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閣臣

鎖定
閣臣,在明代是內閣大學士和以翰林學士入職內閣者的別稱,又稱輔臣 [1]  ;在清代,則是大學士內閣學士的別稱,後來也被用來指稱清朝責任內閣的成員。 [2]  因其入閣辦事,故稱閣臣。
在當代,“閣臣”亦被新聞媒體用於指代一些國家的內閣成員。 [3-4] 
中文名
閣臣
讀    音
gé chén
釋    義
大學士的別稱
出    處
王世貞觚不觚錄

閣臣職官沿革

明朝太祖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及丞相等職,設殿閣大學士,建文帝時改“大學士”為學士。朱棣即位後,設立內閣,以翰林院官員解縉、黃淮、胡廣等人入直 [5]  至明仁宗,又拔擢閣臣,任命翰林學士、左春坊大學士楊士奇為華蓋殿大學士,提拔翰林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楊榮為謹身殿大學士, [6]  逐漸形成了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 [7]  閣臣又被稱為輔臣,其中位居首席者稱“元輔”、“首輔”(即內閣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
清朝在入關前曾設內三院,順治、康熙年間兩度改設內閣,有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雍正年間增協辦大學士,乾隆年間調整殿閣名,省中和殿大學士,增體仁閣大學士,以三殿三閣為定製,唯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此外,又設內閣學士作為內閣大學士的屬官,滿洲六人,漢四人,雍正年間,其品級定為從二品。 [8] 
晚清改革官制,光緒末年改組內閣,設會議政務處,以各部尚書為內閣政務大臣。宣統三年,改設責任內閣(清朝責任內閣),舊內閣大學士改在翰林院排列班次,新內閣則設置內閣總理大臣內閣協理大臣各一人,另設國務大臣十人,等等。 [9]  新內閣的成員,有時也被稱為閣臣。 [2] 

閣臣文獻用例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閣臣兼掌部院,非舊規也。”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景帝初年,開經筵,以寧陽侯陳懋、閣臣陳循、高谷知經筵,閣臣商輅等為講官。” [10]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八:“國初沿明舊制,閣臣例不兼經筵。” [11] 
(清)吳敏樹書謝御史》:“明日,上語閣臣:‘朕少時聞 謝御史燒車事,心壯之。昨見其子來,甚喜。’”
(清)汪榮寶汪榮寶日記》:“內閣擬就上諭兩道,一為遜國,一為宣戰,閣臣不自擅決,付諸皇族會議。但若採用乙種辦法,閣臣即一律辭職。”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