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閩台對渡文化節

鎖定
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獨有的海上潑水活動,自2007年起舉辦。該節慶活動不僅傳承了中原文化的古老元素,又融進了海洋文化特色,在海峽兩岸產生了深遠影響。 [13] 
2008年,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將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納入對台交流重點項目。2011年,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2024年6月10日,“相約在端午•兩岸一家親”第十八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正式開幕。 [2] 
中文名
閩台對渡文化節
地    點
石獅蚶江

閩台對渡文化節活動歷史

地理上石獅蚶江與台灣鹿港之間航線較短,風向、海水流向非常適合通航,自古以來,民間私下的商業往來十分頻繁。堵不如疏,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福州將軍永德向朝廷建議“蚶江鹿港設正口對渡”。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在蚶江設立海防官署,開放蚶江與台灣鹿仔港對渡貿易,蚶江被定為“內海正口,船隻出入之處”,統管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對台貿易。蚶江、鹿港對渡最為繁榮的時代正式開啓,商貿之盛,一時無兩,《蚶江志稿》有載:“大小商漁,往來涉利,利之所在,羣趨若鶩。”
對渡期間,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的商會組織“郊”或“行郊”,紛紛在蚶江設立商行。當時,泉州府城和蚶江港,專營台灣生意的商號達數百家。在鹿港的郊商中,泉郊最多,達200多家。蚶江的郊商在乾隆在位期間達到近百號,對渡運輸船隻300餘艘。
來往蚶江、鹿港之間的商船,從台灣運來大米、蔗糖、木材、水果、海產品等,從蚶江運去藥材、煙、紙、茶葉、瓷器等。從蚶江啓航,一晝夜可直達鹿港,鹿港一時間贏得“繁華猶似小泉州”的美名。
蚶江與鹿港之間的商貿往來還產生了一個文化產物,那就是蚶江海上潑水民俗。據記載,明朝時,蚶江便時有海上潑水活動。閩南端午有“汲午時水”民俗,漁民要“洗船”“補灰”“畫船”,相互間時常潑水取樂。隨着蚶江、鹿港開放對渡,四方船舶雲集於當時作為兩岸通航通商中心碼頭的蚶江,船工們沖洗船隻、追逐潑水、驅熱消暑,海上潑水活動遂逐漸發展為固定的競舟潑水民俗,以此驅邪消災、祈求吉祥平安,祝願海上航行安全。
19世紀末,清政府甲午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蚶江與鹿港對渡宣告結束,蚶江海防官署隨之關閉,兩地間傳統的官方貿易隨之走向沒落,但民間貿易依然不絕。蚶江與鹿港對渡在兩岸播下的文化種子,也已經生根發芽。
1988年6月28日,正逢蚶江忠仁廟關帝爺誕辰之日,林祖武極力倡導民眾把關帝爺誕辰之日定為“蚶江鹿港對渡紀念日”,並舉辦規模盛大的閩台傳統海上文體活動,以紀念歷史上的泉州蚶江與台灣鹿港對渡,此後蚶江每年都舉辦對渡紀念活動。
1999年端午節,石獅蚶江和台灣彰化縣和美鎮聯袂舉辦海峽龍舟競渡邀請賽,中斷已久的閩台對渡習俗遂恢復了“海上龍舟競渡”和“海上潑水”競賽項目。 [3] 

閩台對渡文化節主辦單位

泉州市委宣傳部、泉州市委文明辦、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泉州市體育局、泉州市台聯、石獅市委、石獅市人民政府。 [4] 

閩台對渡文化節活動內容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一屆

2007年端午,在石獅籍台胞王愛羣、林清闊、蔡崇熙等人穿針引線、牽線搭橋下,兩岸攜手舉辦閩台對渡文化節和海上潑水節。蚶江、鹿港兩地鄉親心手相牽、熱情相擁。隨着首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舉行,蚶江海上潑水節由民間自發正式走向政府主導。 [3]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二屆

2008年6月7日,第二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福建石獅舉行,本屆閩台對渡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為主線,圍繞“相約端午節,閩台一家親”的活動內涵,全面展示閩台多元民俗文化魅力,促進對台文化交流活動蓬勃發展。 [6]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三屆

2009年5月27日至29日,第三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福建石獅舉行,活動分為海上活動、陸上活動、配套活動。海上活動包括“閩台共攜手,衝浪紅塔灣”海泳比賽、龍舟邀請賽、海上潑水、海上捉鴨等;陸上活動包括民俗踩街、兩岸燈謎聯猜、攻炮城、蚶江鹿港文藝演出、對渡文化研討會;配套活動包括兩岸民俗攝影大賽、鹿港書畫攝影展、兩岸美食美酒展示周等。 [7]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四屆

2010年6月16日晚,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為主題的第四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開幕式,在中國休閒服裝名城­——石獅市舉行。本屆閩台對渡文化活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和“端午節”主題文化活動為主題,推動閩台文化交流大繁榮大發展。同時還舉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動,展示“魅力石獅”民俗文化風采,演繹一場盛況空前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為海峽兩岸同胞奉獻一場別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5]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五屆

2011年6月5日至7日,第三屆海峽論壇·閩南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的第五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石獅舉行。本屆活動突出閩台文化交流,弘揚傳統對渡文化,包括台灣鹿港參訪團、華岡藝術學校、高雄市謎學研究會等在內的十幾萬羣眾參加活動。端午節當天,50多艘漁船在海上展開歡快熱烈的潑水嬉戲,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 [8]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六屆

2012年6月23日至25日,第六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石獅舉行,本屆活動繼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為主線,全面展示閩台文化民俗風情,進一步增進兩岸人民情誼。 [9]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七屆

2013年6月12日,濃濃端午情,悠悠民俗風。“我們的節日 端午”第七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開幕式在泉州石獅蚶江鎮的後垵澳碼頭舉行。開幕式後,人們乘着漁船,拿着臉盆、水桶盛水潑向對方船上的人,互相嬉戲,以此驅邪消災、祈求吉祥平安,祝願海上航行安全。此外,緊張刺激的兩岸龍舟賽、妙趣橫生的中華燈謎聯猜,以及兩岸青年歌舞晚會等異彩紛呈的兩岸交流活動輪番上陣。 [10]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八屆

2014年6月2日,第八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石獅隆重上演,上百艘“戰船”彙集蚶江鎮,在泉州灣跨海大橋南段海域,一同演繹一場激烈的海戰。與以往不同,本屆對渡節不再搭建觀禮台,取消開幕式文藝表演。不過民俗活動沒有太大改變,海上陸地近20項民俗活動交相輝映。其中,海上民俗活動有王爺船巡海、海上潑水、海上捉鴨、兩岸龍舟賽等;陸上活動有瑞獅點睛、兩岸燈謎聯猜、民俗文化廟會、攝影採風比賽、攻炮城、閩台對渡文化講壇、閩台美食節等。 [11]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九屆

2015年6月20日,“我們的節日·端午”第九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蚶江後垵澳古渡頭(沿海大通道蚶江段)舉行。本着“突出閩台交流、弘揚對渡文化、倡導文明節儉”的理念,本屆活動首次由民間團體主辦,去除部分配套活動,僅保留部分傳統項目,進一步凸顯閩台多元民俗文化魅力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12]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十屆

2016年6月9日,落地於蚶江的“第十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石獅潑水節”如期而至。本屆活動最大的亮點是增強參與性、展示性、多樣性,新增了“絲路情緣”、“絲路花雨”、“絲路映像”、“絲路霓裳”等四項海絲文化展示活動,延續海上陸地活動交相輝映的傳統,讓市民和遊客更多地參與到具有觀賞性、趣味性、互動性的民俗活動中來,感受“閩台對渡”的博大精深和文化風采。海上民俗活動有海上潑水、王爺船巡海、海上捉鴨、龍舟邀請賽等;陸上活動有攻炮城、兩岸燈謎聯猜、攝影採風比賽、攻炮城、地方伴手禮展示、書畫展覽等。 [13-14]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十一屆

2017年5月30日,“我們的節日·端午”——第十一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蚶江拉開序幕。延續往年海上、陸地活動同時進行的傳統,今年的海上潑水節互動性更強,讓兩岸民眾充分感受“閩台對渡”的文化風采。 [15]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十二屆

2018年6月18日,第十屆海峽論壇·第十二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石獅蚶江後垵澳正式開幕。活動為期4天,舉辦龍舟邀請賽、海上潑水、“海上捉鴨”、“王爺船”巡海儀式、“攻炮城”等20多項海陸活動。 [16]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十三屆

2019年6月7日,第十三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開幕式在蚶江鎮後垵澳舉行。本屆活動設有海上和陸地兩部分內容。傳統活動既有海上潑水、龍舟賽、“王爺船”巡海,也有陸上文藝踩街、攻炮城、健身舞展演等配套活動。此外,本屆活動還將舉辦2019年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舞龍舞獅大賽暨獅陣大匯演、“兩岸一家親”海峽兩岸端午聯歡晚會、“海絲杯”石獅市首屆謎王爭霸賽、石獅濕地公園健步走嘉年華等四項特色配套活動 [17]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十七屆

2023年6月22日,第十七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石獅市蚶江鎮舉行。本屆閩台對渡文化節在海上、陸上推出多項主題活動,重頭戲包括開幕式、“王爺船”巡海儀式、海上潑水、海上捉鴨、攻炮城、龍舟邀請賽等,還有兩岸燈謎聯猜、品味兩岸美食等特色配套活動。 [1] 

閩台對渡文化節第十八屆

2024年6月10日,“相約在端午•兩岸一家親”第十八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正式開幕。為了慶祝蚶江和鹿港對渡240週年,此次活動在海上潑水、兩岸龍舟賽等傳統民俗活動的基礎上,同步舉辦海角音樂會、海峽兩岸青年辯論賽、兩岸美食嘉年華、閩台同宗村族譜展等系列活動, 兩岸同胞在這裏以文化為“舟”、以潑水為“槳”,共同駛向美好的未來。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