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閨怨

(唐代王昌齡創作的七言絕句)

鎖定
《閨怨》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的心理變化。詩的首句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8]  詩貴曲而忌直,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敍別情而不着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説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 [8] 
作品名稱
閨怨
作    者
王昌齡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閨怨作品原文

閨怨1
閨中少婦不知愁2,春日凝妝3上翠樓4
忽見陌頭5楊柳6色,悔教7夫婿覓封侯8 [2] 

閨怨註釋譯文

閨怨詞句註釋

  1. 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8] 
  2. 不知愁: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中“不知”作“不曾”。 [9] 
  3. 凝妝:盛妝。 [8] 
  4. 翠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裏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
  5. 陌頭:路邊。 [8] 
  6. 柳:諧音“留”,寓有留戀之意,觸動離別之愁。 [5] 
  7. 悔教:後悔讓。
  8. 覓封侯:為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 [8] 

閨怨白話譯文

閨閣中的少婦不知愁是什麼滋味;
春光中濃妝豔抹,獨自登上翠樓。
忽然望見路邊的楊柳吐青色,
悔不該叫夫君為求功名征戰邊關。 [7] 

閨怨創作背景

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寫就的。 [2]  開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齡在此年前後曾去過西北邊陲,此詩大約作於其時。 [3] 

閨怨作品鑑賞

閨怨文學賞析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説“閨中少婦不知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知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説應該有愁。之所以“不知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於那個時代的風氣。在當時“覓封侯”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知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知愁”,第二句緊接着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知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於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説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彷彿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裏: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説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餘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説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貌。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説。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而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 [1] 

閨怨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顧璘:宮情閨怨作者多矣,未有如此篇與《青樓曲》二首,雍容渾含,明白簡易,真有雅音,絕句中之極品也。(《批點唐音》卷十三) [4] 
明末詩人徐增:此詩只看“閨中少婦”四字,通首於此上描寫。“忽見陌頭楊柳色”,用“色”字妙。柳色自黃而綠、綠而青,猶女兒時面色黃,婦人面色紅冶也。(《而庵説唐詩》) [6] 
明末清初學者黃生:感時恨別,詩人之作多矣,此卻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後二句,語境一新,情思婉折。閨情之作,當推此首為第一。此即《國風》婦人感時物而思君子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長。唐人絕句實具風雅遺音。(《唐詩摘鈔》卷四) [4] 
明末清初學者唐汝詢:傷離者莫甚於從軍,故唐人閨怨,大抵皆徵婦之同也。知愁,則不復能“凝妝”矣;凝妝上樓,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見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遙、離索之情亟也。蟲鳴思覯,南國之正音;萱草痗心,東遷之變調。閨中之作,近體之《二南》歟?(《唐詩解》卷二十六) [4] 
清代學者吳瑞榮:觸景懷人,精采迸射,卻自大雅。(《唐詩箋要續編》卷七) [4] 
清代官員宋宗元:“不知”“忽見”四字,為通首關鍵。(《網師園唐詩箋》) [5] 
中國近現代學者俞陛雲:此詩不作直寫,而於第三句以“忽見”二字陡轉一筆,全首皆生動有致。(《詩境淺説續編》) [5] 
中國近現代古典文學家劉永濟:詩人筆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婦”之情態,而人民困於徵役,自在言外,詩家所謂不犯本位也。(《唐人絕句精華》) [7] 
原上海滬江大學教授喻守真:不説別而別情自見,不言愁而愁思倍增。(《唐詩三百首詳析》) [7] 
中國近現代文藝理論家馬茂元:這時的“楊柳色”有雙重涵義:第一,楊柳春天發青,春天應該是閨中歡樂的季節,看見楊柳色就會意識到生活中的孤獨之感;第二,古代風俗離別時折柳以贈行人,“柳”諧“留”音,寓有留戀之意。因此柳色又會勾起回憶, 觸動別離之愁。這些,都是和第一句的“不知愁”相呼應的。(《唐詩選》) [7] 
中國近現代古典文學研究家傅庚生:將少婦風韻寫得活現。(《中國文學欣賞舉隅》) [7] 

閨怨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年—756年),字少伯,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授汜水尉。又授校書郎,後任江寧丞,又因事貶龍標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安史之亂後為刺史閭丘曉所殺。擅長五言古詩和五、七言絕句,其中以絕句成就最高。詩境雄渾開闊,自成一格。明王世貞論盛唐七絕時,認為只有他可與李白爭勝,列為“神品”。現存詩一百八十餘首,《全唐詩》編為四卷,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10] 
參考資料
  • 1.    夏於全主編.唐詩宋詞 第2卷 唐詩: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6.01:第181-183頁
  • 2.    王宗康;薛佩生.經典古詩五百首 上:陝西人民出版社,2019.07:第42頁
  • 3.    (清)蘅塘退士編選;張忠綱評註.唐詩三百首評註:齊魯書社,1998.04:第422-423頁
  • 4.    (清)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08:第343-344頁
  • 5.    尚永亮本書主編.唐詩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第510-511頁
  • 6.    (清)蘅塘退士選;金性堯注;金文男輯評.唐詩三百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6:第345-346頁
  • 7.    (清)蘅塘退士編著.唐詩三百首詮解:萬卷出版公司,2018.07:第290-291頁
  • 8.    (清)蘅塘居士編選.唐詩三百首: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03:第337頁
  • 9.    蕭滌非著.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09:第128-129頁
  • 10.    尚永亮本書主編.唐詩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