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間下鱵

鎖定
間下鱵是頜針魚目鱵科鱵屬魚類,又稱針魚、穿針魚。體細長,呈圓柱形而稍側扁。頭大,側扁,背面寬平,腹面狹窄;口較大,口裂平;下頜向前延伸特別長,呈針狀;上、下頜於相對部分有多列鋭利的小齒;鼻孔大,靠近眼;眼大;體鱗薄,極易脱落;頭部和上頜具鱗;背鰭位於體後半部,約與臀鰭相對;尾鰭分叉,下葉較上葉長、大;各鰭均無硬刺。體銀白色,背部自頭後至尾鰭有灰黑色條紋,兩旁有排列整齊的小黑點;體側中部有一條銀白色斑帶,背鰭和尾鰭為灰黑色,其他各鰭為黃白色,上、下頜及鰓蓋均為灰黑色。 [4] 
間下鱵分佈於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亞。在中國分佈於台灣海峽、東海。 [5]  喜棲息在近海內灣或河口附近,生活於江河、湖泊的上層,常成羣遊於水面覓食,以浮游動物為主食,兼食昆蟲等。生殖期在5-6月。 [4] 
間下鱵的肌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等。鮮肉入藥具有滋陰、補氣、解毒之功效,主治陰虛內熱、盜汗、五心煩熱,久潰瘍瘡、不易收口等症。 [4] 
別    名
補網師,水針
中文學名
間下鱵
二名法
Hyporhamphus intermedi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鱂行總目
亞    目
頜針魚目
鱵科
下鱵屬
分佈區域
西北太平洋 中國沿海及內陸湖泊等
英文俗名
Garfish

間下鱵簡介

間下鱵別名針魚、針扎魚、單針魚、姜公魚(鶴嘴魚),為近岸近河口小型上層魚類。上頜短小,下頜延長呈針狀喙,一般體長在150毫米左右,我國南北沿岸均有分佈。舟山海域偶有捕獲。去內臟鮮用或曬乾備用 [1] 

間下鱵形態特徵

體細長,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4.3-5.7倍,為體高之11.8-14.0倍。鼻孔突不呈絲狀。下頜延長成喙狀,喙長略等於頭長;上頜短小,其頂部呈三角形,被鱗,三角形之長大於寬,長為寬的1.1-1.3倍。
眼前溝單一,不向後分支。上下頜具微細單峯齒,但下頜之後部具三峯齒。第一鰓弓上鰓耙數為26-36。體被圓鱗;側線位低,於胸鰭基底下方具一向上分支,向上延伸至胸鰭基底;背前鱗50-64。
間下鱵 間下鱵
鰾為單室型。背鰭與臀鰭對在,後位,臀鰭起點在背鰭第1-3軟條之下方,背鰭具13-16軟條,臀鰭具15-19軟條;胸鰭較短,標準體長為胸鰭長之6.4-7.1倍;腹鰭短小,胸鰭基底至腹鰭基底之間距為腹鰭基底至尾鰭下葉基底之0.9-1.15倍;尾鰭淺開叉,下葉略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腹部白色,體側中間有一條銀白色縱帶,無垂直暗斑;喙為黑色,前端具明亮之橘紅色。

間下鱵分佈範圍

分佈於江蘇沿海,通海的淡水水域;也見於東海,台灣海域,南海;朝鮮半;日本,印度洋北部沿岸,南至澳大利亞 [2] 

間下鱵生活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瀉湖、礁沙混合區。

間下鱵生活習性

生活於江河湖泊中,棲息於水下0-10公尺,是小型上層魚類。以橈足類枝角類為食,亦吃昆蟲。為中上層魚類,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為上溯洄游魚類 [3] 
曖温性魚類,棲息於中、上層水域,也生活於河口附近和進入淡水。夜間有趨光習性。卵膜上的一端有4~6條細絲,另一端有1條長卵絲,藉以纏繞在水草等物體上。可供食用,經濟價值不大 [2] 

間下鱵漁業利用

罕見魚種,且魚體小型,不具食用價值。

間下鱵保護級別

截止於2001年的的資料顯示,間下鱵不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名單中。
參考資料
  • 1.    馮淑仙,趙盛龍主編,舟山海鮮養生 上冊,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6,第73頁
  • 2.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1,第433頁
  • 3.    甘西,藍家湖,吳鐵軍,楊劍著,中國南方淡水魚類原色圖鑑,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274頁
  • 4.    唐建華,歐陽敏主編,江西水產經濟動物圖譜,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第142頁
  • 5.    《福建魚類志》編寫組編著,福建魚類志 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07,第435-4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