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閔慶文

鎖定
閔慶文,男,漢族,1963年3月出生,江蘇沛縣人,博士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5年12月加入九三學社。
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資源環境專門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委會副主委,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人大代表。 [15] 
中文名
閔慶文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3年

閔慶文人物經歷

1979年至1983年就讀於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農業氣象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3年至1996年曆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助教、講師,教研室副主任,其間,1986年至1990年就讀於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6年至1999年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生態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1999年至2004年任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2004年至今任中科院地理資源所項目研究員、研究員。
2006年至今任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9年至今歷任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5] 

閔慶文研究方向

生態農業與農業文化遺產、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補償、資源生態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4] 

閔慶文主要成就

先後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國家基礎研究計劃(973)課題、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課題、科技支撐項目課題、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課題、環保部行業公益項目等,單獨或合作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或參編專著與論文集10多部。 [4] 

閔慶文所獲榮譽

2020年5月,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5] 

閔慶文社會任職

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辦公室主任,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態學會理事、農業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副秘書長、資源生態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農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環境經濟學分會理事,中國氣象學會生態與農業氣象學委員會委員,《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自然資源學報》、《資源科學》、《生態與農業環境學報》編委。 [4] 
第十三屆、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政協第十四屆北京市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
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九三學社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資源環境專門委員會副主任。 九三學社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北京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3]  [6-14] 

閔慶文代表論著

1.李文華、閔慶文、張壬午編著,生態農業的技術與模式,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閔慶文主編,農業文化遺產及其動態保護探索,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3.徐旺生、閔慶文編著,農業文化遺產與“三農”,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4.Min Qingwen ed. Dynamic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China’s GIAH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9
5.閔慶文主編,農業文化遺產及其動態保護前沿話題,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6.Min Qingwen, Sun Yehong, Frank van Schoubroeck et al., The GIAHS-Rice-Fish Culture: China Project Framework,資源科學
7.閔慶文,焦雯珺,成升魁,污染足跡:一種基於生態系統服務的生態足跡,資源科學
8.Min Qingwen, He Lu and Zhang Dan, Agri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in China: Progresses and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9.Jiao Wenjun, Min Qingwen, Cheng Shengkui et al., The emergy-based ecological footprint (EEF)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Cong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10.Yehong Sun, Myriam Jansen-Verbekeb, Qingwen Min et al., Tourism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Tourism Geographies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