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

鎖定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成立於1986年,是由福建南平市,浙江金華、麗水、衢州市,江西撫州、上饒、鷹潭、景德鎮市,安徽黃山市等九市組成,是開放式、全方位跨區域經濟聯合組織。
中文名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
成立時間
1986年
共有土地面積
12.36萬平方公里
總人口
2781萬人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由來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成立於1986年,是由福建南平市,浙江金華、麗水、衢州市,江西撫州、上饒、鷹潭、景德鎮市,安徽黃山市等九市組成,是開放式、全方位跨區域經濟聯合組織。經濟區的建立旨在打破區域界限,利用各市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以及產業特點,促進九市經濟合作、產業發展。經濟區所轄70餘個縣(市、區),共有土地面積12.3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781萬人。經濟區成立25年來,各成員市在工業、農業、交通、旅遊、教育、社會治安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協作,成效顯著。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挑戰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經濟基礎薄弱,雖然近幾年發展較快,但是與全國相比,經濟仍顯落後。2010年九方經濟協作區人均GDP為24836元,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9748元。同時,九方經濟協作區處在長三角、泛珠三角、海西和中部崛起四大經濟區域板塊的交匯中心,區域經濟邊緣化明顯,為此,加強九方區域合作、溝通,對於促進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機遇

閩浙贛皖四省邊際地區的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各成員市之間在旅遊資源、市場、設施、人才和信息等方面具備良好的稟賦條件和巨大的合作空間。區內森林資源豐富,區域森林覆蓋率達52%,林木蓄積量24613萬立方米,佔全國的2.26%;各類礦藏頗豐,且資源分佈集中,組合良好,是很好的建材及工業原料;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輝,區內擁有全國1∕2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黃山和武夷山),擁有全國2∕3的世界自然遺產(黃山、武夷山、三清山、龍虎山、江郎山、圭峯等),此外還有千島湖、鄱陽湖、靈山等一大批優質景區,是全國範圍內旅遊資源最集中的地帶;交通便利,高速路網縱橫交錯,京廣鐵路橫穿而過,未來京福高鐵和滬昆高鐵在此十字交叉,4小時車程半徑可覆蓋全國絕大部分地區,8小時內可到達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地方特產各具千秋,被列為“貢品”的有景德鎮的“瓷器”,撫州的“南豐蜜橘”、“廣昌白蓮”,上饒的“婺源綠茶”、“萬年貢米”,鷹潭的“餘江木雕”,金華的“金華火腿”、“東陽木雕”,麗水的“黃花菜”、“處州白蓮”、黃山的“祁紅茶”、“徽墨”、“歙硯”,南平的“大紅袍”,常山的“貢面”等。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創建25年來,區域合作取得了輝煌成果:區域內交通體系日臻完善,資源整合共享有序推進,經濟技術合作不斷加強,商貿互動卓有成效,軟硬環境建設形勢喜人。眼下,中央蘇區振興規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閩浙贛皖作為歷史悠久的革命根據地,無疑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綜合實力持續提升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經濟總量持續增長

過去10年,經濟區持續保持較快增長,“十一五”期間,受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增速有所放緩,但上饒和撫州卻依然保持良好的上升勢頭,比2008年增長近16個百分點。2010年金華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比2005年增長98個百分點。2010年,整個經濟區全面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區生產總值接近7000億元,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比2005年提高117個百分點,比2000年提高344個百分點。其中金華地區生產總值一直佔據經濟區30%以上的份額。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地區差距持續縮小

經濟區發展並不平衡,金華一直佔據着經濟區GDP總量的30%以上。從各城市來看,“十五”期間,金華、衢州、麗水、上饒、鷹潭、景德鎮在經濟區GDP佔比均有提高,南平、撫州、黃山所佔比例減少。自2005年以來,合作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得到持續改善,“十一五”期間,經濟總量偏低的城市增速加快,其中江西鷹潭、撫州、景德鎮、上饒四市和浙江衢州增長較為迅速,增速略高於地區平均增長速度。江西鷹潭、撫州、景德鎮、上饒四市GDP在區域總量中的佔比重逐年增加。金華、麗水、南平、黃山所佔比例則有所下降。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經濟結構有待優化

十年來,經濟區各市加快了結構調整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過去10年,黃山第三產業佔比一直很高,“十一五”期間佔比有所下降。金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佔比持續提高,一產二產比重則持續下降,結構逐漸合理。麗水在優先發展工業的同時,重視發展第三產業,二產、三產協同發展,比重均持續提高。景德鎮、鷹潭和上饒則重點發展第二產業,二產佔比持續提高,一產和三產佔比持續下降。十年來衢州和撫州一產佔比持續下降,“十五”期間三產佔比有所提高,“十一五”期間工業發展較快,三產佔比下降,二產佔比則在過去十年持續上升。南平“十五”期間,重視發展第三產業,二產佔比下降,三產佔比提高;“十一五”期間則大力發展第二產業,三產佔比有所下降。綜上所述,金華、黃山和麗水三產佔比均達到40%以上,產業結構趨於合理,而其他六市則亟待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和調整的步伐。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工業經濟持續增長

九市經濟區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在2004年達到49%的增長速度之後,開始持續放慢增長步伐,2008年和2009年,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幅雖有所震盪,但是仍然保持良好增長態勢。2005年,區域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077.26億元,2010年達到10505.13億元,比2005年增長241.38%,比2000年增長1155.78%。其中衢州、麗水、上饒、鷹潭工業總產值步入了千億行列,金華市突破三千億。5年間,區域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37.43%提高到43.35%,工業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消費市場保持活躍

過去10年,九方經濟協作區各級政府以促消費、擴內需作為保增長的關鍵之舉,商貿業快速發展,消費市場保持活躍。2010年經濟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49.39億元,比2000年增長292.05%。各地區發展並不平衡,其中金華達916.23億元,比2000年增長(下同)304.37%;景德鎮達140.37億元,增長356.78%;鷹潭達86.62億元,增長353.27%;黃山達125.96億元,增長348.42%;上饒330.5億元,增長306.57%;衢州達290.82億元,增長281.10%;麗水達266.13億元,增長271.64%;撫州230.72億元,增長262.77%;南平262.04億元,增長234.02%。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財政收入穩步增長

經濟區各城市堅持增收節支、優化結構、扶持企業,有效保證了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10年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797.06億元,比2000年增長557.59%,比2005年增長159.04%。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經濟區居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2010年,經濟區城鎮居民收入繼續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150元,比2005年增長69.44%,年均增長13.89%;比2000年增長186.43%,年均增長18.6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96元,比2005年增長78.07%,比2000年增長171.11%。

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現代交通網絡

在高速公路建設方面,連接景德鎮和鷹潭兩市的鷹瑞高速全線通車;途經黃山市的徽杭高速、合銅黃高速、黃塔桃高速公路陸續建成通車;2005年動工修建的黃衢南高速公路,2010年全線建成通車,與已通車的京福高速公路連接;連接黃山和景德鎮的黃祁景高速於2008年底開工建設,將於2012年底建成;途經南平市的松建高速與麗水市龍泉至慶元高速公路相連,2009年11月正式開工,計劃於2012年建成通車;途經南平的上武高速2009年7月開工,第一階段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連接麗水和南平的龍(泉)浦(城)高速項目前期取得實質性進展;上饒-南平武夷山高速公路項目進展順利。還有數條高速公路正在抓緊做前期工作,如:南平邵武-光澤-撫州資溪高速公路,計劃2012年建成通車。
在鐵路建設方面,在閩浙贛皖四省的共同努力下,京福高鐵、皖贛複線、黃杭鐵路、黃(山)金(華)鐵路均已列入國家鐵路中長期規劃。連接協作區黃山、上饒、南平等市的時速350公里合福高速鐵路前期工作進展順利,預計2013年建成通車;峯福鐵路南段電氣化改造工程將竣工投入運營;連接金華、衢州、鷹潭的杭長客運專線設計時速350公里、雙線、電氣化;九景衢鐵路設計時速200KM、雙線、電氣化,即將開建;衢州至麗水鐵路的項目前期工作已啓動。
民航方面:武夷山機場客流量年年增長,是協作區效益最好的機場;衢州民航整合周邊旅遊資源,利用經濟區內豐富的旅遊資源開發航空旅遊客源市場,以衢州空港為紐帶,搭建北京、深圳、上海、廈門旅遊客源和經濟區內旅遊景點之間合作的橋樑,先後與三清山、婺源等景點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共推航空旅遊線路,成為協作區對外交流的又一重要途徑。黃山機場國際航站樓經過數年建設,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晉升國際機場。上饒三清山機場預可研報告通過評審,進入立項審批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