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善寺

(福建省武夷山市開善寺)

鎖定
開善寺,又名報恩開善功德禪寺。坐落於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五夫鎮拱辰山下,923年建。
中文名
開善寺
外文名
KaiShanSi
地理位置
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五夫鎮拱辰山下
佔地面積
21 畝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00-17:00
別    名
報恩開善功德禪寺 [1] 
性    質
看話頭禪法與禪茶文化祖庭。
開善寺,又名報恩開善功德禪寺。坐落於世界雙遺產地——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五夫鎮拱辰山下,是“看話頭”禪法與“禪茶文化”在福建衍傳的祖庭。據《八閩通志》記載:“開善寺,五代唐同光初(923年)建。”時因建陽苦旱,邑侯童誨請扣冰古佛祈雨,乃建此寺。 [2]  宋高宗建炎初年(1127年),資政殿大學士——忠顯公劉韐葬拱辰山南,開善寺賜為功德院,並賜額“報恩開善功德禪寺”。
明萬曆《劉氏族譜》記載資料 明萬曆《劉氏族譜》記載資料
開善寺三寶樓 開善寺三寶樓
據《建州弘釋錄》記載:“屏山先生劉子翬,嘗修開善院,屢延名德主之,共為法喜之遊。”
宋紹興四年(1134年),大慧宗杲禪師入閩,應劉子羽、劉子翬兄弟二人之請,於開善寺升堂説法,使開善寺成為大慧宗杲禪師入閩第一住院 [3]  。四年後,其法嗣道謙禪師從杭州徑山歸隱五夫仙州密庵,忠定公劉子羽居士遂恭請他住持開善寺,一時四眾雲集,法筵大開。
開善道謙禪師 開善道謙禪師 [4]
開善寺 開善寺
道謙禪師(約1098~1159年) [5-9]  ,武夷山市五夫鎮遊氏子。家庭世系以儒學為業 。自幼聰明,讀書能記憶成誦。年幼時就失去了父母。感慨説:“作為人子的,不能對雙親奉養。當依從佛陀,學習出世間法,來報答父母的重恩。”於是落髮出家。道謙禪師出家後,即到處遊方參學。曾前往京師,先後依長靈守卓禪師、圓悟克勤禪師學法,無所省悟。後來依大慧宗杲禪師,居泉州學法。宗杲禪師後來移居杭州徑山,開法接眾,道謙禪師亦隨往徑山而執侍身旁。
一天,宗杲禪師令道謙禪師前往長沙給張紫巖居士送信。道謙禪師很不願意去,心想:“我參禪二十年,沒有入門處。更作此行,道業決定荒廢。”於是不想前去。他的友人宗元禪師聽説之後,叱責他道:“不可以在路上參禪嗎?去,我與你一起去。”道謙禪師不得已,只好前往長沙。在途中,道謙禪師流着眼淚,告訴宗元禪師説:“我一生參禪,沒有特別得力的地方。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應的地方?”宗元禪師道:“你但將諸方參得地,悟得地,長靈(守卓)、圓悟(克勤)、妙喜(宗杲)三老為你説得地,都不要理會。途中可替的事,我盡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須自家去承當。”道謙禪師便問:“五件什麼事?願聞其要。”宗元禪師道:“着衣、吃飯、屙屎、放尿、馱個死屍路上行。”道謙禪師一聽,言下大悟,高興得不覺手舞足蹈。宗元禪師道:“你此回方可通書。應該前進,我先回去了。”於是宗元禪師當即回到徑山,道謙禪師則繼續前往長沙,道謙禪師見到張公。張公非常歡喜,為道謙禪師記下其所悟。為其庵贈名曰“自信”而為記。道謙禪師笑而受之。等到道謙禪師送信回到徑山時,宗杲禪師於半山亭望見道謙禪師,大喜,説道:“這漢和骨頭都換了也。”特為印可道:“建州子,你這回別也(與以往不同了)”。道謙禪師聽聞道:“老漢驗人處,應不讓釋迦。”
開善寺 開善寺
開善寺 開善寺
道謙禪師後回武夷山開善寺,不僅把徑山“看話頭”禪法帶回了閩北,而且還帶回了從圓悟克勤禪師、大慧宗杲禪師一脈相乘下來的“禪茶一味”思想。從此弘法化眾,聲光大震。僧俗雲集,親近求法者,不計其數。當時曾天遊、劉子羽、劉子翬、朱熹、呂本中、呂祖謙、寇準等名儒、名士都曾與道謙禪師交往甚密。甚至朱熹在年輕時還曾經向道謙禪師學習禪法。道謙禪師的思想對後世的朱子理學也有着深遠的影響。道謙禪師圓寂後, [10]  朱熹曾寫下《祭開善謙禪師文》來悼念。呂本中亦有《送謙上人回建州三首》、《謙上人清湍亭》等詩作。宋朝時期,還有木庵道瓊首座、肯庵圓悟禪師、吳十三道人等高僧大德住持於此修道弘法。其中肯庵圓悟禪師曾經授儒學於朱熹,朱熹也特別敬重他。曾經和朱熹的《梅》詩云:“可憐萬木凋零後,屹立風霜慘淡中。”聽聞的人都無不歎賞。開善寺宋朝以後元、明時期的興衰之跡,記載缺失,未能祥考。《五夫子裏志稿》僅有清朝時期住持開善寺的志齋上人一位大德的記載。
宋代柱礎 宋代柱礎
文革期間,開善寺完全被毀,寺後祖師塔被掘。寺廟被改作他用。黨的宗教政策落實以後,由當地善信發心蓋起了簡陋的殿堂和齋堂,但因年久失修都已經破爛不堪。
時移世易,百代滄桑。昔日莊嚴梵剎,何期又成丘墟。目睹祖師道場一片荒涼,實在令人心寒。2011年,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平興寺的道紀法師有緣來到開善寺,眼見祖師道場的一片荒寂,法師於是發下大願要重興祖師道場。法師住持開善寺以來就一直籌備着重建的一切事宜。但重興祖師道場並非一人之力所為。敬祈十方護法、善信,共同發心,共建道場。
參考資料