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鎖定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又稱閩浙贛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福建、浙江、江西三省邊境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區域。它位於羅霄山脈北段,處在三條鐵路(南潯、粵漢、株萍鐵路),一條大江(長江),三個省會(武漢、長沙、南昌)之間,境內山大林深,峯巒險峻,河流交錯,有着較大的迴旋餘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2]  1928年1月2日,方誌敏召開“窖頭會議”,暴動武裝沿用農民革命團,提出“平債均分土地,建立勞農政府”綱領,領導弋橫暴動。1928年5月,弋橫兩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先後召開,成立了兩縣蘇維埃政權,把武裝鬥爭與土地革命相結合。1929年10月,信江蘇維埃政府成立,頒佈了信江蘇維埃臨時政府《施政大綱》《臨時土地分配法》等,下轄弋、橫等4個縣級政權,實施正確的土地政策,為全黨土地路線的制定提供了經驗。1931年11月,贛東北省成立; 1932年12月11日,贛東北省改為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發展到閩、浙、贛、皖四省。1934年11月,方誌敏帶領蘇區主力紅十軍北上抗日,根據地內部空虛。11月28日,閩浙贛省府葛源被國民黨軍攻陷,保存下來的部隊參加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4] 
中文名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類    別
革命根據地
位    置
福建、浙江、江西三省邊界地區
相關人物
方誌敏、邵式平、黃道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發展歷程

1927年7月,陳昭禮徐履峻受黨中央派遣到閩北恢復黨組織。成立崇安特支後,即在崇安、浦城邊境發動羣眾,開展抗捐、抗税、抗租、抗債、抗糧的“五抗”鬥爭,組織農會,培養積極分子,準備革命力量。 [3] 
1927年11月25日,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次會議,即窖頭會議,在方誌敏主持下召開。在這一次弋陽、橫峯、貴溪、鉛山、上饒五縣的黨員會上,方誌敏根據八七會議精神,詳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指出帝國主義與中國廣大人民的矛盾、地主階級與廣大農民的矛盾一個也未解決,中國革命必然繼續發展,必然取得勝利。會議討論了方誌敏的報告,作出了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重大決定。在窖頭會議精神的指導下,12月,弋陽、橫峯兩縣分三個階段爆發了為期兩個多月的弋橫起義,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弋橫起義影響下,1928年9月,閩北崇安縣上梅地區農民發動了閩北革命鬥爭史上著名的上梅暴動,迅速控制了周邊二三十個大小村莊,推翻了地主反動統治。至此,贛東北及閩北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為撲滅贛東北地區燃起的熊熊革命火焰,國民黨反動派於1928年5月大舉進攻贛東北根據地。1928年6月25日,在根據地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方誌敏等在弋、橫交界處的方勝峯上一個破廟裏召開弋、橫兩縣幹部緊急會議。會上爭論十分激烈,有人提出,全國上百處起義都失敗了,現在形勢這樣嚴重,應把槍支埋起來,分散隱蔽。方誌敏堅決反對這種逃跑思想,認為大敵當前,共產黨員應與羣眾同生死共患難。會議最終確立克服困難、堅持鬥爭的正確方針,先後粉碎敵人的多次局部性圍攻,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至貴溪、餘江、萬年、鉛山、上饒等信江沿岸各縣,革命隊伍也在鬥爭中不斷髮展壯大,組建了正式紅軍——江西紅軍第五團(後改為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1929年3月,中共信江特委成立,唐在剛任書記,方誌敏等人任委員。在信江特委的領導下,根據地展開了較為徹底的土地革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周邊地區的羣眾,從而促進了根據地的發展和壯大。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國民黨反動派陷入內鬥。7月,經過周密部署,方誌敏率紅軍獨立第一團一舉攻破贛東北產業重鎮景德鎮,壯大了根據地革命力量。根據黨中央指示,中共信江特委改為贛東北特委(11月又改為贛東北省委),唐在剛任書記,併成立紅十軍。8月1日,贛東北革命委員會成立,方誌敏任主席。
上梅暴動之後,福建省委不斷加強閩北根據地的各項工作,於1929年4月正式組建閩北紅軍獨立團,並按照贛東北模式,建立蘇維埃政府,開展土地革命。同年7月,閩北紅軍獨立團劃歸贛東北特委領導併成立閩北分區委。中原大戰結束後,國民黨反動派前後對根據地發動了四次大規模“圍剿”,贛東北根據地不但粉碎了敵人的數次“圍剿”,還兩次入閩作戰,使贛東北和閩北兩個根據地連成一片,奠定了閩北蘇維埃和紅軍向前發展的基礎。1932年,通過四次反“圍剿”作戰以及蘇維埃運動的發展,贛東北鄰近的皖浙等地相繼建立蘇維埃政權。為此,黨中央於1932年底批准贛東北省改為閩浙贛省。
在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反“圍剿”過程中,紅七軍團被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並於1934年7月7日從瑞金出發,10月與閩浙贛根據地紅十軍會合。根據中央指示,兩軍合併成立紅十軍團。此時,閩浙贛根據地已遭受敵人嚴重破壞。根據命令,11月12日,方誌敏、劉疇西等率部離開蘇區,朝皖南挺進,繼續執行北上抗日任務。此後,閩浙贛根據地軍民對敵人的進攻進行了英勇抵抗,給予敵人沉重的打擊,但由於“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指揮,最終導致了閩浙贛根據地的喪失。1935年1月,方誌敏、劉疇西率部在懷玉山地區與敵英勇搏鬥,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方誌敏、劉疇西等被俘,於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義。 [2]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發展方式

閩浙贛省非常重視黨的建設工作,制定了蘇區《共產黨員守則二十二條》,成立蘇維埃工農檢査部,設立控告箱,提倡實名控告等。政權建設方面,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有着嚴密的組織形式,工農兵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政府內設各工作部門,同時建立各種羣眾團體為羣眾謀福利。方誌敏同志一直擔任省蘇主席,副主席有汪金祥餘金德徐大妹
軍事建設方面,形成了正規紅軍、地方紅軍、羣眾武裝三位一體的人民武裝體系,開展了以游擊戰為主要形式,地雷戰為主要特色的人民戰爭,為開闢新區、保衞蘇區立下不朽功勳。1933年,為支持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紅十軍被調入中央蘇區,方誌敏又把地方紅軍赤色警衞師等組合成新紅十軍。
閩浙贛省始終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建設首位,同時興辦工廠,特別是硝鹽場遍佈蘇區各地,到1933年達1335個。此外還有紡織廠、被服廠、兵工廠等。商業以集股的消費合作社為主體,並設立對外貿易機構,開闢赤色貿易線路。經濟建設不僅保障蘇區軍隊的供給,每年還上繳支持中央蘇區。省政府舊址內保存有當年的銀庫,此處原是周家糧倉,後加以維修做銀庫使用。從創建至1933年,閩浙贛蘇區共贈給中央蘇區1350兩黃金。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適應工作需要,設立各工作部門,建立健全如省政治保衞分局、省軍政保衞分局、省裁判部、省勞動感化院、贛東北特區法院等法制機構,獨創性開展法制建設。頒佈《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暫行刑律》、《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優待紅軍條例》等法律、法規15件之多,初步形成了根據地法律體系。將法制建設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為農業發展提供必要法律保障;創造性地制定了有關工商、外貿方面的政策和法令,推動蘇區經濟全面發展。
閩浙贛省設立了工農夜校、識字班、識字站、俱樂部等多種生動活潑、立足實際的辦學形式,實行全民義務教育,村村都有列寧小學,還有列寧師範、女子職業學校、盧森堡訓練團等。蘇區政府要求,凡15歲以上文盲或識字不多者,都到工農夜校或識字班學習,提出了“在蘇維埃政權下不讓一個工農不識字”的口號,方誌敏、邵式平等領導人還親自編寫通俗易懂的《工農讀本》。
紅十軍宣傳畫 紅十軍宣傳畫 [1]
閩浙贛省創辦了《工農報》《文化導報》《突擊》《紅色贛東北》等紅色報刊,省蘇政府設立印刷局,各縣機關、羣眾團體則建立油印處,印製報刊,廣泛開展讀報運動,街頭巷尾標語壁畫隨處可見。1931年10月,贛東北省工農劇團成立,省文化部親自為劇團編寫劇本,劇團也編排小節目、小劇本,緊密配合形勢做好擴大紅軍、募捐、掃除文盲、講衞生等宣傳工作。劇團為工農兵服務,下農村、下部隊,還深入紅白交界地區演出。此外還創建了列寧公園,供工農兵休息和娛樂,這是其他根據地所沒有的,是閩浙贛省獨有的創造。 [1]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歷史意義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在方誌敏等人的領導下,進行革命鬥爭和實踐創造,取得根據地建設的巨大成就。正因如此,毛澤東曾多次予以高度肯定。在1930年初總結紅軍和根據地的初創經驗時,毛澤東稱之為“方誌敏式”革命根據地。1934年1月27日,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又盛讚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同志們“有很好的創造”“是模範工作者”。
有力配合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地處中央革命根據地東北角,緊鄰國民黨統治中心滬、寧、杭地區,是中央革命根據地強有力的東北屏障,在歷次反“圍剿”作戰中,均有力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據地。1931年7月,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方誌敏、邵式平等人就曾提出向皖浙邊方向發展,採取游擊戰爭,主動打擊敵人,以鞏固擴大根據地來打通中央根據地,分散轉移敵人對中央蘇區的圍攻,粉碎敵人的堡壘政策。1933年1月,為配合第四次反“圍剿”“集中紅軍的主力同敵人進行大規模的作戰”,紅十軍奉命渡過信江同中央紅軍會師於貴溪,被改編為紅十一軍,消滅了進攻中央蘇區右翼的敵人,圓滿完成了配合中央紅軍作戰的任務,隨後被改編為紅七軍團,留在了中央蘇區。
有力策應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1934年中央決定將紅七軍團與中央蘇區的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作為先遣隊北上抗日。此舉,不但向國統區民眾宣傳了我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深刻揭露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實質,而且直接威脅了國民黨南京政府腹地,迫使蔣介石不得不調離圍攻中央蘇區的部隊至皖南進行堵截,從而牽制了東南方向敵人大批兵力,有力策應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
豐富了革命道路的理論和實踐。方誌敏總結閩浙贛根據地的鬥爭實踐,寫下了《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贛東北蘇維埃創立的歷史》《信江黨和紅軍以及最近之局勢》《建設我們鐵的紅軍》《關於白區鄉村工作的幾個問題》等光輝著述。在這些著述中,方誌敏提出了一系列武裝革命的理論,包括髮動羣眾舉行武裝暴動、正確開展土地革命、建立和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及反傾向鬥爭、蘇維埃政權建設、紅軍的戰略戰術、開展羣眾游擊戰爭、加強白區工作、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等等。這些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革命鬥爭實踐中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曾説:“方誌敏同志創建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方向路線是正確的。我們雖然不在一起,但我們的思想是一致的。” [2]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社會紀念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1]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大院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大院 [1]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橫峯縣葛源鎮楓林村,建築面積664平方米。大門為一座高大的八字形朝門,匾額上寫有“杉山第”,四周築有圍牆。門內有一個小院子,房舍呈工字形,正房橫擺,左右偏房豎設,還搭有一間馬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