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河

(地名)

鎖定
開河位於梁山縣城東南26公里處的開河村是個姓氏過百、人口過萬的大村。開河位於梁山縣城東南26公里處的開河村是個姓氏過百、人口過萬的大村,村子有一百多個姓氏,是名副其實的百姓之村。京杭大運河穿村而過,元代置閘於此,也稱開河閘,設運河水驛,也稱開河驛,明清時期設開河鎮,鎮政府駐地於此,開河村也稱為開河鎮,時為運河碼頭,商賈雲集,集市繁華,也叫開河集。中國歷史地圖上標有它的位置,著名小説《三言·二拍》記載有此地風情。關於村名的來歷,《山東省梁山縣地名志》説是“因明朝永樂9年(1411年)開挖疏浚大運河而得名”。乾隆每次下江南都在開河停靠上岸駐留,據説當地曾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字匾。
中文名
開河
外文名
KaiHe
地理位置
山東省梁山縣
門票價格
免費

開河發展脈絡

整理人:房體良,梁山縣開河村人
開河村雖然是明代永樂年間得名,但是元代運河曾置閘於此,稱開河閘,明代重浚運河時元運河在東平湖一帶可以利用的節制閘,但當時已沒有村莊。在閘東北二里處有一名叫“莊户頂”的村子,正處在原設計的河道中心,政府組織搬遷,補償田產、地產,村民紛紛遷到節制閘附近定居,這是開河村除了閘管人員以外的第一批村民;開河閘南二里處,重浚的運河設計了一個“s”型灣道,叫“老幹碑”,説是為了減慢水速便於行船而設計的,誰知就是這個灣造成附近河道淤積過快而需年年清淤,周圍便漸漸形成山一樣的土堆,給原在這段運河兩岸居住的村民帶來很大不便,所以,村民便陸續遷移到閘周圍定居;加上運河往來船隻常在閘上下“堵車”,船上人等多在閘處登岸,閘口兩岸飯館、店鋪日益增多,便初具了集鎮雛形。
後來山東巡撫張耀為維護治安在山東境內設四大鎮派兵駐守,其中就有開河鎮。清朝時開河區,開河署,開河鎮,政府駐地開河村。開河村人口眾多,為了便於管理,一個自然村下設有東村,西村,南村,北村和中村五個行政村。村子築有圍牆,設四門,又在“丁”字形大街的三面建了三個哨門,哨門飛檐高聳、氣勢宏偉,閣樓下門洞深廣、鐵門啓閉有時、堅固異常。因此,周圍村莊民眾因兵荒馬亂而時常躲進開河鎮,為了生計有的就在街兩旁做起買賣,致使這裏百業懼興,經濟日漸繁榮,而自然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大鎮。 一九五八年,設立開河東村、西村、南村、北村。後改為開河人民公社,同樣設有四個行政村。

開河開河鎮盛況

開河店鋪

開河鎮設有較大規模的糧行、油坊、當鋪、藥鋪、旅店、酒店、茶館、餐館等二十餘家,榮氏家族創辦的“德興”銀號,其銀標(紙幣)可在周圍六個縣及濟寧州等地流通。也造就了昌盛的運河文化帶,形成了融合中國南北各地的風情民俗、飲食服飾、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官民禮儀等獨特的運河風情和民俗文化。商貿經濟的發展還帶動了運河兩岸村鎮建設,尤其是廟宇建設,開河古鎮有“百步一廟”之美譽,並形成了香火旺盛的廟會、交易會。同時,也繁榮了民間文化,棗梆、琴書、柳子戲、高蹺等文藝節目,至今仍流行於沿運村鎮。
開河鎮市面店鋪林立,有名堂號就有“萬金堂”、“同樣號”、“益壽堂”、“四海居”、“福興源”、“范家店”、“韓家店”、“高升”“義和”等幾十個,鐵匠鋪、銀匠鋪、染坊、茶館、醬油鋪、造酒坊、油坊、飯館等數不勝數,這都不必説。

開河寺廟

開河鎮歷來以廟多而著稱,有“百步一廟”之説,到底有多少廟,即使本村古稀老人也算不清,光關公廟就有五所,現今古廟址就有二十餘座。這些廟宇大體有以下幾個類型:
  1. 佛教寺廟。有南海大寺廟(又稱玻璃廟),供奉的是觀音菩薩;佛爺廟,供奉的是如來佛;北大寺,供奉千手千眼佛和觀世音。
  2. 道教廟觀。有泰山老奶奶行宮廟,供奉泰山神;真武廟,供奉的是真武老爺;三清廟,供奉老子等三清教主。
  3. 聖賢廟。有孔子廟、關公廟等,
  4. 風俗和傳説廟。有火神廟、送子娘娘廟、財神廟、閻王廟、龍王廟、土地廟等。
  5. 行業始祖廟宇。有東方朔廟,俗稱瞎子廟,是殘疾人和窮藝人和乞丐們的始祖廟;魯班廟,是木工、建築行始祖廟;華佗廟,是醫生們的始祖廟。
上述廟宇規模大小不一。大者如創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的海南大寺廟佔地二十餘畝,三進院落。進大門(山門)是前殿,往後便是正殿,稱大雄寶殿,東西各有配殿,並有鐘鼓亭;再往後便是僧房。香火鼎盛時常住僧人達一百餘人,擁有廟地二百餘畝,並飼養着騾馬等大牲畜。也有些廟宇規模比較小,如南街的三清廟佔地僅4平方米,別看規模小,樣式卻飛檐斗拱,內裝精雕細刻的透花木欞隔屏,壁畫精緻美觀,神像栩栩如生。其餘廟宇有的只有三間屋,有的有獨立院落。這些廟宇分佈也沒有嚴格規律,大體是以橫貫鎮中東西大街為中軸,街道兩旁分佈較多,其餘則分散四方。
值得一體的是開河鎮海南大寺廟有一鐵質大鐘,高約兩米,重達數噸,鑄造於明弘治年間。據説此鍾鑄成後匠人臨走囑咐,千萬在他走後三天再撞響。誰知老匠人剛走了半天,人們出於好奇便迫不及待地把鐘敲響了,老匠人遺憾地匆匆趕回來,説明了原委。原來,鍾鑄成後他走多遠,第一次撞響的鐘聲就能聽多遠。本來他預計三天可走三百里,這鐘聲以後就能傳三百里。這下砸了,他半天只走了四十五里,結果,這個鐘聲音也只能傳四十五里了。

開河廟會

廟多會就多。每逢廟會,遠近前來交易的客商雲集,貨攤一個接一個,小吃棚遮天蔽日,連蒙古的馬幫也趕來作牲畜交易。由此也可見古開河鎮規模之一斑。

開河開河驛

《漂海錄》記載初十日至開河驛。是日晴,大風。曉,發濟寧城。西過分水閘至南旺湖。湖瀰漫無際,但西望遠山而已。其東有靑草茂塞之衍,卽《禹貢》“大野即瀦”之澤。
《水滸傳注略》汶上縣,春秋魯中都地,漢平陸,北齊樂平平,宋汶上,今屬兗州府,有開河驛,蜀山湖在其境。
《汶上縣誌》中對開河驛有詳細記載,開河驛有水夫295名,是汶上縣入京必經之地。

開河開河閘

開河閘是在元代運河開河閘,於永樂九年重修的,重修開河閘碑記至今保留着碑”。該碑大部分被淤埋地下,碑額露出部分高0.55米,寬0.75米,厚0.35米,具體立碑年代為明朝萬曆年間。
大運河開河故道乾涸後,被村民種樹,沿河一下植被茂密,河道本體保持完好。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地方政府對運河遺址進行清理和保護,清理時新發現開河閘建築石質構件60餘塊、閘扣10餘件,收集整理與大運河及開河古鎮有關的歷史典故、歌謠諺語、故事傳説等100餘條。2013年9月20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國際考察專家莉瑪胡賈女士考察了重修開河閘碑記。
漕幫的一些文獻資料,也有對該閘的記述。

開河歷史淵源

開河闞城

闞城,一名闞鄉城,闞城邑,為舊時汶上縣境內古城之一,位於縣城西南15公里老運河岸西,開河鎮以南,橫堤頭以北。春秋時,闞城為魯國下邑(小市鎮)。已為許多人遺忘的魯九公墓,就座落在其西南方2.5公里的鳳凰嶺南面。古闞城原立於大野澤之中。宋金以至明清,其附近曾有“西湖闞鄉澤”之稱《西湖,即汶上的南旺湖》;故濟水支流北經城西,風景秀麗,氣勢磅礴,且“晨起者常於煙霧交加之會,見城堞宮室之狀”(此即海市蜃樓景象。引見〈姬氏志·闞城志〉)。桓公十年(前702),魯桓公曾遊於此地,觀其所象,占卜吉凶,大為感嘆,告訴左右,他想死後就葬在這裏。次年冬十二月,他又約宋國國君馬馮在闞城舉行了會談。
魯桓公之前的魏、厲、獻、真、武、懿、孝、惠、隱九位國君,均葬於曲阜城東的防山之麓。桓公死後,魯國大夫(輔臣)們便遵照他的遺願,將他埋葬於闞城西南的鳳凰嶺南坡。其後,魯國的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八公也多依照周代埋葬天子的禮儀埋葬於桓公墓以南。又因此陵墓此桓莊二公居上,所以也叫“桓莊陵”。鳳凰嶺東北側原建有更衣樓(一名更新樓),為魯國國君、大夫們前往祭祀時的更衣憩息之所。
魯昭公死在被逼逃亡之地——晉國邊邑乾侯。之後,被擅權的季氏大夫埋在了魯諸公墓道之南(外),以示死後不得意進祖塋之意。據載,對這種違反禮儀法規的葬法,當時魯大夫駕鵝曾苦苦加以諫止。後孔子就任魯大司寇(相當最高法院院長),主持在昭公墓南面及墓地東西兩側開掘了一條“┕┛”形溝塹,意在聚合昭公遺散在外的魂靈,使與以上諸公墓神靈相溝通。這條溝,後人命名為“孔子溝”,又名“講溝”(寓孔子曾於此地講學之意)。

開河魯九公墓孔子溝

魯九公墓和孔子溝,直到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還存在,但一般人已不曉其由來。萬曆末年,附近的人從墓地下打官司掘出兩條石柱,石柱上鐫有游龍,並刻描有硃紅對聯一副:“家世西京衍豳、岐、豐、鎬之舊,祚封東魯開邢、衞、曹、滕之宗”。自此,人們始俗呼為“皇林”。不久,有些不軌之人串通起來要掘土盜墓。墓地東側十里閘村一位姓王的農民目睹不忍,提筆書寫了一首鳴不平的打油詩,張貼在附近村頭上。詩云:“十里閘南三保,手持鋼錐緣坡跑,打後林如蒿草”等等。那些不軌之人看了很害怕,遂不敢再行發掘。藉助現代考古技術,魯九公墓及鳳凰嶺等會很快確證。
1948年汶上解放後,古闞城所在的開河鎮一帶劃入梁山縣界,機時位於其西南3公里許的魯九公墓址,則仍大部分屬汶上縣地。

開河開河人文

開河孝子

梁山東南開河村,建有一座高大巍峨的石牌坊,上刻七個大字“明孝子董天知裏”,周圍鏤刻着八仙形象。
相傳明崇禎年間,開河村有一遠近聞名的孝子董天知,最聽母親的話。其母病危時,董天知的妻子坐在婆母牀前垂泣。婆母説:“人的壽命有限,治病治不了命,你不要難過。”兒媳怔了半天,説出自己的耽心:“您老人家知道天知平時好賭博,您老百年之後,誰能管得了他?”婆母聽後點了點頭説:“我死之後,你把我的帽子褂子和拄棍留下,如果他去賭博,你就戴上我的帽子,穿上我的褂子,拄着我的柱棍,去賭場叫他。婆母去世百天之後,董天知果然又去賭博,並且越賭越上癮。妻子去賭場叫他,捱了一頓毒打。妻子想起婆母生前的話,穿上婆母的衣着再去叫他,董天知果然順順當當地跟着妻子回家了。
一年夏天,一位押運皇糧的官員從江南經運河北上,過開河鎮,正值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卻見河岸不遠處的墓地裏,有兩個人趴在一座孤墳前不知做什麼。此官員以為是盜墓惡人,便令隨船兵卒將兩人帶上船來。兩人一男一女,雖身披蓑衣已淋得如同落湯雞。官員問其原因,男人答話説:“我叫董天知,俺娘活着的時候,最怕打雷,每逢打雷下雨,都是俺夫妻陪伴在她身旁。三年前俺娘去世了,她老人家埋在這荒郊野外,下雨打雷更會害怕,所以每逢下雨天,俺夫妻就來和她老人家作伴!”那官員聽了非常感動,回京後奏明皇上,皇上便降旨將其冊封為“孝子”,並撥銀兩在其村外修牌坊一座。本來皇上要建一座攔河大牌坊,橫跨京杭運河,由於各級官員的剋扣,最後只好建了一個小牌坊。

開河武師

清嘉靖年間,運河之畔有個遠近聞名的武師房玉岡,因其力大無窮人稱“大花牛。“大花牛”雖身懷絕技,膂力驚人,但他一不顯示,二不收徒,開着一家客棧度日。某日,一個外地拳師乘船專程來探“大花牛”絕技,桅杆上掛一幅醒目的對聯“拳打運河兩岸,腳踢南北二京”,橫批是“天下無敵”。那拳師將船泊在碼頭,在運河閘背上弄拳踢腳,故弄姿態,但“大花牛”並不理睬。當地村民氣不過,慫恿“大花牛”與他較量一番,“大花牛”無奈,上前比試,但見拳師左躲右閃,最後跳到閘門死角,只要賺他顯示絕技。“大花”飛起一腳,只聽“咔嚓”一聲,將拉啓閘門的石柱踢斷。那拳師當即拜倒在地,高喊:“多謝師傅賜招!”。至今在開河一帶關於大花牛的傳説很多。據説“大花牛”用過的扁擔。民國年間還被羣眾當屋樑。
梁山武術源遠流長,與少林、武當、峨嵋並稱中華武術四大流派,民間習武者眾多,其中不乏高手。一九八六年,一大漢在梁山斷金亭石桌前納涼,閒説道:“這桌子怎的耐用?”説罷運氣推掌,一掌拍在石桌上,竟拍下一隻桌角來
提督
開河村,清朝還出了位名叫李傑龍的浙江提督大人。他生於康熙丁酉年十月,卒於乾隆五十三年,一生南征北戰,帶兵雲南平定過吳三桂後代的叛亂,戰功赫赫,深得乾隆賞識,被封為浙江提督。是浙江軍政大權的統領。

開河儒商

周裕齋、名慶餘,梁山縣開河南村人,公元一八九五年生人。因其為人處世講究温、良、恭、儉、讓,被各界尊稱為周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卒於一九六四年,享年七十三歲。 周先生一生扶危濟困,樂善好施,資助革命,有大義儒商的美譽。

開河鄉賢

聞名鄉賢房兆喜,劉奉嶺,黃埔學子蔡榮森,房瑞璜

開河名流

施耐庵
明代的施耐庵之所以寫出〈水滸傳〉這部奇書,卻實在應該感謝運河。宋江的起義故事發生在北方的梁山,經本地民間藝人通過不斷地加工改造,形成各種故事、傳説、曲藝唱等形式,然後又通過運河從北方傳到南方。當然這樣的故事到達南方後,也還會繼續成長着,卻真正長成〈水滸傳〉卻要等到明代。靜候於南方的一個文學巨匠終於被感動了,他用自己的如椽大筆精雕刻出了這本《水滸傳》。施老先生為何具有如此豐富的想像力,為何能創造出如此眾多、而有個性鮮明的文學形象 [1]  施耐庵客居開河,感悟地方文化,汲取開河與運河文化營養,成就了不可思議的一部鉅著,成就了一個永垂青史的偉大作家。
戴大賓
明代詩人戴大賓詩《開河驛》 [2]  “三月開河驛,垂陽綠覆堤.徵人嘆蕭索,未有一鶯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