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普勒-16b

鎖定
開普勒-16b是由美國宇航局開普勒探測器觀測到一顆巨大行星環繞一對恆星,這一顆環繞兩顆恆星運行的行星,這意味着它將像塔圖因行星一樣,天空中出現兩顆太陽
中文名
開普勒-16b
外文名
Kepler-16(AB)-b
別    名
KOI-1611.02,KOI-1611(AB)b,KIC 12644769(AB)b,Kepler-16(AB)b
分    類
環雙星行星
發現者
勞倫斯·多伊爾等人
發現時間
2011年秋季
質    量
0.333倍木星質量
平均密度
0.777倍木星密度
直    徑
0.754倍木星半徑
赤    經
19時16分17秒
赤    緯
+51°45′26″
距地距離
195.7 光年
半長軸
0.705個天文單位
離心率
0.0069
公轉週期
229個地球日
軌道傾角
90 度
表面重力
1.547G

開普勒-16b行星特徵

科學家發現奇特行星其天空將有“兩個太陽” 科學家發現奇特行星其天空將有“兩個太陽”
Kepler-16(AB)-b與恆星之間的距離為地日距離的四分之三,它的體積與土星較為接近,雖然密度只有土星的50%,表明它富含重元素。位於加州山景城的地外文明搜索學會(SETI)的天體物理學家勞倫斯-道爾(Laurance Doyle)是該項研究負責人,他説:“據我們分析Kepler-16(AB)-b行星並不適宜居住。” [1-2] 
在9日於德克薩斯州奧斯汀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夸爾斯表示研究小組首先確定一系列參數,定義適居區。所謂的適居區是指行星與母星不遠不近,能夠獲得適當的熱量,支持液態水存在——水是形成生命的必備條件。研究人員假設兩顆開普勒-16恆星中亮度更高的一顆是所有繞其軌道運行的星球的熱量和光線來源。基於這顆恆星的體積和温度,研究小組認為開普勒-16周圍的主要適居區可能在距其大約3400萬到6600萬英里(約合5500萬到1.06億公里)左右的區域。這顆類土行星的近圓形軌道距母星大約6500萬英里(約合1.04億公里),處在這個主適居區的外緣。 [2] 

開普勒-16b軌道資料

這顆行星被命名為Kepler-16(AB)-b,從它的衞星角度觀測這顆行星前方有兩顆恆星,它環繞着兩顆恆星運行,定期有規律地出現光線昏暗。當兩顆恆星彼此環繞時,也出現被遮擋形成的日食現象。總之,通過開普勒探測器的觀測可使科學家精確地計算出這三顆星體的質量、半徑和運行軌跡。
開普勒
開普勒(6張)
這顆奇特行星環繞兩顆恆星運行一週大約229個地球日,Kepler-16A和Kepler-16B恆星的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9%和20%。這兩顆恆星彼此距離很近,平均僅為地日距離的五分之一,這比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更近。兩顆恆星彼此環繞一週的時間大約41個地球日。
環繞兩顆恆星運行的行星叫做“環雙星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s)”,兩顆恆星在空間運行軌道環繞的一點叫做“多體質心(barycenter)”,研究人員在多體質心位置發現它們的軌道出現輕微變化,表明行星的存在導致兩顆恆星出現潮汐效應。
Kepler-16(AB)-b行星是科學家探測到直接出現在恆星前方的第一顆行星,可短暫時昏暗恆星的光線。由於這顆行星與兩顆恆星幾乎同處於一個平面,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形成於同一個灰塵氣體盤。

開普勒-16b研究意義

工業光魔公司曾為電影《星球大戰》提供特效製作,該公司特效視覺效果總監約翰-諾爾(John Knoll)説:“塔圖因行星的真實存在是可能的,最新發現的Kepler-16(AB)-b行星是確鑿的證據,它證實了行星可以環繞兩顆恆星運行。這項最新發現擴大了科學家的想像界限,或許一些科幻電影中的情節正是未來科學家亟待解決的重大發現!”
2011年9月15日,諾爾在美國宇航局新聞發佈會上發言稱,我們再一次地看到科學事實比科幻故事更具奇特性,這些將科幻演變為科學事實的重大發現將使科學家更一步擴大想像空間,探索我們的科學假想。
道爾説:“目前我們知道如何去探測發現環雙星行星,我認為我們應當很快地發現更多的環雙星行星。”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9月16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1] 

開普勒-16b相關資料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於2009年3月7日發射升空,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於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在為期至少3年半的任務期內,“開普勒”望遠鏡將通過觀測行星“凌日”現象,在天鵝座和天琴座的大約10萬個恆星系統中搜尋與地球類似的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跡象。 [3] 

開普勒-16b開普勒

開普勒頭像 開普勒頭像
約翰尼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傑出的德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生於符騰堡的威爾德斯達特鎮,卒於雷根斯堡。
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分別是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和週期定律。這三大定律可分別描述為:所有行星分別是在大小不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在同樣的時間裏行星向徑在軌道平面上所掃過的面積相等;行星公轉週期的平方與它同太陽距離的立方成正比。這三大定律最終使他贏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同時他對光學數學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是現代實驗光學的奠基人。
行星運動定律的創立者約翰尼斯·開普勒於公元1571年出生在德國的威爾德斯達特鎮,恰好是哥白尼發表《天球運行論》後的第二十八年。哥白尼在這部偉大著作中提出了行星繞太陽而不是繞地球運轉的學説。開普勒就讀於圖賓根大學,1588年獲得學士學位,三年後獲得碩士學位。當時大多數科學家拒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説。在圖賓根大學學習期間,他聽到對日心學説所做的合乎邏輯的闡述,很快就相信了這一學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