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封市烈士陵園

鎖定
開封市烈士陵園始建於1952年,1975年由開封市西北郊孫李唐莊遷至東郊百塔村南,佔地面積210畝,其中烈士紀念建築物面積7460平方米,綠化面積107430平方米,硬化面積20980平方米,其它建築物面積5530平方米。
2001年被國家民政部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21年9月22日,榮獲“第二批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示範基地”稱號。 [3] 
中文名
開封市烈士陵園
級    別
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河南省開封市六里莊
佔地面積
210 畝
建築面積
7460 m²
始    建
1952年

開封市烈士陵園陵園簡介

開封市烈士陵園始建於1952年,1975年遷至東郊白塔村南,佔地面積210畝。其中烈士紀念建築物面積7460平方米。主要紀念建築物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事蹟陳列館、革命烈士英名碑、解放開封戰役無名烈士公墓、革命烈士墓區、革命烈士紀念堂、粟裕將軍骨灰敬撒紀念處,胡萬傑、郭向新烈士塑像,國際和平戰士夏理遜大夫墓、碑等,革命烈士載入史冊的共有4942位。 [1] 

開封市烈士陵園館區展示

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
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 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
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開封的傳播,喚起了古城人民的覺醒,經過隴海鐵路大罷工鍛鍊的開封工人階級政治覺悟迅速提高。1922年中共開封車頭廠支部誕生,1924年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共產黨人李大釗、肖楚女等相繼來汴,傳播馬列主義。1925年6月中共開封地方執行委員會建立,唐際盛任書記,同年10月中共豫陝區委在開封市建立,王若飛任書記。之後,杞縣等地先後建立了黨的組織,王克新任杞縣地委書記,開展農民運動,組織農民自衞軍。1926年2月1日,杞縣農民協會正式成立,“此舉實可振兩河之旗鼓,開華北之先聲”。成為“第一面農民自謀解放的革命旗幟”。1927年5月,黨領導了以杞縣為中心的豫東農民武裝起義,一舉攻克佔領杞縣、通許、陳留等5座縣城,第一次建立了民主政權,成為民主革命時期豫東農民運動史上的偉大壯舉,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戰爭。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衞先後在上海、武漢發動了“4·12”和“7·15”反革命政變,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在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革命先烈李大釗、肖楚女、王若飛、江夢霞、王克新、馬沛毅、何心榕、曹鼎新等在開封開展一系列革命活動,有力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2]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反對派最後的決戰時期。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撕毀《雙十協定》,派重兵對豫東解放區進行大肆“圍剿”,搶奪勝利果實。開封以東、以南的豫東解放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如毛澤東在一次幹部會上強調:“鄭州以東的隴海,這些地方的中小城市是必爭的,這一批中小桃子都是解放區人民流血流汗灌溉起來的,”豫東解放區成了黨中央必爭必保的地區之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封周圍杞縣、通許、尉氏、考城等縣軍民,堅持武裝鬥爭和自衞戰爭,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粉碎了數倍於我的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和“清剿”,保衞了豫東解放區。冀魯豫軍區三十團一個月打28仗的英勇事蹟就發生在這個時期。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後,開封人民配合劉鄧、陳粟、陳謝大軍逐鹿中原,尤其是豫東戰役,使古城開封獲得第一次解放,成為關內第一個被解放的省會城市,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在中原的戰略防禦體系。在解放戰爭中,開封人民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線,黃樵松、李公然、胡萬傑、郭傑等數千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為全國的解放事業,譜寫出了永垂千古的壯麗篇章。 [2] 
開封烈士事蹟陳列館
開封烈士事蹟陳列館 開封烈士事蹟陳列館
開封烈士事蹟陳列館,始建於1976年,自2009年9月份開始蒐集資料至2010年3月30日正式開館,經過六個多月的緊張工作,順利完成了陳展布展工作任務。布展工作按照以時系史、以史系人、以人系事的原則,展出從辛亥革命至今100年曆史中開封籍或與開封有密切聯繫的104為著名烈士事蹟,生動再現了革命先烈無私奉獻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烈士事蹟陳列館已成為對羣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成為黨的重要任務。當家作主的開封人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中央的各項指示,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奪取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方針和各項政策,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
在社會主義建設、保衞祖國領土完整、抗擊外來侵略、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分子、抵禦自然災害的鬥爭中,又有一批優秀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2] 
辛亥革命時期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掀起了全國規模的辛亥革命高潮。武昌起義勝利的喜訊傳到河南,省城開封的革命黨人密謀響應,起義聯軍公推張鍾端為河南起義軍總司令,定於同年12月23日凌晨3時舉火為號發動武裝起義。12月22日,豫東紅槍會、仁義會等民間武裝趕至開封城郊,城內向巡撫衙門攻擊的大炮和數千名起義人員準備就緒,但由於奸細告密,12月22日晚11時,清軍巡防統領柴得貴率軍包圍了革命軍總司令部,逮捕了張鍾端等領導人,而後全城大搜捕,逮捕革命黨400餘人,不久張鍾端等11人英勇殉義。省城開封起義雖告失敗,但全國各地反清鬥爭卻如火如荼展開。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時期不少仁人志士為國捐軀,張鍾端、沈竹白等是他們其中的代表。 [2] 

開封市烈士陵園所獲榮譽

開封市烈士陵園緊緊以“褒烈育人”為宗旨,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堅持搞好基地建設,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大力弘揚先烈精神,宣傳烈士事蹟,取得了豐碩成果。
1994年分別被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中共河南省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委員會命名為河南省及開封市中、小學“德育教育基地”
1995年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民政部和河南省民政廳評為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2000年跨入省級文明單位
2001年被國家民政部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2002年被河南省首批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
2005年7月被河南省政府評為“軍民共建先進單位”
2007年3月被河南省綠化委評為國土綠化模範單位
2008年2月被開封市委市政府評為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
2009年12月被河南省民政廳評為全省民政系統政風行風建設先進基層窗口單位
2011年2月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首批全國民政系統行風建設示範單位
2012年6月陵園榮獲2010-2012年全市創先爭優活動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2012年7月被開封市委、市政府評為擁軍優屬先進單位
2012年8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表彰為“羣眾滿意服務窗口”先進單位
連續三屆被開封市人民政府評為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先進單位,連續多年被市民政局評為目標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1] 
2021年9月22日,榮獲“第二批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示範基地”稱號。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