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

[kāi kuò]
汉语词语
收藏
0有用+1
0
开阔,汉语词语,拼音为kāi kuò,兼具形容词与动词词性。原指空间宽广,引申为思想、心胸的通达开朗,亦有“使开阔”的用法,如“开阔眼界” [2-3]
其内涵包含双重维度:既描述具体空间广袤无阻(如“开阔的广场”),也指抽象层面的思维开放包容。作动词时强调通过拓展边界或视角扩大格局,如“开阔胸襟”。近义词包括辽阔、开朗,反义词如狭隘、狭窄 [2]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南山诗》“前低划开阔”,奠定地理形态描写的基础语义 [1]。宋代文献如朱熹《答吕子约》已用于形容胸襟境界,明清小说及现代汉语进一步扩展其用法,形成兼具物理空间与精神维度的完整语义体系。
中文名
开阔
外文名
broaden
拼    音
kāi kuò
注    音
ㄎㄞ ㄎㄨㄛˋ
出    处
韩愈《南山诗》

基本解释

播报
编辑
  1. 1.
    [broaden]∶使开阔;增加知识。开阔眼界。
  2. 2.
    [expand]∶扩展。他的心从未开阔;他的感情从未深化。◎ 开阔 kāikuò
  3. 3.
    [open]
  4. 4.
    面积大,视野宽广的。开阔的广场。
  5. 5.
    没有树林、建筑物或巨大岩石的。开阔地。
  6. 6.
    [commodious]∶空间宽大,不受局限或阻碍的。开阔的港口。
  7. 7.
    [broad]∶[思想心胸] 开朗豁达。心胸开阔的人活得快活。 [1]

引证解释

播报
编辑
  1. 1.
    形容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韩愈南山诗》:“前低划开阔,烂漫堆众皱。”《再生缘》卷二十:“银銮殿后共有三十一带楼房,殿宇三十馀间开阔,东西俱有花园。”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他如用这画法于攻打偶像,使之漫画化,就更有意义而且路也更开阔。”
  2. 2.
    形容思想或心胸开朗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学者能如是观理,胸襟不患不开阔。”《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我做一首口号,也刻在后面,等别人看见的,晓得我心事开阔,不比他们猥琐的。”丰村 《美丽》:“她容易急躁,容易冲动,而心胸又不是那么开阔。”
  3. 3.
    使开阔。徐特立《延安新教育学会致函陶行知先生》:“先生手执这面大旗,披荆斩棘,为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开阔了一条大路。”《上海滩》1988年第12期:“她努力地看,努力地听,使自己开阔眼界。”
  4. 4.
    形容声音洪亮。萧军《八月的乡村》二:“不甚遥远的山下面河水的流动,有着暄扰和开阔的响声。”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一阵开阔的轰笑声使这整个的小坑洞都震响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