特令梁詩正等人將內府所藏《三希堂石渠寶笈法貼》三十二卷,專門在北海塔山西麓建起了環抱半圓形的”閲古樓“加以保存。
乾隆御製”閲古樓“的一首詩曰:”寶笈三希卒法珍,好公天下壽貞珉,樓正四面開屏幛,神聚千秋作主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