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明父母大學堂

鎖定
《開明父母大學堂》是2006年3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 [1] 
中文名
開明父母大學堂
作    者
鍾思嘉
出版時間
2006年3月1日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頁    數
365 頁
ISBN
9787100049092
類    別
教育,家庭教育
定    價
28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紙    張
膠版紙

開明父母大學堂內容簡介

《開明父母大學堂》是2006年鍾思嘉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針對父母的困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瞭解孩子成長的影響因素、父母的情緒控制,到與孩子有效溝通、及時鼓勵等,全面系統地闡述一套有效的父母效能訓練方法和技巧,幫助父母“知行合一”、卓有成效地培養快樂、有責任感的下一代。 [2] 
今日父母面對孩子的成長越來越困惑,常常成為孩子拋出問題的飛鏢靶。從孩子早上起牀、洗臉刷牙、吃早餐、穿衣、上學,到晚上做功課、吃晚飯、洗澡、上牀睡覺等生活作息的互動關係中,父母不斷地受到挑戰,常常爆發親子鬥智鬥勇的“戰爭”,而自己往往成為不幸的失敗者。此外,孩子還可能出現説髒話或粗話、手足之爭、睜眼説瞎話、順手牽羊、打小報告、裝聾作啞、哭喊尖叫等許多問題,更令父母疲憊不堪。 [2] 

開明父母大學堂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社會變遷中的親子教育
第一節 今日父母的困境
一 社會變遷的事實
二 今日父母的難題
三 親子教育的重要性
專欄1-1 阿德勒的親子教育觀點
第二節 父母的壓力與期望
一 父母的壓力
二 父母的期望
第三節 父母的情緒和信念
一 情緒的產生
二 情緒的改變
三 不合理的信念
四 改變不合理信念的策略
專欄1-2 自我放鬆活動
第二章 瞭解孩子的成長
第一節 社會興趣
一 歸屬感的需求
二 情感依賴的需求
三 被接納的需求
四 注意力的需求
專欄2-l 自卑感的動力
第二節 家庭星座
一 默默進行的競爭
二 從出生序看家庭地位
第三節 生活形態
一 影響因素
二 自我概念
三 生活目標
四 生活挑戰
專欄2-2 平等的意義與誤用
第三章 瞭解孩子的行為目的
第一節 兒童的行為目的
一 獲得注意
二 爭取權力
三 報復
四 自暴自棄
第二節 行為目的變化與正確導向
一 行為目的變化
二 行為目的察覺
三 正向行為目的之引導
專欄3-1 贏得孩子的合作
第三節 青少年的行為目的
一 偏差行為的目的
二 正向的行為的目的
三 父母的處理原則
專欄3-2 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
第四章 親子溝通的技巧
第一節 溝通的障礙
一 指揮官的角色(指揮者)
二 道德家的角色(説教者)
三 萬能者的角色(萬能者)
四 法官的角色(審判者)
五 批評者的角色(批評者)
六 安慰者的角色(安慰者)
七 心理學家的角色(心理分析者)
專欄4-1 孩子不愛吃飯
第二節 積極傾聽
一 傾聽是瞭解的開始
二 學習“停、看、聽”
三 瞭解非語言信息
四 瞭解話中隱含的意義
五 反映的方式
六 反映的措辭
專欄4-2 父母如何傳達友善的信息?
第三節 孩子有話不説
一 開金口之道
二 運用反映傾聽
第五章 親子溝通的態度
第一節 我的信息
一 “你的信息”之誤
二 “我的信息”之優
三 如何表達“我的信息”
四 “我的信息”的範例
五 避免生氣的信息
第二節 問題所有權
一 誰的問題
二 屬於孩子的問題發生時
三 與父母有關的問題發生時
專欄5-1 如何面對愛發脾氣的孩子?
第三節 有效的親子溝通
一 開放式的溝通反應
二 詢問的藝術
三 運用我的信息
四 運用問題所有權
五 尋求解決方法
專欄5-2 哥頓的親子溝通技術
第六章 鼓勵孩子的方法
第一節 鼓勵的意義
一 鼓勵有別於稱讚
二 稱讚的副作用
三 稱讚可以成為鼓勵
四 鼓勵的用語
專欄6-1 如何幫助粗心的孩子?
第二節 鼓勵的原則
一 真誠的接納
二 着重積極的一面
三 重視努力和進步
四 肯定個別能力
五 避免令人沮喪的言語
六 從自我鼓勵開始
第三節 鼓勵的策略
一 賦予孩子責任
二 提供孩子貢獻的機會
三 接納孩子的建議
四 鼓勵孩子做決定
五 容忍孩子的疏失
六 重視孩子努力的過程
七 將孩子的缺點變為優點
八 對孩子的判斷表示信心
九 對孩子抱有積極正向的期望
十 教導孩子從經驗中學習
專欄6-2 鼓勵孩子發揮創造力
第七章 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第八章 家庭會議的運用
第九章 孩子的心理遊戲
第十章 孩子的行為問題
第十一章 孩子的生活世界
第十二章 民主的親子教育
參考書目

開明父母大學堂作者簡介

鍾思嘉教授,美國俄勒岡大學博士。現為台灣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台灣“心理輔導學會”常務理事。曾任台灣政治大學教務長、台灣“心理輔導學問”會長。鍾思嘉教授是台灣資深的心理諮詢專家與親職教育專家,在心理諮詢的理論與實務、心理諮詢的評估與診斷、諮詢師的專業成長、親職教育、人際溝通等領域研有專長,著有《諮詢與心理治療》《諮詢評量》《諮詢倫理》《親職教育》《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等專著二十餘本,發表學術論文五十多篇。已在內地出版《父母效能培訓手冊》《單親父母成功教子方案》《打開孩子情緒的瓶塞》等圖書。
美國俄勒岡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台灣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
台灣“健康家庭協會”理事長。
台灣心理學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